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藏||司马金龙的混乱时代保全之策

时间:2019-11-09 23:55: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不见藏 || 司马金龙的混乱时代保全之策

如履薄冰

混乱时代的保全之策

在魏晋南北朝五百年时间里,司马这个姓氏曾经显赫一时。魏蜀吴天下三分,而最终统一的却是后来居上的司马家。两晋前后延,这个姓氏成为天下之主长达154年。

但是随着曾被称为“寄奴”的刘裕一步一步走上皇位,曾经风光一时的司马家族迎来了长久的黑暗。刘裕称帝之后,这位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铁腕皇帝,将屠刀对准了司马家,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将司马皇族几乎屠尽。江东之地甚至找不到司马氏的容身之所。

还活着的人能怎么办?只能逃。

司马楚之带着伶仃家人逃往北方,回到他们曾经发家的黄河以北。这时候江山已经易主,坐在宝座之上的是鲜卑族拓跋氏。

-北魏·仪仗俑-

这位积极想要融入汉文化圈,用各种手段和办法获得天下正统名号的少数民族统领,面对仓皇北上的司马楚之,抱有极大的热情,将军权交到了他的手上,并且将河内公主嫁与这位东晋贵族后裔。

而司马楚之也并没有辜负北魏太宗拓跋嗣对他的殷殷期待,跟随着北魏世祖南讨刘宋,北征蠕蠕,西征凉州,几十年立下赫赫战功,被封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

-北魏·彩绘伎乐陶俑-

而他和河内公主所生的第三子,司马金龙,在承袭了父亲的爵位之后,也成为了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驻守军事重镇——云中,封征西大将军,娶武威公主。和父亲不同的是,这时候的司马金龙已经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北魏重臣,曾经烙印在身上的南方贵族的印记也逐渐消失,从东晋到北魏,司马金龙一家人,在时间的流淌过程中完成了新身份的转变及认同。

-北魏·姬辰石墓铭-

(即司马金龙夫人武威公主墓志铭)

在司马金龙的墓中,所留下的文物正是对他复杂身份的认证。

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釉陶俑数量超过了360个,排列在墓葬之中,鸡冠帽骑俑、甲骑具装俑、仪仗武士俑、风帽仪仗俑组成了庞大的出行部队,一千五百年前司马金龙出行或就带着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

带着鸡冠帽的轻骑兵在队伍的最前方引导队伍前行;全身装备重甲的甲骑具装俑位于司马金龙车辆的两侧,尽心尽力的保护着将军;风帽仪仗俑和仪仗武士俑在队伍的两侧跟随着车辆出行;这如同北魏阅兵一样的排场,也只有握有实际兵权的司马金龙能够享有。

-北魏·绿釉陶毡帐-

墓中的明器建筑已经不见南方的塔楼和庭院,而变成了草原上常见的毡帐。穿着胡服戴着风帽的乐官演奏着阵阵胡乐,驼队带来来自西域的蓝色玻璃瓶和萨珊鎏金高足杯。甚至连葬俗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汉人最常见的棺椁形制,而是吸收了进入中国的粟特人的习俗,将尸骨放置于石床之上,司马金龙墓之中的石雕床和漆画围屏合体,就是他最后的安葬之所。

-北魏·蓝釉玻璃瓶-

-北魏·列女古贤漆画屏风-

和其他北朝的屏风石棺床不同的是,司马金龙墓中的围屏是由漆板制作而成,上面绘制了《列女传》上的好几个故事,比如班婕妤的故事、娥皇女英的故事,不少专家对于漆画上的内容进行过自己的阐释,但是都绕不开一点——这上面的形象是典型的汉人形象,甚至可以说还有点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影子,和石床上的胡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周—隋·贴金彩绘屏风式石棺床-

(非司马金龙墓出土,图片来自网络)

这具石床不正是司马金龙命运的真实写照么?流淌着一半鲜卑血统一半汉人血统的“混血儿”,对异族文化十分推崇,甚至身体力行但又对汉文化有所留恋。

司马金龙死后被封为琅琊康王。这也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封号,在北魏的时候,又封给了司马金龙,有可能只是一种抚恤的手段,但从另一种角度看,何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落叶归根”?

-北魏·列女古贤漆画屏风-

在《琅琊王——从东晋到北魏》展中,还有了一件不起眼的青瓷唾壶,这件带着典型的东晋风格的唾壶是魏晋贵族们在宴饮时承装唾吐物的器物。这样的生活用品在辗转中,本应该随手弃之,却被司马一家带到了北方,用了两代人,被司马金龙带入了墓葬之中。

-北魏·青瓷唾壶-

或许这是这些北来的南方贵族,与家乡最后的一点联系。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折衷或许是最好的保全自己的方式,没有什么比性命更重要的。

但是穿着打扮最易改变,精神信仰也随地转变,只有这乡音乡俗,是刻在骨血里的,只有随着这一代人的离开,才会慢慢消散。

-北魏·伎乐天纹石帐座-

咏怀

[南北朝] 庾信

日色临平乐,

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

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

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

唯得望长安。

文字:胭脂刀

图片:柳叶氘

上一篇: 原创变心了?詹姆斯命中三分,镜头给到场边...

下一篇: 世界拳王走进寻梦牡丹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