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红细胞冷凝集导致血常规计数偏差

时间:2021-12-12 18:02: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前 言

冷凝集素是一种针对红细胞膜表面的IgM抗体,在体外、低温条件下导致红细胞自凝,是干扰血常规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影响红细胞及其参数。近期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例红细胞凝集导致的红细胞计数偏差的案例。

案例经过

患者男,64岁,本次以“贫血”收住入院,血常规结果如下(见图1):RBC 0.17×1012/L,Hb 116g/L,HCT 1.8%,MCV 105.9fl,MCH 682.4pg,MCHC高达6444g/L,红细胞相关报警信息:红细胞凝集?,于是工作人员观察标本外观:呈颗粒状凝集(图2)。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不成比例,MCH和MCHC极高,结合临床病例,工作人员猜测极大可能是冷凝集导致的检测结果异常。因此推了血片:红细胞有凝集。

图1 未经处理的原标本检测页面

图2 未经处理的标本外观

处理措施:将标本置于37℃温箱,温浴30min后,标本外观:颗粒状凝集消失(图3),重新上机检测结果如下(图4):RBC 1.94×1012/L,Hb 67g/L,HCT 20.9%,MCV 107.7fl,MCH 34.5pg,MCHC 321g/L,此时红细胞聚集异常报警信息消失,说明红细胞聚集是可逆的,温度恢复后凝集现象消失。MCH和MCHC结果明显下降,RBC计数增加,说明冷凝集可以导致RBC计数降低,MCH和MCHC升高。

图3 经37℃水浴30min后标本外观

图4 经37℃水浴30min后标本检测页面

案例分析

冷凝集现象的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常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血液系统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等[2],部分健康人体内也存在这种抗体,通常效价比较低,一般不引起凝集。

本例是冷凝集素导致的红细胞聚集,不同程度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但这种凝集是可逆的,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凝聚的红细胞可自动解聚[3]。全自动分析仪在检测冷凝集标本时,聚集的红细胞不能单个通过红细胞通道,而血红蛋白是经溶解后比色法所得,就导致MCH和MCHC异常升高。

白细胞和血小板采用荧光流式细胞计数结合多种试剂的通道设定与红细胞不同,因而红细胞凝集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影响较小。经37℃水浴后,基本可消除凝集现象,使检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初次之外,还可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1.血浆置换法:适合重度凝集的标本,将血常规标本低速离心3-5分钟,用移液器缓缓将上层血浆取出弃掉,并记录丢弃的量,再加入等量37℃生理盐水,混匀后再次离心起吊上层液体,重复以上步骤3次后上机测定。

2.预稀释模式检测:适合重度凝集,仪器会提供预稀释模式的加样量要求,按照要求吸取血样和稀释液,37℃水浴后迅速上机检测(更好的做法是两者均预温,然后再混合温育)。

3.手工方法计数:将37℃温浴的血液10uL加入到2.0mL的37℃温盐水中,混合均匀,滴到计数板上计数。

总 结

冷凝素综合征的好发季节是冬季,其存在常对检验项目造成困扰,最常见的就是对血常规和血型鉴定的影响。影响血细胞自动分析的因素有很多,冷凝集素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检验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提高辨识散点图和直方图的能力,关注仪器相关报警信息,建立完善的复检规则,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上一篇: BJH:继发性髓外多发性骨髓瘤高危患者的...

下一篇: Translational Psychi...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