我们都是追梦人|他用半生心血讲述风筝里藏着的云南故事

时间:2020-01-08 15:06: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我们都是追梦人|他用半生心血讲述风筝里藏着的云南故事

编者按:韶华无雕饰,青春有本色。有这样一群追梦人,坚守日常,努力追梦,守护着最初的梦想和信仰。他们不懈追求、执著追梦,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言犹在耳、掷地有声。

关注掌上春城“我们都是追梦人”系列报道,听小掌讲述不同行业的普通人立足平凡岗位努力追梦、奋发进取的动人故事,专治各种无精打采。逐梦路长,精神不能“腿短”,收下这份“加油包”,一起砥砺前行!

他从小在一窝羊“排风筝”;

他放弃厂长职务,跑去做风筝,一做就是四十载;

他用风筝记录了云南的历史;

他把风筝打造成世人了解云南的一张名片;

他就是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昆明市风筝运动协会主席、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馆主持、滇式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朱家祥。

玩了一辈子风筝的老顽童

即使你是昆明人,你知道每天人潮涌动的正义坊以前是个集市么?知道金马坊下曾是一片金黄色麦田么?油画般的老昆明场景被朱家祥一一记录、描画在风筝上,汇聚成了中国风筝界数一数二的独特派系——南派滇氏风筝。南派滇式风筝历史底蕴深厚,“从历史底蕴来说,我们南派滇式风筝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云南风筝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那时候只有一种风筝,叫板瓦,也叫豆腐块风筝。”朱家祥说。

朱家祥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大家茶余饭后都玩什么呢?放风筝!回忆起童年,这位老顽童滔滔不绝:“那时候常有人去圆通山大门口城墙上放风筝,因为昆明吹西南风,就往一窝羊的方向放。为什么叫一窝羊呢?因为那里石头一窝一窝的,像羊群,所以叫一窝羊。往一窝羊方向放风筝是很有乐趣的,很多小孩子就躲在一窝羊的小石山堆背后,如果哪个风筝不慎掉下来,我们就去拉着抢,这就叫‘排风筝’,一排一排的线拉下来,然后赶紧用石头把线砸断,拿着就跑。”在朱家祥的记忆里,父亲用竹篾和宣纸扎的风筝总是飞得很高,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父亲学扎风筝,这为他以后从事风筝工作奠定了基础。

放弃厂长职务 专心致志做风筝

因为心里一直怀念童年时光,朱家祥一直想找寻那时的快乐和梦想,后来,他选择放弃工作,放弃厂长职务,走上了滇式风筝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之路。“我和其他传承人的心态一样、信仰一样,如果你想把非遗传承的大旗扛住,让它一直立起来,那必须要热爱这份工作,当时我放弃工作开始做滇式风筝,因为不这样是不能完成这份工作的,这份工作不是骄傲,是难能可贵,因为里面有很多艰辛,有很多障碍,是常人不知道的。”朱家祥说。

经过朱家祥的努力,滇式风筝经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批准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批准挂牌“滇式风筝传习所”,由滇式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朱家祥承担传承工作,自此,滇式风筝开始进入保护性传承生产阶段,以突出云南26个民族的风土人文为题材,展示丰富多彩的乡情文化。

朱家祥对滇式风筝有着怎样的理解呢?“风筝上绘制什么图案非常重要,想要突出云南特色,让更多人了解云南,首先我们想到的是云南的26个民族,对昆明而言,洗马河、陆军讲武堂,还有早期的螺蛳湾、潘家湾,我要让这些图案放在风筝上,让年轻一代看见,原来我家昆明是这个样子,非遗就是要有历史的记忆,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朱家祥说,把这么多的云南记忆和昆明记忆记录在风筝里,只为了让世人了解云南,了解云南的历史,这也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

朱家祥做的每一个风筝就是一个故事,1986年至今一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式风筝的传承及制作硏究,现主持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馆工作。作为非遗传承人,他经常参加省市(区)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参加过两届市非遗中心传承人培训,多次参加省市非遗联展活动,其中包括省文化厅每年一届的非遗日展示活动。此外,多次参加国内风筝技艺研讨会,曾参加过中国黄河协作区全国风筝邀请赛、四川新津国际风筝邀请赛、贵州百里杜鹃风筝比赛、贵州白云风筝表演等活动,获省中医院非遗辅导员等称号。

获得了这么多的荣誉,但朱家祥还是不满足,他还有一个心愿,把滇式风筝和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他说:“我只是有一个心愿,南派滇式风筝的文化底蕴还不够,我觉得应该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需要非遗传承人来实现,来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掌上春城记者:唐涛

责编:符亚丽 一审:周晓雪

上一篇: 中国盒子2019总结&2020规...

下一篇: 焦作张敏敏:携手张德芬幸福研习社做一个幸...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