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体温,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时间:2023-12-12 14:42: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术中低体温,这个似乎被大多数人未知的名词,近年来一直被麻醉界高度重视。其关键在于,术中一旦发生低体温,将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前几年的一篇文章,描述手术室内的温度比较低,甚至用“古墓”来形容其阴冷。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从患者主观感受描述的,但确确实实温度比外面稍冷。正常情况下,手术室内设定的温度为22~25度。然而,医护人员忙起来,很有可能忘记感知温度已经很低。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要么恐惧不敢言、要么已处于无法抗争的麻醉状态。因此,术中低体温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低体温呢?凉爽一些,不是很好吗?

事实上,除了心脏、大血管等必须降低患者核心温度的手术外,低体温对手术患者没有一点好处。

下面,我们逐项为大家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术中低体温的危害有哪些?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战、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之后,我们由重到轻介绍其并发症的危害: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并发症。核心体温降低1. 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因此,一旦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了低体温并发症。

麻醉可以直接导致低体温并发症,这一点出乎大家的意料吧?

这是因为,寒战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然而,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战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 7土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 4士0.5℃。从临床观察来看,年轻女性更容易发生这种寒战反应。老年人中,寒战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这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战。

全麻下,麻醉药物可以直接抑制体温调定点的功能。因此,体温将更多依赖外界温度变化而保持稳定。某些手术中,如肝脏手术,脏器大面积暴露于空气中,以及产热的主要器官受到损害,都将加剧低体温的发生。

因此,实施任何麻醉都要注意低体温的发生。尤其是内脏的开放手术,更要做好保温措施。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PT和APTT等试验,通常在37℃下测量所得。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凝血系统一旦异常,将加剧术中出血。术中出血,会进一步破坏凝血系统。因此,一旦低体温影响到凝血系统,就要及时终止这种恶性循环。

近年来,我们也注意到低体温与术后伤口感染之间的联系。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

  1. 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2. 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菌的能力。

除此之外,低体温可严重影响麻醉质量。因此,当患者苏醒延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患者是否发生了低体温并发症。

药物代谢依赖于温度,这是因为调节器官功能和药物代谢的酶对温度相当敏感。相关研究显示,核心体温降低后,肌松药的作用时间会成倍延长。另外,低体温会增加挥发性麻醉药的组织溶解度。在血浆分压一定时,低于正常的体温会增加体内的麻醉药的溶解量。这部分麻醉药的排出体外,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质量。

由此可见,低体温是我们一定要尽力避免的并发症。围术期中,所有参与患者的人员都要从避免额外散热、保温措施以及加温等几方面做相应的预案,才能切实将患者安全落实到位。

上一篇: Braz J Otorhinolaryn...

下一篇: 警惕!这种药可引起肺部气管平滑肌痉挛!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