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时间:2021-10-23 23:02: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心因性运动障碍逐渐成为运动障碍疾病的重要分支,在临床上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随着以焦虑症、抑郁症为代表的心因性共患疾病的高发以及心因性运动障碍客观诊断平台的建立,心因性运动障碍逐渐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就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点   心因性运动障碍患者常见于神经内科、心理科及精神科的患者群。它是一种以运动障碍为特征的疾病,常与心理诱因相关,不能归因于已知的器质性病因。此类疾病在儿科门诊并不罕见,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其临床特点如下:   1、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患者常突然发病,症状呈现发作性,且进展迅速,但是病情缓解突然; 2、多伴有心理因素:由于此类患者发病多伴有心理因素,给与患者心理暗示、安慰剂治疗,临床的治疗效果显著; 3、疾病的表现形式多样,复杂多变:最常见的症状是震颤,震颤约占此类疾病全部症状的50%;其次较为常见的症状是肌张力障碍和肌肉阵挛,其发作频率和方向多变; 4、注意力分散与夹带效应:受注意力或主动运动时侧肢时,症状减轻或停止;受累肢体有共激活现象,临床上表现为被动运动肢体时阻力增加,若阻力减弱,则震颤减弱。 二、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体格检查   在采集病史的同时,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行为。有时病史中根本不会出现不自主运动,而是在做检查时突然出现。另外,这些运动可以在面谈开始时非常活跃,然后完全消失。患者可能会说,阵发性运动每周只发生一次,但在检查过程中会频繁发生。在体格检查本身,可能有一般线索。分散注意力后非自主运动消失、注意力集中时出现或恶化是重要的体征。 三、心因性运动障碍的评估量表   量表适用于成人慢性心因性运动障碍患者,采用直接观察或视频录像观察的方式,需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参与。观察项目包括躯体不同部位的各种运动障碍形式及其严重程度、步态和言语的特点、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量表主要用于患者疾病程度的判断,不能取代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断,如果伴有精神障碍和躯体残疾等,量表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成人患者的诊断中,部分运动量表能够协助诊断此类疾病,包括心因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Psychogenic Movement Disorders Rating Scale, PMDRS)、运动转化症状视频评定量表(Video Rating Scale for Motor Conversion Symptoms, VRMC)、简化功能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Simplified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 Rating Scale, S-FMDRS)等。   四、心因性运动障碍的诊断   在临床诊断方面,仅仅依赖观察不能确定心因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既往病史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包括突然发作和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严重活动障碍、自发缓解、自伤和与体格检查不成比例的功能性残疾等。Fahn-Williams等提出了心因性肌张力障碍诊断的4度分类法,该分类法可用于目前临床上所有心因性运动障碍的诊断。 1、确诊:采用暗示治疗或安慰剂治疗后,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消失,并长期缓解,或者当患者独自行动时,没有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相关体征消除。 2、 "临床诊断:患者的运动障碍间歇性发作,其动作的不协调性令人难以理解,例如,肌张力障碍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与常人无异,却不能按照医生要求活动相关肢体,且对被动活动产生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合并一些心因性症状,包括假性感觉异常、假性虚弱及癔症性精神异常。 3、可能诊断:特指下面三类患者: A、运动障碍不连续发生,其不协调性令人难以理解,患者不合并其他心因性症状; B、运动障碍呈连续性,且与经典器质性运动障碍的特征符合,患者伴有明确的心因性症状,包括癔症性精神异常、假性感觉异常及假性虚弱等。 C、运动障碍符合典型的器质性运动障碍,但同时存在着多发性癔症的躯体化症状; 4、可疑诊断:在某一个已经确诊的器质性疾病中出现了与其损害性一致的运动障碍症状和体征,但是患者同时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 四、辅助诊断-量表评估   量表适用于成人慢性心因性运动障碍患者,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可采用直接观察或视频录像观察的方法,观察项目包括躯体不同部位的各种运动障碍形式及其严重程度、步态和言语的特点、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需要强调的是,量表主要用于患者疾病程度的判断,不能取代心因性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断,如果伴有精神障碍和躯体残疾等,量表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在成人患者的诊断中,部分运动量表能够协助诊断此类疾病,包括心因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Psychogenic Movement Disorders Rating Scale, PMDRS)、运动转化症状视频评定量表(Video Rating Scale for Motor Conversion Symptoms, VRMC)、简化功能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Simplified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 Rating Scale, S-FMDRS)等。   五、治疗和预后   1、积极有效的沟通:当确诊患者患有心因性运动障碍后,医生应该清楚地向患者和家人解释这类疾病的相关情况,采用神经生物学知识去解释患者的症状表现和采用相应治疗措施的科学依据,最大程度上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接受,以便高效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而有助于患者症状的恢复。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应该向明确诊断的患者保证,患者的症状会通过积极治疗而得到很大的改善。   2、治疗需要个体化:专科医生常常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尽可能挖掘患者潜在的心理压力源,通过改变其错误认知、强化正面行为、减轻焦虑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如果合并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可以考虑相应的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心因性运动障碍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通常情况下, 发病急、病程短、年龄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当病人住院期间症状改善时,96%的患者预后良好,而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时,以后出现改善的机会很少。部分心因性运动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为了避免误诊,对这部分患者要特别关注,如果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符合心因性运动障碍的诊断,即使其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也不能误诊为其他类型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徐文安,洪铭范,任明山,杨任民.心因性运动障碍.新医学,2001,32(3):182-184.

2. 王刚, 陈生弟. 心因性运动障碍诊治的现状,挑战及展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 42(6):659-661.

上一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下一篇: 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和鉴别方法,你了解...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