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机关长啥样?双周会在哪开?“打卡”政协首个公众开放日

时间:2019-11-17 10:32: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全国政协机关长啥样?双周会在哪开?“打卡”政协首个公众开放日

十月一日国庆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双休日制度……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定原来很多都来自政协委员们的提案。最近,全国政协常委会表彰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激起了人们对政协的好奇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么多有影响力的提案如何产生?

如今,这个满足你好奇心的机会来啦!

全国政协机关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

11月16日上午,全国政协机关举行史上首个公众开放日活动,约200名公众走进这个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地方,分别参观了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全国政协礼堂和中国政协文史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行程还专门安排了公众到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一探究竟。

南都记者从全国政协获悉,这并不是全国政协唯一一次对公众开放参观。今后每个月,全国政协都会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让更多的公众走进人民政协、了解人民政协。

首次不等于唯一

每月将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

提起人民政协,不得不提到协商民主,一直以来该制度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外国领导人的关注。

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作为与新中国同生的“同龄人”,今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公众开放日启动仪式。

据了解,此次公众开放日是全国政协历史上首次举行。为何全国政协机关选择在此时对公众开放?今后这种开放形式会成为一种常态吗?

南都记者关注到,早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政协礼堂,出席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时专门提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在开放日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潘立刚致辞指出,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协的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全国政协机关决定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

“政协机关和人大、政府等机关一样,冠有‘人民’二字,是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工作的。人民政协为人民,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固的制度保障、丰厚的工作实践。”潘立刚说。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潘立刚致辞。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也表示,此次公众开放日不会是唯一一次,今后每个月,全国政协都会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让更多的公众走进人民政协、了解人民政协。”

古今并存

300年古树与先进电子表决系统

全国政协一个室内大厅的中央,四面玻璃门围出了一个露天小院,两棵300多年的古树朝着天空生长着。

政协机关里的人们把这里称为“阳光厅”。讲解员向参观的公众介绍,全国政协的办公地原来是清代顺承郡王府,这两棵古楸树就是从当时保存至今的,历史上,张学良也曾在此居住。

“阳光厅”是全国政协机关的一个“中间枢纽”,连接着会议楼、办公区,也可以通往全国政协礼堂。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参观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

进入阳光厅之前,公众首先参观了全国政协常委会议厅。这是每季度一次举行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地方,在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常委会负责处理全国委员会的工作。而常委会会议就是他们履行职责的主要形式。

一进会议厅,天花板中心金箔做的牡丹花顶灯吸引了公众的注意。据介绍,牡丹花的八片花瓣象征着8个民主党派,69片金箔花瓣分别象征个56个民族、5大宗教团体和8个人民团体,共同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为了容纳常委、列席的委员,还有政府部门的代表就座,会议厅设置了551个座位,每个坐席上都有赞成、弃权、反对三个表决键,这是一套电子表决系统。会议时,委员们只要按下按键,就可以完成投票。

解说员在给学生会讲议桌上的“神秘设置”。

“这很符合我脑海里对国家商议大事的想象。”本次活动的参观者、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大二学生高日帆说,“在这之前,我在电视上看见政协委员,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实际到了这里,比在屏幕上感觉离他们更近了。”

105次的双周会

参观者印象最深的协商会,“惦记着老百姓的事”

穿过阳光厅,进入全国政协礼堂,首先来到的是全国政协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现场。

“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至今已经举办了10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解说员提醒。

双周协商座谈会会场。

大幅的山水国画挂在正中央墙壁上,几十张沙发式的单人座椅布置成椭圆形。开会时,全国政协主席坐在中心位置主持会议、发表讲话,两边坐着20位左右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还有有关党政部门负责人。

快递条例的制定、舌尖上的安全、大气污染防治……这些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是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的问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在2013年建立,每年举办20次左右座谈会,对切口小、专业性强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协商。

“之前只知道政协会参与决策建议,是提供建议的一个渠道。”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郑倩倩,是一名00后的大二学生,过去她对政协如何具体履职并没有太大概念。参观完后,郑倩倩发现,政协委员的资政建言工作做得很细致,类似精准扶贫、医疗、教育等领域,都做了具体的细分。”

政协工作人员给学生群体讲双周会的由来。

来自金融街的居民孔庆荣今年72岁了,她也是一位社区安保志愿者,全国政协所在的地方也在她们社区的安保范围之内,在国家重要会议期间,她经常戴着志愿者袖标在附近巡逻,但真正迈进政协礼堂南门,这还是第一次。

“这次参观我印象最深的是‘双周会’,每两周就召开一次,国家出了什么事,民众有什么需求,都能到这会议上来讨论,觉得政协对老百姓的事都惦记着。”孔庆荣说。

找寻历史瞬间

一根见证历史的政协柱子:毛主席曾站在这里

全国政协礼堂中,还保留着中共八大会议的会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就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到的。

当时,正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新确立的生产关系还有待完善的时候。

1956年9月15日下午,毛泽东宣布党的八大开幕。他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解说员展示介绍墙上照片有何历史背景。

在“中共八大会址”图片展上,有一张历史照片让现场解说员格外兴奋。那是大会闭幕后,毛泽东步出会场,受到大会代表和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的一张照片。

八大会议闭会时,毛主席说工作人员很辛苦,提出要在会议结束时见见与会代表和工作人员。“我们近200名工作人员在毛主席退场经过的地方等候,毛主席面带笑容,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同志们辛苦了’时,大家都拥着毛主席走到北门厅,很多人都哭了。” 这是《我与政协同行——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全国政协机关老同志回忆文集》中,曾任全国政协原行政处处长的苏林云讲述的故事。

“我仔细比对过,你看这张照片背景有一根柱子,结合老同志回忆的说法,毛主席退场时应该从大礼堂出来,就是站在这里。”解说员指着东厅一角说。

定格经典

毛泽东与钱学森的这张照,与政协这场宴会有关

政协礼堂三层大厅,是每年召开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的地方。

巨幅的画作占据了大厅正中央的一整面墙,这幅画叫《初春》,是全国政协委员刘宇一和女儿刘浩眉两人合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95周年之际所作,画面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集齐一堂,共商国事。

参观者与巨幅画作“同框”合影,“打卡”政协新年茶话会所在大厅。

1979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统战部向中央提出申请,希望在1980年1月1日举行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经中央同意,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天,全国政协在政协礼堂三层大厅举行了第一次新年茶话会。

此后,在政协礼堂举办新年茶话会成为惯例,延续至今。

在茶话会大厅的巨幅画作前,今年83岁的刘登锐老人看着眼前的历史人物如数家珍。作为一名航天人,他曾是中国航天档案馆馆长。谈起全国政协与中国航天的渊源,刘登锐向南都记者分享了毛泽当年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同框交流的一幕。

毛泽东(右)与钱学森(左)在政协宴会上交流。

那是63年前的2月1日晚,毛泽东宴请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收到的请柬上写着他的席位在第三十七桌。到了宴会厅,钱学森在第三十七桌却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牌。这时,工作人员领着他来到第一桌,在紧挨毛泽东座位的右面,即第一贵宾的位置,写着钱学森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才知道,毛泽东主席在审看宴会来宾名单时,用红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从第三十七桌钩到了第一桌。

在毛泽东与钱学森交谈期间,记者摁下了快门。钱学森穿一身中山装,脸上漾着微笑。这张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成为钱学森一生中的经典照片,也是钱学森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除了钱学森与领导人的故事,在刘登锐老人眼中,如今设立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也离不开全国政协委员的多次推动。此前,政协委员提的提案里多次呼吁,最终获得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登锐是政协礼堂的“常客”,平常没有大型会议期间,这里也会有一些看电影或观看春节联欢会的机会。退休后多年后再次来到这里,刘登锐坦言,“建筑更新了,政协也更开放了。”

“公众开放日,是老百姓深入了解政协的好机会。”刘登锐说,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解国家参政议政,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看法,对国家政策制度的制定是很有意义的。

国旗国徽设计

在政协会议上确定,曾历经几度更改

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和国徽。

国徽的设计历经多次修改。

据中国政协文史馆解说员介绍,当时国旗的设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共得到2992幅国旗样式,设计者包括工农商学兵等。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投票决定国旗,当时,一开始得票最多的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五星红旗,而是红旗上一颗黄星、下方一条黄色横线的设计,支持的人认为,黄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黄线代表黄河,体现了我国的地域特征。

但反对的人理由更坚决,他们认为黄线将红旗分为两部分,也可能让人产生“划江而治”的误解。为此,所有带横线设计的样式都被否决,而最终选择了五星红旗的设计。

从近3000幅应征国旗图案中选出38幅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最开始国徽样式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但是最初征得的设计都与政协会徽极为相近,因此没能作出决定。到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受邀进行国徽的设计工作。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设计以玉璧为主要元素,象征和平;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以天安门为主要元素,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这之后,周恩来又邀请梁思成再一次主持工作,最终形成了金色与红色相间的国徽样式。但图纸交给工程师制造时,负责人却非常为难,因为他认为这并不适合做成一枚国徽,但这个样式又经过了三次批示,已经法定,再进行修改就是违法了。

无奈之下,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这枚国徽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最初设计希望以两边麦穗的饱满、枝杈横生来代表大丰收,但却使国徽显得不那么庄重。再者,国徽下方的红色飘带没有垂坠感,也显示不出国徽的庄严。经过负责人的反馈,最后形成的国徽样式,红色飘带更为垂坠,两边的麦穗也变得更为整齐,并且除了麦穗,还加上稻穗元素,显示出中国南北方的地大物博。

此次公众开放日,除了有学生群体、退休人员、社区街道居民,还有来自企业代表。家住北京的韩先生是一名国企管理人员,从校友会得知公众开放日的消息后,便报名前来参观。他坦言,过去他对政协的了解相对淡薄,并不清晰,更多印象来自全国“两会”。

“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中共八大会址就在这里,历史上政协曾代替过人大的职能。”韩先生说,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一直伴随着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次机会,也搞清楚了政协职能和人大的区别,人大侧重于政策立法,政协则是资政建言。

文\潘珊菊 郑璇真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

上一篇: 原创11月底,桃花谢了又开,旧爱停在原地...

下一篇: 聚焦中国有机日,瑞哺恩天生更自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