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时间:2019-11-13 11:22: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 陕西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美网艺术》微信账号:cnmeiw66)或(《美网艺术家》微信帐号:cnmeiw)

陕西汉中《石门颂》: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

文/ 唐 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石门颂》“颂”拓本 ①

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中的《石门颂》书法被称为“汉人极作”。

《石门颂》与四川或者巴蜀有什么关系?

汉代的汉中属于当时的益州管辖,是益州的辖地。

《石门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四川人。

《石门颂》的书写者是东汉益州汉中郡人。

《石门颂》是东汉碑刻隶书的精品,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也称《杨孟文颂》。刻石高327厘米,宽254厘米。2行,每行30或31字不等。凡660余字,为汉代摩崖字数最多者。东汉建和二年(148)11月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料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汉中太守王升撰文,文字内容是歌颂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便利交通的事迹。现存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②。它是中国著名的汉中“石门十三品”之第二品,与略阳《郁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汉三颂”。

《石门颂》一出,历代多极尽赞美之词。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石门铭》飞逸奇恣,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杨震方《碑帖叙录・石门颂》:“其书风天真流露,极飘逸新奇"。清王昶等称为汉人极作,为司隶者必学之范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石门颂》摩崖刻石,用笔有如锥画沙之劲挺含蓄;结字有疏密斜正、开合变化之趣;有纵行而横列不拘……其笔势夸张如长枪大戟舒展奔放。全篇章法茂美,气派宏大”③。张祖翼于咸丰六年(1856)为古鉴阁藏本《汉石门颂》作跋叹曰:

①图片引自何海林编:《石门颂》,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参见滕西奇编著:《石门颂写法与注译》,1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③参见钱玉林、黄丽丽主编:《中华传统文化辞典》,482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竞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此碑帖备受名家推崇,为汉隶书之上品,习隶者必学之范本 ①

《石门颂》刻石 ②

《石门颂》文字框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描述石门历史(高祖——明帝——安帝)。(杨孟文)奏请加(王升)表功;第二部分为颂:四字颂文(颂杨孟文);第三部分为题名:(王升)属吏;第四部分为后记:记(王升)修路新功德 ③。全文可见《中华传世文选 ④、《中华百体文选》⑤,等。

《石门颂》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⑥。此刻石是中国300幅书法名作之一 ⑦。

那么,陕西汉中的《石门颂》又与四川或者巴蜀有什么关系哩?笔者之见,起码有三种关系。

一、汉代,汉中属于当时的益州管辖,是益州的辖地

汉中 。春秋战国时期,汉中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秦,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在全国设十三州(部)刺史,在巴蜀故地设立益州 ⑧,“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 ⑨。汉中郡治复还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属益州管辖。三国时期,建安十

①吕济民主编:《中国传世文物收藏鉴赏全书 古籍善本下卷》,234页,线装书局2006年版。

② 图片引自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图10,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③陈思:《石门摩崖文本留名现象与主体心态探究》,《中国书法》2017年19期。

④ 任继愈主编、(清)曾国藩编:《中华传世文选 经史百家杂钞》,187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⑤ 刘孝严主编:《中华百体文选 第3册 诏令奏议 颂赞铭箴 碑志哀祭》,351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⑥滕西奇编著:《石门颂写法与注译》,1页。

⑦金晶:《图说中国300幅书法名作》,37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⑧蒲孝云:《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6页,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印1978年5月。

⑨《水经·江水注》。

九年(214),刘备定益州,二十四年取汉中 ,其后,诸葛亮将汉中作为北伐曹魏的军事据点 ,派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

《石门颂》拓片④

益州。汉时的益州,辖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 越巂、益州、永昌九郡,其辖地以现在的四川省为中心,北面包括陕西省的汉中地区,南面包括云南、贵州一带。这相当于广义的“蜀”地,也正好是秦汉间巴蜀及“西南夷”地区⑤。后汉,益州先治雒(今四川广汉北)。中平五年(188)秋,刘焉(?—194)入蜀作“益州牧”,把州治从原广汉郡雒县徙居绵竹。初平四年(193)或兴平元年(194),绵竹失火,加之其子被杀,刘焉乃移治蜀郡成都,领九郡,汉中郡仍在九郡之列 ⑥。献帝初平(190—193)中,益州又徙治于广汉郡雒县 ⑦。三国时,刘备定都益州。

在某个历史时期,从狭义上讲,益州是成都的代名词,如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从广义上讲,益州又是四川的代名词。

其实,从文化上讲,陕西汉中有史以来就是巴蜀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古蜀文化是由一个中心(三星堆文化,包括成都十二桥)和四个板块(成都平原、汉中盆地、秦岭地区、岷江上游)构成 ⑧。

基于以上所述,陕西汉中褒斜道上刻于东汉建和二年(148)的《石门颂》,当时是在益州所辖的汉中郡的区域内,是东汉四川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①梁允麟:《三国地理志》,35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张仁镜:《试论石门摩崖研究的历史意义》《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③《三国志》卷39《吕乂传》。

④ 图片引自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图11。

⑤姚乐野:《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研究》,46页。

⑥ 梁允麟:《三国地理志》,354页。

⑦蒲孝云:《四川历代政区治地今释简表》,12页。

⑧ 段渝主编:《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四卷),103页,巴蜀书社2008年版。

《石门颂》拓片局部

二、《石门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四川人

这两个人,一是杨涣,他是《石门颂》中被颂扬的人物,一是王升,他是《石门颂》的撰文者。为什么说他们是四川人哩?

杨涣。《华阳国志》载:“杨涣,字孟文:“以清秀博雅,历台郎、相,稍迁尚书、中郎、司隶校尉,甚有嘉声美称”。司隶校爵与郡太守职务相当,只是所司范围不同。贾大泉《四川历史辞典》“杨涣”条载:“杨涣,东汉犍为郡武阳人,字孟文。历官台郎、尚书、司隶校尉等职。安帝时,羌人起义,破坏汉中褒斜谷通道。顺帝时,杨涣奏请重开石门,得到皇帝支持,重新修复石门。宋洪适《隶释·卷四》:“《顺帝纪》延光四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盖从其所请也”。桓帝建和2年(148)汉中太守王升就谷中刻石)歌颂杨涣复通石门功德,世称《石门颂》或《杨孟文碑》”

王升。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石门颂”条载:“王升,东汉顺帝至桓帝时人,字稚纪,楗为武阳人。曾任汉中太守,其他生平不详”。王守虽为汉中郡太守,不过史载近无,但从《石门颂》第四部分的后记知道,他当汉中太守时修复了褒斜道

大家注意到,俩人均为楗为武阳人。那么,楗为是什么地方?

楗为,即《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的楗为郡(后改“楗”为“犍”),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时治所氅县(今贵州遵义西),后陆续移治广南(今四川筠连境)、僰道(今四川宜宾西南)、武阳(今四川彭山东。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汉代的武阳是今天的四川省彭山县双河乡。也就是说,俩人均为今四川彭山县人

①《华阳国志》卷十中”孟文翘翘,丕显有成“条。

②贾大泉主编:《四川历史辞典》,172—173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清)曾国藩编选、张政烺主编:《经史百家杂钞全译 三》,180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④ 纸屋正和著、朱海滨译:《汉代郡县制的展开》,53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⑤ 谢芳琳《“石门十三品”说略》,《文史杂志》2009年2期。

⑥《华阳国志·卷三·蜀志(刘琳注释);钟林元:《<石门颂>、<杨淮表纪>主要人物考》,《文博》1995年2期。

《石门颂》拓片局部

综合其他史料,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石门颂》文字中的杨涣、王升。

东汉时期(25—220),由于中原与四川的重要交通路线褒斜道陡险崎岖,时断时通,汉永平四年(61),明帝曾下诏修褒斜道,凿通北褒谷中的石门。安帝时(107—125)羌人起义,桥梁断绝。此事兹大。褒斜道是穿越秦岭、沟通关中与巴蜀的蜀道北段四条交通干路之一,因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而得名褒斜道,也称斜谷道。此乃通往关中之咽喉,几为仅有之通道之一矣。褒斜道通塞关乎东汉政权的安危。顺帝时,身为司隶校尉(即掌察举百官并负责监察京师附近各郡的监察官)的今四川彭山人杨涣,奏请重开石门(因为地势险峻之原因,凿通石门是开通褒斜道的关键),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并将旧道进一步开拓扩大。杨涣重开石门,功绩显著。桓帝建和二年(148年)仲冬上旬,时任汉中太守的今四川彭山人王升,巡视褒斜道,念记以前的司隶校尉、同为今四川彭山家乡人的杨涣(字孟文),数次奏请重开褒斜道的功劳,百感交集,遂撰写了《石门颂》一文,并令书丹摩崖,于是有了今天的《石门颂》。

有鉴于此,我们称产生于东汉益州汉中郡的《石门颂》是东汉四川人的书法杰作,应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事实。

①谭宗义:《褒斜道》,2页,载《汉代国内陆路交通考》香港新亚研究所专刊1967年出版。

② 李久昌:《战国秦汉时期褒斜道的发展》,《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5期。

我国最早的《辞海》封面即采自《石门颂》

稍微有一点遗憾的是关于王升的评价。1991年版《彭山县志》为彭山有史以来人物设传32篇,计32人,其中东汉时期5人,他们是:杨涣、张皓(曾官九卿之一廷尉)、张纲(张皓之子)、阳姬(杨涣之儿媳)、杨准(杨涣之孙,曾官上书令),但却没有将撰写《石门颂》的汉中郡太守王升列入。虽然我们无法考证王升当年政绩如何,如怎么修复褒斜道等,但仅全凭他所撰《石门颂》一文,足以流芳千古。《石门颂》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书法作品,《石门颂》本身的文字也是经典传世的文字,列入了《中华传世文选》、《中华百体文选》等史籍。如此成就的个人,不仅在彭山县(今彭山县已改为眉山市彭山区),即使在眉山市的范围内,也是不多的。

①图片引自王蓬:《陕西汉中 西北江南》,55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

②参见四川省彭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彭山县志》,638—641页,巴蜀书社1991年版。

罗振玉临《石门颂》

三、《石门颂》的书写者是东汉益州汉中郡人

一些书籍载《颂》书写者为杨涣,如《中国文物地图集》称:“汉中太守王升书刻,其书法洒脱劲挺,为汉隶上品 " ②,等,其实,这是误写。《石门颂》文字的第三部分“题名”载:“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汉强字产伯,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滕西奇解释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五官椽赵邵嘱托晁汉强、王戒主持刻石之事。掾:佐助,属官的通称。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属:嘱。主:主持 ④。如果对以上三人的身份解释得更详细一点,应是:赵邵是五官椽,南郑(今汉中褒城县境内)人;晁汉强是褒中(今汉中褒城县境内)人;王戒是书佐,西成(即西城,今安康市汉滨区)人。”主”是主持其事,指主持镌石刻碑的工程。也就是说,碑文没有一点提及是《石门颂》是杨涣所书。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此三人赵邵、晁汉强、王戒,东汉时也为益州汉中郡所辖县人氏。

①图片引自金小萍:《汉碑》,4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罗振玉是位学富五车的学者,罗氏临书,求其骨力,形势自生,他对范本文字不随便加以改造,临《石门颂》亦是如此。他以中锋篆法追摹圆浑之笔意,结字造型坚实挺拔,不见丝亳的浮滑,汰其肆逸,得其端庄挺秀。当然,由于过于严谨,《石门颂》闲云野鹤般的潇洒笔意也因之大打折扣。

②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 陕西分册》(下册),963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③滕西奇编著:《石门颂写法与注译》,95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④ 滕西奇编著:《石门颂写法与注译》,98页。

赵之谦临《石门颂》

目前,普遍观点是《石门颂》是由王戒书写,因为王戒是书佐,是主办文书的佐吏。汉制各州郡都有书佐。《经籍纂话》援引《后汉书·蔡邕传·注》说:“书佐,主干文书”。徐来军认为王戒应该是最有理由的书写者。王蓬更直接说《石门颂》是由“书佐王戒书丹”(此书误为“戎”)。吉昌武、贺婷称:“《石门颂》摩崖刻石之书者乃一普通书吏”,施永安直接称王戒是“书丹者”,等。

不过,虽然普遍认为书写者是王戒,但并无直接的证据和史料支撑,因此,只能说这是一种可能性极大的猜想。但无论何人书写,这个人一定是汉中郡当地人,一定是在建和二年(148)仲冬上旬之前的某个时间书写于益州汉中郡。在东汉,聘请汉中郡之外的外地书法家为其书法,按当时恶劣的交通环境,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介绍《石门颂》的书刻人,应该这样介绍更加客观、准确和完整:

《石门颂》文字的撰写者为东汉益州汉中郡太守、益州楗为郡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杨涣,书写人普遍认为是东汉益州汉中郡书佐、汉中郡褒中(今汉中褒城县境内)人王戒,不过也可能是某个当地书法家。

①图片引自金小萍:《汉碑》,43页。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家,字撝(huī)叔,号铁三、悲庵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擅书法,隶书源岀汉人并师法邓石如,而自岀机杼,凝练雄强,迥异时俗。所临《石门颂》线条圆浑,主笔舒展,字态安稳,去摩崖跌宕之动势,但又意态饱满,充满张力。

②徐来军:《<石门颂>研究》,《书法之友》1999年10期。

③ 王蓬:《陕西汉中 西北江南》,54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版。

④吉武昌、贺婷:《<石门>:野性、放胆、自由》,《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1999年1期。

⑤施永安:《汉碑读析》,27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

林散之临《石门颂》

最后要说明补充几句话。关于是否是杨涣开通石门,有人提出质疑,称:杨涣上疏是在“元二”之乱以后了,其时距明帝“诏书开斜,凿通石门”已有数十年之久,杨孟文不可能开石门,或者说石门首次开通,与杨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当属学术争论,无涉书法,留待后世研究。

2019年11月11日写于成都百花潭

《四川美术史》上册修订本补充条目

①图片引自金小萍:《汉碑》,49页。林散之用一支秃笔长锋临写《石门颂》,融化了汉碑纤劲的用笔,瘦而不薄,其坚如铁,因圆而巧,因秃而拙,藏巧于拙,并非一味从形态上去模仿,书卷气和自然豪放之势油然而生,形成了独特的风采。

② 郭荣章:《石门摩崖刻石研究——<石门十三品>》专辑,39页。

③郎绍君、蔡星仪等主编:《中国书画鉴赏辞典》,124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简介:唐林,美术史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专家委员、《四川美术史》作者。

上一篇: 淘宝APP的商家资金为何要半个月才到账?

下一篇: 老先生在废纸上临帖,把《石门颂》写活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