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烟火气之必要,孩子气之必要

时间:2019-11-11 18:21: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老二:烟火气之必要,孩子气之必要

原创: Yifei 读库

按:1988年出生的老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他于微博上发布的二舅主题系列作品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最近,读库推出笔记本《读与行》,收录了他为读库专门创作的插画四十幅,均为二舅和小顺在读书与行走中的所见所闻。

老二为《读与行》创作的插画

这两个人物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借着助理编辑名义掩护,我有幸约到了老二,来谈谈他的成长,讲讲他这些创作。

01

成长:昆明和美院

Q=读库

A=老二

Q:两年前正午故事也写过一篇你的访谈,里面说到你比较宅,小时候会跟着父母上下班,自己写写画画,现在也基本一直待在昆明。那么你自己有过被长辈领着外出或者散步的经验吗?和我们聊聊?

A: 除上下班外,也随我妈参加同事婚礼、开职工代表大会,甚至赴外地出差学习,听大人说一堆似懂非懂的话。小学寒暑假到部队探亲,长住一个多月,有机会和解放军叔叔一同站岗、打靶、操练,他们在业余时间打篮球打扑克打扫卫生,有时开夜车去镇上吃烧烤,想来很有意思。

大学的寒暑假,有一段时间每晚陪父母逛翠湖公园,沿途的老年乐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Q:哦,什么样的老年乐队呢?

A: 大部分是五〇后吧,我猜有不少工人和公务员。小乐队三五人,大乐队十人左右,必备音箱话筒电子琴,夹杂手风琴、小提琴、夏威夷吉他。通常为美声伴奏,唱歌的大叔大妈声情并茂,有的还要涂红脸蛋,披上少数民族服装。他们爱唱“北京的金山上”、“一条大河波浪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最近红歌兴盛,有人开始唱“十送红军”、“我爱你中国”。

Q:现在外出或散步的体验和儿时的有什么不同吗?可以举印象最深的几个。比如,我小时候被外公带出去散步,他总要去马路边的报架,那时报纸是平摊着钉在在公告栏上的,公告栏最外层还有玻璃板,现在当然都没有了;又比如那时,零食在家附近的小卖部/烟纸店买,有跳跳糖、“红宝”橘子水、西瓜泡泡糖,现在就在零食小站扫码买了,外卖吃得很多,水和饮料常去便利店里买。昆明是怎样的呢?

A:小时候昆明很小,一环外可见农田。大观楼公园紧邻农村,村里的老奶奶挑着扁担在路边卖腌萝卜和茶叶鹌鹑蛋,如果大人心情好,买上二两已然很满足。晚上和父母沿河散步,路灯下有书摊,清一色铅字书(铅活字印刷的书),价格很便宜,可惜看得多,买的少。直到四年级,每天得一元“水费”(同学们爱买一种塑料袋包装的饮料,味道大概和现在的“老冰棍”相仿,名叫“239”,五毛一袋,现已消失),加上乘公交逃票的一元,可以到古玩市场(那时叫“西南文化城”,现在是时尚小吃一条街)买两本连环画。

后来城市扩大了,我也长大了,卖萝卜茶叶蛋的老奶奶和旧书摊都不见了,逛和吃的选择大幅增加,反而令我无所适从。看似丰富多彩,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比如米其林三星小笼包和台湾眷村牛肉面,添再多形容词也还是小吃。

现在大家都忙,即便和长辈外出聚会,不过是景点拍照打卡,再听他们忆往昔艰难困苦,最后吃顿饭结束。席间互相展示手机里的旅游照片,将儿孙日常挂在嘴边,并催我快找女朋友结婚,压力山大。

Q:再问问关于美术学院的问题,听说你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当时的课程是怎样的?有哪些安排?有什么让你觉得记忆犹新或者获益匪浅的吗?(不堪回首的也可以)

A:低年级画素描石膏像、骷髅和人体,接触过油画、黑白画、插画,后来做丝网版画。高年级开始学习书籍装帧、字体与平面设计,文化课有美术史,同时也要学政治和英语。其间选修电影鉴赏、漆器等等。

北方同学的基本功通常很扎实,作业和考前范本不相上下,刚入学总为成绩苦恼,直到创作阶段才看到优势。

有一次学校组织上高原写生,离别前夜,大家就着羊肉火锅喝酒,结果烂醉如泥,我也不例外。当时存了个心眼,把他们不堪回首的一刻全拍下来,留住珍贵一刻。第二天稀里糊涂上车,快到学校才发现裤兜里还装着酒店钥匙,实在对不住老板。老板很年轻,朴实又豪放,曾骑摩托带我们冲上山顶观日落云海,遗憾的是,最美的一刻,相机没电了。

Q:原来大家都对这样的遗憾记忆犹新(“最美一刻”没留,但是“珍贵一刻”还在)。好奇高原写生画什么?

A:高原写生以油画风景和静物为主,有山林坡地、牧场牛羊、田间草垛、湖边村舍、农家院落、乡镇老街。我画过薄雾笼罩下的水库,还有土坯房外一群猪,老师说它们像存钱罐,言下之意画的不好,实际上那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编辑陶醉脸)

Q:那时都还是通过制版创作版画吗?目前的创作会用到些什么工具?(方便透露的话可以具体一些)你对这些工具还满意吗?

A:制作版画只是课程之一,交作业的意味更浓。毕业后,搞创作的同学不多了。

目前用带橡皮头的2B中华铅笔在A4纸上画草稿,然后用宝克针管笔勾线,粗线用0.8,细线用0.2,同时会用到记号笔和尺子(曾有朋友寄来很好的画材,一直没舍得用)。画完后由爱普森扫描到电脑上,再用2003版PowerPoint和电脑自带的画图工具处理修正,最后用光影魔术手和InDesign处理色彩和尺寸。

尽管只是普通的办公用品,但用久生情,形成依赖了。

02

灵感和白日梦

Q:再谈谈灵感和其他类型(与二舅系列不太一样)的创作。最近有什么艺术家、作品或者创作介质启发了你?是他们的哪些方面吸引了你?

A:最近得以接触穆夏(Alphonse Mucha)。他的作品多以线条为主,施淡彩,乍看不过是平面装饰画,实际却不失立体感。穆夏的基本功让几乎每一笔都画到关键点上,看起来十分过瘾。画面既有大刀阔斧也有精雕细琢,写实和装饰通过框架细密交织,整体鲜明,局部工细,技法多样,华美而不甜俗。

一直喜欢克里斯·韦尔(Chris Ware),他的画面概括力同样高超,着墨不多,细节丰富,简略得当,几乎每一格都可以当作品欣赏。之所以着迷,很大程度在于叙事,切入点多种多样,比如时间与空间,倒叙与插叙,散文与诗歌,电影与广告,图表与说明书……种种形态为“意识流”服务,结构异常复杂,预示无限可能。

Q:最近穆夏的展也会来北京。听说因为找模特画贵,所以他会把人物拍下来,把照片里的元素重新组合,再创作。听上去很现代的操作。

A:对,他是聪明人,为了多快好省,懂得物尽其用。

Q:克里斯·韦尔的《吉米·科瑞根》(The Adventures of Jimmy Corrigan) 还有《老屋记》(Building Stories)现在也都有中文版了。不过这种多维结构的叙事,一般人看会不会很难读下去理解?

A:一定很难理解,像迷宫一样。文化差异也很大。

(忠告已经给了,如果还是决定挑战一下他的作品,可以再了解下这篇。)

Q:最近微博上很少更新你的另一个角色老白了。老白系列也很独树一帜,与二舅偏传统的风格完全不同,有一种摩登感。其中还有很多场景像是仅存在于想象中的概念和意象,又有点像SketchUP建模的界面,请和我们聊聊是什么激发了这样的表达。

老二作品:老白 房间

老二作品:老白 几何

A:简单说来,所有灵感不一定都能为二舅所用,他只负责传统文化和市民生活,剩下的主题归老白演绎。

大学期间得益于美院图书馆,对建筑、设计、摄影、电影产生兴趣,平时也会翻一翻杂书,此后积累了不少想法。

连环画之外,有机会接触欧美漫画(比如之前说的克里斯·韦尔的作品,还有《丁丁历险记》等)与波普艺术,断断续续汲取营养,在原有基础上做加减法,逐渐描出另一种样子,正适宜老白的世界。

Q:翻你微博时发现,一开始在这些场景中出现的人是一个有头发的男青年,但他更像一个随机的背景;后来人物换成光头、络腮胡、戴黑框眼镜的老白后,效果就一下不一样了,他身材匀称,自带文艺气质,立刻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成为主角了。这个转变是怎么做到的呢?

老二作品 日落(有头发的青年)

A:男青年是路人,似乎和所画内容缺乏统一气质,就像之前试图让二舅来跨界,始终觉得别扭,干脆画个新人,不由想到艾科和西蒙斯(《爆裂鼓手》里的老师)。

艾科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早年曾想,假如他化身虚构人物也许更具魅力,于是借眼镜胡子假装博学。

老白毕竟与艺术沾边,碰巧对西蒙斯印象深刻,中意他的形象气质,圆一圆自己的爵士梦。谁知两厢结合竟成老白(老白最初没名字,拜网友所赐,被生生叫成老白),实在出乎意料。据说老白走下讲台研制毒品,大概会是我感兴趣的一类人,将错就错画到现在。

Q:等一下,制毒是怎么回事?

A:老白是网友对美剧《绝命毒师》里一个角色的昵称,因为画里的人有点像剧中的角色,被大家说成是老白。几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通过某一点发生关系,随之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算得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像数学家去赌场玩21点,最终赢得大满贯一样。

当然,作奸犯科一定不可取,反过来说,艾科在小说中运用符号学和宗教知识破案(《达·芬奇密码》系列可视为通俗版艾科),或者小老板为赚外快而变成普救众生的药神……掐头去尾,中间过程值得玩味。不知一个老师和一个毒枭之间相隔多远,因为至今还未看过《绝命毒师》。

《绝命毒师》剧照

Q:原来是这样。老白系列冬季酒店的故事很有场景感,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它是怎么来的?

A:那年冬天交稿后去泡温泉,坐在池子里处于神游状态。在家待久了,想象到远方出差,有大把时间独处,也是放松身心的意思。越想越舒服,终于落实到纸上过把瘾。

老二作品 《冬季酒店》(黑白完整版,四格一组,滑动查看更多)

Q:你喜欢这种建筑风格吗?冬季酒店还出了彩色版的,配色是如何考虑的?

A:就风格来说挺喜欢的,不知实用性如何。考虑到天气,室外阴郁,室内光线相应幽暗,棕色沉稳,淡黄灯光令人温暖,适当点缀深红活跃氛围,画完后挺满意。

Q:出于私心还有好奇心问一下这是在哪里?

A:地点是混合想象,林海雪原也可以,东欧北欧也行。

老二作品 《雪景酒店》室内与室外的配色

Q:老白的作品有多个系列了:偏人物场景想象的“如果”、偏景物想象的“无用”、还有各地的旅游主题(海岛、热带)等等,有一点荒诞、有一点闲情。之前微博有粉丝好奇老白到底是干什么的:演员、建筑师,或者艺术家。那么在你心中,老白的角色定下来了吗?还是依然在探索中?关于他还有这个系列,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设想可以分享的吗?(比如为什么用了这些主题?还有什么是希望通过老白表达的? 对这系列满意吗?最满意哪些?)

A:由于英语很烂,至今不敢出国自由行,对现实之外的了解源于网络,包括书报杂志和电影,既是学习也是消遣,兴趣点逐年增加。偶尔同朋友聊天,好似雾里看花,经过发酵酝酿,变成奇想,最终将易于表现的通过老白演绎出来。

老二作品 如果(之一)

老二作品:老白《期待一个温暖的冬天》部分(滑动查看更多)

老白最初在“电影镜头”中现身,是个配角,随后的热带海岛,包括“冬季酒店”,可以当电影,也可以视为演员的幕后生活。主业之外,不妨做建筑师、艺术家、疯狂科学家、另类学者,或许兼职CEO、从事谍报工作。他是开放角色,暂未划定边界,主要负责我的白日梦。接下来继续创作“如果”,另有旅行见闻,有钱人的生活,恐怖故事,几乎都是闲暇时凭兴致创作的,不知能不能完成。

老二作品 老白 《热带》《海岛》《秋游》部分(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人物相对随意,实验性较强,结合兴趣入手,有种“画照片”的感觉。无论画什么,怎样画,只要尽量贴合内心就会满意,例如“冬季酒店”、“砾石酒店”以及“热带”。

随着年龄增长,天马行空的能力似乎不如从前,为保持一致性,部分构思被自我否定,长远来看,天真缓慢流失是不好的。以二舅作参照,假如老白能走得远一些,就预示着我还保留着一点点孩子气,孩子气很重要。

老白作品:砾石酒店

Q:一边接着地气一边画白日梦,投资均衡,风险布阵合理。

03

《读与行》的地气

Q:好的,我们回到这次的笔记本《读与行》(属读库Notebook系列,俗称NB)。《读与行》中的二舅和小顺既有共同点也有相互启发的地方。把一老一少放在一起的设定是怎么来的?

A:二舅孤身一人,添个朋友给他解闷。大人只能说大人的事,不如小孩天真有趣。小顺比较听话,不招人烦。理想中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没大没小。

Q:在二舅和小顺的《读与行》中,还出现很多八九十年代装饰风格的元素,比如热水瓶、窗帘、地砖、石桌和瓷凳,似乎比一般二舅系列中出现的还要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处理呢?

《读与行》内页插图:一些装饰风和怀旧元素

A:往常穿街过巷,见到有人堂屋贴毛主席,有人贴“天地君亲师位”,有人贴“以马内利”,和窗帘地砖、生活用品共处一室,见屋如见人,很有意思。某些八九十年代遗留的细节相对生活化,和旅游景点打造的民俗风情是两种东西。

记得北方冬天门口悬挂大棉被,南方夏天的铁栅栏门上有蝙蝠或海鸥图案,公园里有动物垃圾桶,石桌石凳古朴大方……物件本身透着明朗健康,从实用中散发着美。随着时代发展,它们被统一规划所替代,谈不上审美,更难以分辨地域特色。

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书报杂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闲来无事泡一缸茶,茶水渐渐变淡,读书兴味渐浓,和咖啡馆的情形不一样——总觉得热水瓶和读书更配。(编者注:老二说昆明常见用玻璃杯或陶瓷茶碗泡茶,但他平时爱用搪瓷口缸,所以是“一缸茶”)

Q:目前身边这样的元素保留下来的还多吗?

A:不常见,但找一找总是有的。

Q:刚才那个南方的铁栅栏门是怎么回事儿?

A:广东福建沿海又湿又热,没装空调的旧民居常见铁栅栏门,比小区防盗门简陋,像钢筋铁条焊出来的,刷红绿油漆,做简单装饰(如蝙蝠海鸥形状的铁片,有的门上也会贴福字)。为了透风,大门常开,为了防盗,铁栅栏门可以随时关上。经过门口,客厅一览无余,地面铺设的马赛可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小时候,它们是公厕的标配,谁知摇身一变登堂入室(似乎香港茶餐厅也爱铺类似地砖),可见地域差异之大。

《读与行》内页插图:走南闯北

Q:《读与行》的主人公都很安静,像是很享受默默观察和思考的人,你私下是怎么样的呢?和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交流时话多不多?或者说,什么时候话会比较多?

A:我在乎画面完整性,不愿插入对话框,主人公处于失语状态,表面看来显得安静。

作为自由职业者,在家画画缺乏交际,日久年深难免被动,独处时的一切留给观察与思考。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倒很开朗,可以没话找话滔滔不绝。

因环境而变,不一定的。

Q:嗯,身边的人是如何评价你的这些不同作品的?他们有什么偏好吗?

A:身边多数人没见过我的画,也不关心,大概私下以为我不务正业在家啃老。曾有长辈建议学习玉雕,可以日进斗金飞黄腾达。非艺术行业的同龄人认为艺术从业者不是穷鬼就是神经病,一概敬而远之。

爱好艺术的朋友视为昆明风情和童年记忆。从事媒体和艺术运营的朋友曾用于本土商业项目,据说有“烟火气”和“古早味”。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从中看出一点意思,继而谈到苏州园林和中国古代绘画。

我的师父是五〇后漫画家,从毕业到现在,他说能看到进步,我很高兴。

画是镜子,映照千人千面,说到底,不过借题发挥。奇怪的是,几乎没人谈到老白,多半因他不接地气。

Q:你刚才说园林和古代绘画,《读与行》里面有很多树木,为什么是树呢?特意给不同环境配的?

《读与行》内页插图:无所不在的树木

A:树能指代环境,也能改善环境。多画些树,既说明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也表明他们去的是好地方。就画面来说,直线太多显得僵硬死板,需要曲线调和,树是最有力的工具。

Q:嗯,树长得好,这个地方似乎也不会差。

现在读库出了这本《读与行》的笔记本,最想把他送给谁?有什么使用建议?

A:如果曾经就职的公司还未破产,也许仍在上班,无暇画画。鉴于此,想把笔记本送给老板,感谢他搞垮了公司,让我走上自由职业之路,同时督促他清算资产,把该还的还了,从此改过自新再创辉煌——开个玩笑。

喜欢读库笔记本的朋友大概也喜欢记录所思所想见闻感悟,勾勒概念草图小品大作,或者像多丽丝·莱辛一样,依据不同颜色的本子分门别类作笔记,由此构建丰富的小世界。

相信不同的人会赋予其不同的个性,总有惊喜在后头。

Q:好的,本次访谈就先到这里了,感谢老二的倾力参与。欢迎关注老二的微博@小民老二

《读与行》腰封的正面

注:本文插图除剧照外,

其余均为翟砚军(网名“老二”)作品

受访人:老二,微博@小民老二

采访/撰文:读库编辑·Yifei

阅读原文

上一篇: 原创PGC淘汰赛:PCL战队携手晋级半决...

下一篇: 日本人变态生活技能:木头做成抹布,吸油却...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