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潘安教授:肥胖与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的复杂交响曲 | 2024北大糖尿病论坛

时间:2024-05-22 17:00: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5月18日,由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2024北大糖尿病论坛”正式开幕。本届论坛围绕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专题,从临床实践、理论研究、科学预防等多角度探讨了整合心血管、肾脏和代谢健康的关键意义。

在会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围绕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开展了题为“从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角度重新定义肥胖”的精彩分享,从肥胖驱动的角度解读了CKM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提出了CKM防控及健康管理的建议。梅斯医学特邀潘安教授分享对肥胖和CKM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作相关专题采访。

潘安教授

Q1:如何看待肥胖与其他风险因素,比如睡眠、运动、心理健康、社会因素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CKM的发生发展的?

潘安教授:确凿无疑的是,每个风险因素,比如肥胖、心理健康问题、吸烟习惯及饮酒等,都会对CKM发病风险起到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即便在没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不同风险因素都能单独增加CKM患病风险。尽管这些因素各自具有独立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交织共生的,难以完全割裂。我们很难想象,有些人饮食健康,但从来不运动;有些人天天吸烟,但其他生活方式很健康。有些研究指出,如肥胖与心理健康不佳的结合,可能导致比两者简单相加更高的风险,突显了风险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因此,针对CKM的预防和管理应采取一个全面综合的视角,正如美国心脏协会提出的从“Life's Simple 7”进化到“Life's Essential 8”,强调了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综合性影响。不同疾病状态下,主导风险因素可能有所区别:肥胖在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扮演关键角色,而高血压可能在肾脏疾病中更为突出。此外,不同人群因遗传、环境等差异,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

Q2:目前,全球肥胖风险因素控制不是很乐观,导致肥胖风险因素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并预防肥胖及其衍生的CKM风险?

潘安教授:实际上,各界包括政府均已意识到预防肥胖的重要性,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就明确表达了将健康理念贯穿于所有政策之中的愿景。然而,在实践层面,这一理念并未充分落实。理想的状态是,任何政策的出台都应经过健康影响评估,如同环境评估一样不可或缺,但这在现实中执行困难重重。以儿童体育活动为例,尽管政策鼓励增强体育锻炼,但体育课仍常被文化课程挤占,这反映出政策与执行脱节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教育评价体系仍以升学率为重,导致健康促进措施难以真正落地。同样,近视防控、儿童心理健康等领域也面临相似困境,说明政策设计与现实执行之间存在断层,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配套措施的完善。

解决之道在于强调实施科学性,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大庆生活方式干预研究,成功之处在于其可操作性、民众接受度及逐步推进的策略,而非僵化遵循严格的减重或运动标准。此外,全社会的协同参与至关重要,政府虽起主导作用,但需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个人也应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合力。政策制定还应具备长期视角,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匹配,克服短视行为。当前,许多政策规划偏向短期,未能充分预见未来趋势,这是亟待改进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策略不应过度依赖药物。药物治疗虽不断进步,如新型减肥药物的涌现,但成本高昂且未广泛纳入医保,无法大规模推广。长远来看,药物仅能治疗已病人群,难以实现疾病预防。因此,改变生活方式仍是根本之策,既经济可行又利于长期健康,是面向不同群体推广健康管理的关键路径。最终,通过改善环境、引导健康行为,才能有效预防肥胖及CKM等疾病,减轻医疗体系负担,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上一篇: 【今日分享】关于发布境内生产药品再注册申...

下一篇: FDA批准安进公司小细胞肺癌划时代治疗药...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