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丨扬州弹词:悠悠韵铿锵,代代出新篇

时间:2019-11-09 22:51: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扬州非遗丨扬州弹词:悠悠韵铿锵,代代出新篇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弹词是扬州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之一。关注“扬州非遗”,一起了解一下扬州弹词的传承故事。

非遗人物:沈志凤 国家一级演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弹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午九点,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的课堂里,学生们正目不转睛的看着一对师徒的表演。台上年长的叫沈志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边上是她的徒弟刘孖君,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弹词演员。沈志凤手持三弦端坐台上,书中人物她信手拈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是一种以扬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系统曲种。扬州弹词表演分单档、双档、多档等几种形式。单档为一人表演,双档为两人表演,多档为三至四人表演。双档表演时,演员分坐书台左右,相互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所用乐器分别为三弦和琵琶。扬州弹词的说表多采用扬州方言,因此,在起角色时也常常用外地“码头话”,以此来区别和刻画人物。

沈志凤今年73岁,和弹词打交道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沈志凤告诉记者,小时候家住书场旁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书场听书,三国、水浒、七侠五义都听过,自己也对扬州评话非常感兴趣。

17岁那年,扬州曲艺团招收学员,酷爱扬州评话的沈志凤报了名并顺利通过考试,被分到了弹词班。回忆起练习琵琶的日子,沈志凤说,那时候非常辛苦,冬天要坐在西北风的风口上练,手冻僵了练到暖和了,这个才是见功夫。通过努力,学习弹词半年不到,沈志凤就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

扬州弹词素有“张氏四宝”,《双金锭》、《珍珠塔》、《刁刘氏》、《玉蜻蜓》都是百听不厌的经典。近些年,又多了一部《啼笑因缘》,这是沈志凤移植改编苏州评弹而来。当年,沈志凤在广播上听到了上海评弹大家蒋云仙表演的一段《啼笑因缘》,书中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让她认定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为了学会说这本好书,沈志凤让爱人每天守在收音机前,录下大半部苏州话版的《啼笑因缘》。沈志凤把录音听了一遍又一遍,听懂了再一字一句地写下来。

每次在书场,沈志凤表演完自己的书目后,都要附送一段《啼笑因缘》。演罢,台下常常叫好声一片。有一次,上海文联的一位同志问她,《啼笑因缘》是跟谁学的?沈志凤说自己是跟着广播里蒋云仙的表演自学的。这位同志听了后深感佩服,表示要替沈志凤引荐蒋云仙认识一下。在上海文联的引荐下,沈志凤结识了蒋云仙,蒋云仙不仅收她为徒,还传了她整部的《啼笑因缘》。沈志凤说,本来家里的书20天左右就能说完了,有了蒋老师的整部《啼笑因缘》,可以说上两个月。而且自从说了《啼笑因缘》,她感觉自己在艺术上也有了提高,因为这本书人物丰富,没有程式化的内容。

如今,古稀之年的沈志凤依旧在为扬州弹词的传承发挥余热。课堂上,她时常和学生分享一些表演细节。37岁的刘孖君静静地站在讲台上,目光所至,台下一张张青涩的面孔都是自己18岁时的样子。刘孖君说,现在曲艺班有24个学生,前景还是不错的,自己进校的时候,班上只有8个人。刘孖君生在曲艺世家,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二十岁不到就成为了一名弹词演员,一直渴望在更高的曲艺舞台上证明自己,为此找到了沈志凤。她想学习《啼笑因缘》里的《误入师长府》, 沈志凤非常支持,不仅帮助她收集资料、碟片,还融入一些新的内容,形成特色。

2008年,凭借着这段《误入师长府》,刘孖君在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荣获新人奖,弹词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平台。刘孖君评价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弹词演员,但是要想成为名家、大家,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走。演出的同时,刘孖君还给扬州艺术学校曲艺班的学生们上课,她把自己对弹词的理解融入到了教学中。刘孖君认为,女生唱弹词,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美,形体美、表情美、造型美缺一不可。

弹词不仅能展示女性的柔美,男性同样也能出彩。今年27岁的王智超,毕业于扬州艺术学校,师承扬州弹词名家李仁珍,他在弹词传承的道路上有一些另类的创新。王智超告诉记者,自己喜欢魔术,他尝试着把魔术融入弹词中。比如贾宝玉出场的时候,手里什么都没有,然后突然变出一把扇子,再和林黛玉说话。

今年秋季,他表演的《红楼梦·宝黛释嫌》荣获了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银奖。在坚守传统和追求创新的道路上,一代代扬州弹词人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让这门传统曲艺焕发新的生机。沈志凤认为,不管先天的条件是好还是差,只要自己用心奋斗,总能取得成绩。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嘉楠、朱蒋慧

上一篇: 原创失眠:不懂装懂却胆子超肥的中医馆主害...

下一篇: 不知悔改!英国人民“母亲河”泰晤士,又一...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