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病因治疗 SMA口服药利司扑兰吉林省首处方落地

时间:2021-09-10 18:21:1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1年6月16日,中国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了罗氏重磅神经创新药物艾满欣® (英文商品名:Evrysdi® ,中文通用名: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利司扑兰的获批标志着国内SMA的治疗进入了口服治疗的时代,同时为中国的SMA患者和家庭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

在获批仅2个月后,全国多地开出利司扑兰首张处方。日前,吉林省艾满欣®的首张处方也落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副主任吴雪梅教授表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开出了首张处方,这说明患者对这方面的治疗需求是非常期待和渴望的。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主任梁建民教授进一步解释到,之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期盼,是因为SMA患者与家庭长期面临着无药可医,或者药物可及性低的困境,利司扑兰为SMA患者提供了一种口服药物剂型的新选择,并有望实现居家治疗,患儿亟需创新的治疗方式改善生存现状、提高生活质量。

致死率极高的罕见病,治疗药物研发难度大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简称“SMA”),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运动神经元退化所导致的患者肌肉无力以及萎缩,具有罕见性、遗传性、进行性、严重性四大特征。

全球范围内患病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一,发病率不足十万分之八。SMA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SMN1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的缺失或者突变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

患者如果不经过及时的治疗将会进行性的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肌萎缩以及一些严重并发症,在重症病例中大约有80%的患儿在一岁内死亡,很少活过两岁。整体来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可致死、可致残、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以及躯干的无力,一般是下肢重于上肢,大多数都近端受累为主,呈对称性,可进行性加重。

SMA根据发病的年龄和所达到的最大运动功能,分为0-Ⅳ五个亚型,SMA0型是最重的,发病年龄一般在出生前,自然死亡年龄是新生儿期;SMAⅠ型发病年龄是0-6个月,这个类型的孩子无法独坐,自然死亡年龄大多小于2岁;SMAⅡ型发病年龄是6-18个月,相对Ⅰ型要轻一些,可以达到独坐的程度但不能独走,自然死亡年龄大于2岁;SMAⅢ型和Ⅳ型相对0-Ⅱ型要轻一些。总体来说,无论发病年龄如何,SMA患者的肌力和运动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由于治疗的局限,过去对SMA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神经保护剂、肌肉增强剂和一些康复训练等对症治疗来达到提高总体肌肉强度,改善易疲劳性与耐力的目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1995年,就已经发现SMN基因是SMA的致病基因,近年来已经逐渐开展针对病因治疗的临床方面的研发计划。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基因治疗并不是特别的完善。

当前针对基因治疗的研发,例如基于RNA、应用小分子等基因治疗大多数处于临床研发的阶段,真正进入临床治疗的药物并不多,且相关数据的积累也不够。

首个SMA口服药物上市,针对病因治疗

此次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利司扑兰(Risdiplam),由罗氏原研,2020年8月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和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截至目前,该药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获批,且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3000位SMA患者接受利司扑兰治疗。

利司扑兰作为一款口服SMN2基因双位点剪接修饰剂,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双位点特异性修饰SMN2前体的MRNA的剪接,来促进外显子7的保留,同时还可以穿透血脑屏障,在中枢和外周以及血液都有分布,它能够提高中枢以及外周全长的SMN2、mRNA以及SMN蛋白的表达水平,使SMN蛋白水平在治疗期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资料显示,利司扑兰在中国参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两项多中心关键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司扑兰治疗后的Ⅰ型SMA患者生存率较之自然史显著提高,实现运动里程碑,呼吸和吞咽功能获得改善;对于Ⅱ型和Ⅲ型SMA患者,用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独立性获得改善。

这样一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吴雪梅教授介绍道,“它主要针对SMA病因的治疗,不同于以往的治疗药物只是对症治疗。此外,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显示,利司扑兰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由于通过口服给药,可以实现居家治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SMA未来诊治趋势探讨:基因治疗仍是主流

据了解,对于神经系统罕见病,尤其是SMA,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在2019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基因方面的诊疗,另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也已开展了联合研发罕见病基因治疗方面的工作。

据吴雪梅教授介绍,“在临床遇到了一个有运动障碍病史的孩子,尤其是存在一些功能的丧失,比如不能独坐、不能独站、不能独走,同时存在近端肌肉无力、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舌肌震颤的症状,体格检查时发现存在运动单位疾病的证据,就要怀疑脊髓性肌萎缩症,最终的确诊需要依据基因检测。大约有95%的脊髓性肌萎缩患者是具有SMN1纯合缺失,而作为SMA修饰基因的SMN2的拷贝数与5q SMA预后存在一定关联。SMN2拷贝数增加是患者生存的重要保护因素,SMN2的拷贝数越高,患者的生存率就更高。”

到目前为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神经科已经应用了不同机制的基因干预方法治疗了一定数量的SMA患者,帮助SMA患者实现多学科规范化的诊疗。

吴雪梅教授表示,“由于药物少,患者对SMA领域治疗用药的需求迫切,利司扑兰上市后,不少患者主动联系医院。由于利司扑兰主要是针对病因方面的治疗,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

来源:新浪医药。

上一篇: 胰岛素国采启动!81个产品及相关企业名单...

下一篇: 「医药速读社」恩格列净获FDA突破性疗法...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