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药学人 入选院士候选人

时间:2021-02-22 11:00:3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期“茅台院士”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那么有哪些从事药物相关工作的药学人,入选了院士候选人呢?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启动。中国科学院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73名,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7名,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6名。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88名。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42个地方科协和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公示了推荐院士候选人名单,总人次为151人次。其中被提名为2021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的有36人次,被提名为2021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有115人次。

▍关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当选为院士。

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研究决定。

增选程序:提名和确定候选人、院士评审和选举。

5名药学人,入围2021年院士候选人

经小编统计,有5名院士候选人从事与药物有关的工作。

候选人简介

▍1、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

简历:

吴蓓丽于2006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2011年,全职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吴蓓丽从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多年,通过测定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目前,主要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以期揭示不同GPCR蛋白对细胞外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机制,以及将信号向下游传递的特异性传导机制,并为靶向GPCR的药物研发提供线索和依据。已在上海药物所成功建立了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并在多种重要GPCR蛋白的结构测定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教育经历

09/01/1997– 07/31/2001,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

09/01/2001– 07/31/2006, 清华大学,博士

工作经历

04/01/2007– 07/18/2011, 美国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

07/19/2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2/01/2012–至今, 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GPCR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解析;

2.GPCR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3.基于GPCR结构的药物设计与研发

近期及未来研究方向:针对重要的GPCR蛋白开展晶体结构测定工作,为新配体发现提供结构依据,深入研究GPCR介导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为相关功能研究提供新线索。

专家类别:研究员;杰青

职务: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

科研成果:

1. 趋化因子受体CXCR4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2010年解析了CXCR4分别与两种拮抗剂——小分子化合物IT1t和多肽CVX15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于2010年11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Science, 2010, 330: 1066 (第一作者)]

2. 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2013年解析了CCR5结合抗艾滋病毒感染药物马拉维若(Maraviroc)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成果于2013年9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Science, 2013, 341: 1387(唯一通讯 作者)]

3. 嘌呤能受体P2Y12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2013年,与上海药物所赵强研究员合作解析了嘌呤能受体P2Y12R分别与拮抗剂和激动剂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相关的两篇研究论文已于2014年5月1日同刊发表于Nature [Nature, 2014, 509: 115-118和Nature, 2014, 509: 119-122(共同通讯作者之一)]。

▍2、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李梢

教育背景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1998.9-2001.7)

皖南医学院医学硕士(继承家族医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995.9-1998.7)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1990.9-1995.7)

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 教授 (2009.12 至今)

清华大学 博士生导师 (2008.9 至今)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中医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2017.9 至今)

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筹)生物信息学研究部 副主任 (2006.2 至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4.12-2009.11)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 (2003.8-2004.12)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2001.9-2003.8)

科研方向

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

疾病生物分子网络:分析表型与复杂生物网络的整体关联机制,研究炎症与肿瘤、中医寒热证等病证的分子网络和生物标志

中药网络药理学:以疾病生物分子网络为靶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方剂作用机理

主要成就

获奖记录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2019)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

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2014)

大挑战2015·青年科学家(美国盖茨基金会、中国科技部联合颁发)(2015)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2016)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导师王永炎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2018)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0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

清华大学校先进工作者(2008)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2013,负责人):疾病生物分子网络的系统建模与调控机理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2011,负责人):基于血管新生生物网络的方剂多靶点协同作用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07-2009,负责人):寒热辨证的多层次信息挖掘及相关生物分子网络

4. 863计划探索导向项目(2006-2008,负责人):疾病相关生物网络构建分析的关键方法与技术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2009,负责人):中医证候计算系统生物学方法的示范研究

6.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04-2006,负责人):细胞因子网络仿真与中药免疫调节模式研究

7.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 (2004-2009,负责人):中药分子组合调节血管增生的理化与生物信息研究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3-2005,负责人):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仿真的寒热证候整体规律研究

▍3、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果德安

简历: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8.06-至今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2005.02-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7.07-2005.01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1996.10-1997.06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

1993.06-1996.10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化学系,博士后

1987.09-1990.07北京医科大学,获生药学博士学位

1984.09-1987.07华西医科大学,获生药学硕士学位

1979.09-1983.07长春中医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

专家类别:研究员

职务:上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

科研成果:

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期致力于中药分析与质量标准研究,在中药标准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推动中药国际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通过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课题,创建了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和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并应用于国际主流药典标准及中药产品标准提升中,实现了中药标准从单一成分到整体控制的跨越。组织制定的15个中药标准收入中国药典;丹参、三七等9个中药32个标准首次写入美国药典;钩藤等8个中药标准载入欧洲药典,是首个制定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中药标准的中国学者。

2016-2019年担任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实施的《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项目专家组组长,技术指导全国110家企业及大专院校共起草质量标准及技术规范3000余个,极大提升了我国中药的基础标准、分级标准及优质产品标准水平。

同时在多个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任职,包括中国药典天然药物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典英文版主编(2010,2015版)、美国药典委员/东亚专家委员会主席、欧洲药典委员、世中联中药分析专委会会长等;担任《世界中医药》英文版主编、《Phytochemistry》副主编以及10余个传统药物领域国际知名杂志的编委,曾任国际中医药规范研究学会会长(2015-2017)。

共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SCI论文480余篇,被SCI引用11000余次,连续多年在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药学领域名列前茅;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主编专著12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60余次,发起并主办系列国际会议—“上海中医药国际大会”和“中药分析国际学术会议”,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获奖及荣誉:

1.2019年获第二十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

2.2018年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突出贡献奖)

3.2018年获世界中联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4.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5.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6.201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7.2016年获美国生药学会Varo Tyler奖(每年全球一人,唯一亚洲获奖者)

8.2015年获香港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9.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10.2013年当选中医药新闻人物

11.2013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12.2013年获美国植物药委员会Norman R.Farnsworth卓越研究奖

13.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4.2012年获第11届国际植物药科学年会(美国)首届杰出贡献奖

15.2007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16.2005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4、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

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简称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人物经历

1988.09~1991.07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1991.07~1995.09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助教,讲师;

1995.09~1998.09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天然药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8.09~2000.01法国Paul Subatiar大学药学院访问学者;

2000.09~2003.09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2003.09.5~至今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

人物贡献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化教研室主任,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教授。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总后科技新星”、“第八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荣誉。担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及《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十本重要学术期刊编委及审稿人。

人物论著

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体内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创新中药的研究,主持国家863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等16项基金课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2篇,其中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lanta Medica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00篇,EI收录5篇,出版专著2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6项。国内发明专利20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获得中药一类新药临床批文3项,二、三类新药证书和临床批文6项。

所获荣誉

2019年12月1日,张卫东获得2019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5、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

王伟,男,1964年生,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暨北京市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药理学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与新药研究;心血管病的证治规律研究。

个人成就

首次揭示气虚血瘀证在不同种属间具有共性的特征分子群。提出适宜证候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解决瓶颈问题。主要承担的教学工作为《药理学》及研究生课程《药理学研究进展》。

学术著作

近5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其中SCI收录64篇。

所获荣誉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2019年12月1日,王伟获得2019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2017年、2019年增选院士情况

▍2019年,医药卫生学部10人正式入选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了《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其中医药卫生学部(10人)名单如下:

▍2017年,医药卫生学部7人当选

2017年,医药卫生学部7人当选,名单如下:

上一篇: 盘点 | 2021年1月全球最新获批药品...

下一篇: 警惕!一批常用药停售:板蓝根颗粒、阿奇霉...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