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密集调整研发和营销人员

时间:2019-11-20 11:12: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跨国药企密集调整研发和营销人员

近日,有消息称,诺华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2019年底将裁员一批,明年3月裁员一批!研发部分关闭;临床部分相关的TCO/TM仍然正常运营。

近日,有消息称,诺华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2019年底将裁员一批,明年3月裁员一批!研发部分关闭;临床部分相关的TCO/TM仍然正常运营。

《国际金融报》向诺华求证后知悉,此次系研发重点调整,“我们决定将诺华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重点聚焦于扩大早期临床开发以及后期临床试验的规模和领域,加快新药的开发。”

记者注意到,今年是“4 7带量采购"落地、扩面第一年,成效初显,同时国家医保目录调整、谈判相继进行,跨国药企在华战略与政策走向高度相关。包括诺华此次的研发重点调整,不少跨国药企在华战略均出现变更。

研发重点转移为新药研发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中国市场“4 7带量采购"等政策压力下,跨国药企赚钱不再轻松。眼下,这些制药巨头正在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的业务布局。而诺华此次研发重点的调整既符合国家政策对新药研发的支持,又得益于中国临床成本低,将运营重点从药物发现转为早期临床开发和后期临床试验有助于节约成本,加速推动新药的上市。

诺华此次研发重点的调整之所以备受关注,与近年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频频“关开”相关。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向《国际金融报》记者介绍,在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之前,外企在华研发中心出现撤离潮,但在加入ICH后,近年随着政策变更,外企们又回来了。

例如,2017年8月初,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重大战略调整,称将在当年11月底之前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2017年9月7日,礼来宣布将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

然而,随着我国医药监管理念和政策变革,新药研发成了香饽饽。跨国药企正在争相深入中国进行新药创新研发布局,许多创新中心纷纷成立。例如,2017年11月阿斯利康在无锡开设商业创新中心;今年10月罗氏在上海张江建立创新中心等。

业务体系调整引发高管离职

除了研发端,外企在营销端也是动作颇多。

近日,辉瑞旗下成熟药品板块辉瑞普强中国区再次发生大的人事变动,5位业务总经理近日集体辞职。这5位业务总经理分别是陈宇力、韦勇夫、李秀梅、袁继红和周海涛。这也是辉瑞普强中国近期第二次发生大的人事变。此前,9月10日,辉瑞普强集团全球总裁高天磊(Michael Goettler)向员工宣布,辉瑞普强中国区总经理吴锋将离任,寻求其他职业发展机会。

辉瑞是受带量采购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开始执行“4 7带量采购”后,已过专利期的成熟进口原研药被认为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而辉瑞普强旗下便主要为20个知名成熟药品如立普妥、络活喜等,其市场压力可想而知,在两轮带量采购中,辉瑞在入围品种也未中标。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大有清扫销售团队之嫌。未来,跨国药企在华有可能将销售权交给中国企业,自生更加关注生产于与成本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赛诺菲也陷入了销售团队解散疑云中。

对于近期发生的高管离职一事,截至发稿前,《国际金融报》记者尚未从辉瑞得到关于高管离职一项的相关答复。

另一方面,今年7月29日,辉瑞普强正式宣布将和仿制药巨头迈蓝(Mylan)成立合资公司维雅瑞(Viatris)。业内人士认为,维雅瑞的成立意味着辉瑞对非专利药、仿制药市场的“不放弃”。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跨国药企不会放弃在华的仿制药市场。而随着过专利期原研药将更快进入成本竞争领域,在人力和财税成本降无可降之时,如何控制原料成本对企业至关重要。

除了辉瑞,赛诺菲与诺和诺德也在企业构架上做出了调整。2018年9月,赛诺菲调整了其全球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将业务重点重新放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具体需求上。针对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赛诺菲将普药与新兴市场业务部门则重组为中国及新兴市场业务部门,中国及新兴市场由原普药与新兴市场负责人夏立维领导。

而自2019年1月1日起,诺和诺德中国就将拥有两个销售团队。新增加了专注于推广GLP-1和生物制药的新兴事业部(EBD)。原来的糖尿病事业部(DBD)将主要负责胰岛素和诺和龙的推广。组织架构调整也使得原来的糖尿病事业部有些新变化,比如原9个大区调整为8个大区,以及事业部内一线代表将根据医院进行重新划分区域。

史立臣表示,在中国,八成医保资金用来支付仿制药,仅有两成用来支付新药。这种支付结构是不合理的,中国百姓长期支付贵价仿制药的局面应当改变。随着年内一系列政策出台,药企不断下压药价,这有利于改变上述情况。

史立臣同时指出,当前,全球仿制药市场增量依旧存在,中国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跨国药企来说,想要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必须紧随中国医药政策更替步伐。从研发层面来说,更多地在生物药、创新药端发力;而在业务体系方面,要与中国企业多合作,注意业务的聚焦和精细化发展。

上一篇: 近800人和平离开香港理工大学

下一篇: 了解军事铭记历史爱我中华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