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同行七十载•教育篇

时间:2019-11-22 10:41: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中阿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四】同行七十载•教育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卓、曲宁、张燕、艾达):今年是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七十周年。七十年间,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培养出的众多优秀人才正为中阿两国关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建交初期,中阿两国领导人就高度重视教育合作。1954年,阿方提出希望与中方互换留学生。同年,第一批共六位中国学生被选派到阿尔巴尼亚留学,其中就有中国驻阿第十任大使范承祚先生。范承祚说:“我们六个人都先在阿尔巴尼亚语上打基础,然后学习跟阿尔巴尼亚有关系的内容。阿尔巴尼亚历史、地理、文学、现代文学……总之,只要是跟阿尔巴尼亚有关系的,都学。”

学成进入外交部工作后,范大使多次在外事活动中担任中央首长的翻译。提起第一次给毛主席当翻译的经历,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然记忆犹新,“第一次给毛主席当翻译,我坐在毛主席的旁边。讲了几句话以后,毛主席总是朝我看,好像在考虑问题。突然,他向我提了个问题:‘你讲的是什么外国话啊?’我说:‘主席,我讲的是阿尔巴尼亚语。’毛主席说,‘哦?我们国家也有阿尔巴尼亚语的翻译了?那你的阿尔巴尼亚语在哪儿学的?’我就指着毛主席对面坐着的阿尔巴尼亚议长马尔科,说:‘我在他们国家学的。’毛主席郑重其事地对马尔科说,‘谢谢你们帮我们培养了人才’。”

曾任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的哈依达尔•穆内卡是留学中国的阿尔巴尼亚学生。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阿友好关系的发展,积极拓展两国在“17+1”和“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华留学的经历给他的一生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我特别幸运地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4年。我的大学时期无论阿尔巴尼亚还是中国经济都很困难。我记得我被确定为赴中国学习的留学生时,阿尔巴尼亚的领导来接见我们,对我们说不要有过多的要求,因为中国也很困难。事实上,当我们来到中国的时候以及四年后离开的时候,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热情和友好。教授们对我们非常好,像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我们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甚至可以说,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留学生们的留学生活、留学目的,以及对未来的构想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色彩。

上海外事办公室国宾接待处原处长华达明于1964年赴阿留学。她用“紧张、单纯”来形容当时的留学生活,“那时的留学生们都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阿语”。华达明说:“最初阶段我们每个人都配了2-3个阿尔巴尼亚人住在一起。我那个房间比较大,有三个阿尔巴尼亚人跟我住在一起。我们关系很好,整天就是跟他们讲话。我们也是出去找小孩子讲讲话,出去买卖东西,走走。”

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教授朱圣鹏是1965年被派往阿尔巴尼亚学习希腊语的。他说当时的留学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为党服务,为祖国服务,就这么简单。”

因为这个简单而质朴的信念,朱圣鹏成为了中国高校第一批希腊语专业教师,用他在地拉那大学所学的知识建立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希腊语专业,一干就是一辈子。

七十年间,教育交流为中阿两国年轻人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机遇。留学生们在留学目的、留学生活和事业构想等方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刚从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的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卡玛,四年前来中国学习她自己喜欢的经济学。对她来说,留学生涯不仅可以帮助实现事业追求,同时也是全方位提升个人素质的舞台,“我的爸爸就是学经济的,我想继承他的专业。另外,我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得非常好,这里有很多机会。(平时)参加歌手大赛、模特大赛其实是我的另一个梦想。我很喜欢唱歌跳舞,很享受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通过表演,我向别人展现自我,同时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提高阿尔巴尼亚在中国的知名度。”

中国学生潘书昊取得政府奖学金,留阿一年。留学期间她加入了阿尔巴尼亚当地一个舞团,还和队友们一起获得了世界舞蹈大赛街舞比赛团体亚军的好成绩。潘书昊说:“(参加比赛)可以和有共同话题的阿尔巴尼亚人进行交流,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能提升一些街舞的知识,觉得非常有意思。他们对中国人其实不是很了解,会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也能起到推广中华文化的作用。”

对于未来,如今的留学生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

卡玛说:“中国的生活让我更独立、坚强和平静。毕业以后我会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我不会放弃我对艺术的追求。”

潘书昊说:“未来可能会考研究生或者是找工作。研究生会选择出国读研。”

七十年间,中阿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中阿两国关系的发展贡献力量。

据统计,自1961年建立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尔巴尼亚语专业已培养了100多名本科生。2000年和2014年, 北外分别建立了阿语硕士和博士培养点。随着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于2018年建立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成为继北外之后,第二个开办阿语专业的中国高校。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和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大学的孔子学院也迎来了学生潮。

学院阿方院长埃里奥·马拉伊表示,地拉那孔子学院自开办以来激发了大批阿尔巴尼亚青年学生和市民对学习汉语的热情。2018年来该学院报名学习的人数同比上涨了75%。马拉伊校长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地拉那孔子学院是目前阿尔巴尼亚唯一可以学习中文和接触中国文化的正规机构。中方对于我们的帮助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支持更有学术研究上的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我们将努力在阿尔巴尼亚的其他城市积极开办孔子学院。不久发罗拉孔子学院将挂牌,它将满足阿尔巴尼亚南部民众对于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

2019年10月,阿尔巴尼亚教育部副部长莱迪·什蒂诺率团访问中国。他表示,地拉那孔子学院的学员注册人数连创新高,这是两国教育界深化合作的结果,中阿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将被进一步推进,“(阿尔巴尼亚对中国对汉语)日益增长的兴趣归因于政府间和学术间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也归因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两国政府承诺将不断加强在所有领域的合作,包括在教育和青年领域的交流。”

七十年来,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也让中阿友谊得到传承和发扬。站在新的起点上,两国的教育交流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为人民传统友好和国家间互利合作带来更多新的气象。

标签:

上一篇: 全国5G套餐签约用户数达87万开通5G基...

下一篇: [互动]华工科技:云岭25G光芯片在不断...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