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棕榈大道留学丨剑桥大学教授给外孙女写了30封信,轰动了全英国

时间:2019-10-30 23:00: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棕榈大道留学 丨 剑桥大学教授给外孙女写了30封信,轰动了全英国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国王学院院士和不列颠学术院院士。

2005年艾伦教授写这本书时,他的外孙女7岁,开始不停地问他各种问题。艾伦教授用浅显易懂的笔调给当年7岁,以及10年后会长成17岁的外孙女莉莉写了30封信。以自己作为60多年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视角向莉莉叙述世界之道。帮她一一解答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困惑,教她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

本文为其中的第4封信:爱情是什么

亲爱的莉莉:

你作为一个十几岁的英格兰少女,浪漫爱情的意象已经开始从四面八方——影院、杂志、电视——向你狂轰滥炸。外界在怂恿你相信:通向幸福之路,是找到名叫“如意”的那位先生。

你的韶华将是一次寻找爱情之旅。英格兰人对爱情世界的理想之卓尔不群,并非在于我们感受着炽热的爱情,而在于我们将爱情变成了婚姻的前提。

任何社会都不乏浪漫的爱恋,也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压倒一切的爱和欲,它通常发生在异性之间,性成熟期来临前后最为强烈。所以说,“爱情”不局限于所谓“爱情型婚姻”的社会。

然而在印度、中国、非洲广大地区和中东等大多数社会,结婚和生孩子却是一个用来谋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前途的基本机制。因此婚姻太重要了,不可能由着个人胡来。谁应该和谁生孩子,这件事不应该听任一种自私而又不理智的激情去发号施令。

少男少女们可以唱爱情歌曲,有些社会的少男少女甚至可以发生性关系,但是在上述地区,婚姻和生育必须由家庭里的长辈包办,或者让职业媒人运筹。两个集团之间进行锱铢必较的经济交易,和以人换人的交易。

安排婚姻的基础,是双方长辈的交谊,个人的感情与婚姻大计风马牛不相及。当事人不能亲自决定何时结婚、同谁结婚,别人替他作出了抉择。

我记得,虽然理论上我知道是这样,但是在尼泊尔的一个村庄,当我去一位朋友府上拜访,问他第二天要干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仍然使我深受震撼。

他说他要结婚。我向他道喜,但评论说,前一天可没有听他提起这件事啊。他回答,那是因为他的父母今天早上才通知他为他安排了结婚,我问他新娘是不是漂亮温柔,他说他不知道,从来没见过。

  • 01、爱情从哪里来?

爱情从哪里来?把这道风景与英格兰悠久的文学和法律传统对照一下吧。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的诗歌,到中世纪的爱情诗,再到乔叟、莎士比亚和更加晚近的诗人及小说家......英格兰的文学激荡着爱情和随之而至的婚姻的洪波。爱情是唯一一个最伟大的主题。

那可不是蜻蜓点水似的描写少男少女的调情,而是永恒地反映着这奇特的、非理性的、雷霆万钧的感情。它可以把一个人掠入一次今生今世永不变心的、对另一个人的献身。无数忠告、尺牍、布道都离不开爱情的主题,劝谕人们如何识别和回应爱情, 无爱的婚姻是如何举步维艰等等。

这也并不限于文学现象,或一种理想主义的、虚无缥缈的、与现实生活杳不相关的文学传统。我们不妨再看看历史遗留的乡村档案、法庭案卷和法学论文。

它们说明,在16世纪以前的很长时期,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和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是可以结婚的,无需牧师和父母在场。结婚的时间和对象不由家庭或共同体决定,而是个人的选择。与一个“婚姻友伴”结成心心相印的感情伴侣,结成彼此扶持、共克孤独的伙伴,这事儿太重大了,岂能听任他人越俎代庖。

当然也有例外。贵族阶层中,父母与子女经常为婚姻发生冲突。较低阶层内无疑也时有抵牾。就常例而言,很多人肯定要在未来伴侣身上寻求可分享的利益、社会适应性和经济潜力。但是掩盖在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体系,却在关怀如何衡量情感,如何衡量实用优点,如何从各种值得追求的目标中选择最值得的目标。

  • 02、为什么要结婚?

过去,保持独身异常困难。即使到了今天,委内瑞拉的雅诺马马人也能一眼看出谁是单身汉,因为他很脏,不理发,面黄肌瘦,病体怏怏。没有妻子他简直不算人。同样,女人超过二十岁而未结婚,在很多社会也是匪夷所思的。她们穷愁潦倒,无人保护,是家庭的耻辱。

一般说来,昔人要想获得生命的乐趣、儿孙满堂的福祉,那就非结婚不可。大多数人看不出除了结婚以外还有什么别的选择,纵使很多社会的婚姻尤其对妇女来说,等于宣判了她们服终身苦役,外加没完没了的生孩子和挨打受骂。

英格兰是一个长期的例外,它宽容甚至鼓励不结婚。曾有四百年之久,我的鼻祖们,即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们,被禁止结婚(违者剥夺院士资格),是佣人照料他们的起居。17、18 世纪,英格兰人口中终身不结婚的男女人数高达四分之一。结婚只是人生二择之一。

总体而论,英格兰人可以认为子女的结婚计划有损颜面、令人烦恼、令人失望或令人振奋,但是归根结底,结不结婚还是子女自己说了算。这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今天,对永久伴侣关系和婚姻敬而远之的做法风行一时,妇女尤其突出。在日本、印度、欧洲、美洲,甚至中国,为数众多的妇女到了三四十岁还不结婚,或者还不生孩子。

她们生活舒适,职业体面,衣食无忧。她们意识到,结婚、生孩子和服侍男人将对这一切形成威胁,选择结婚,无异于选择了某种形式的坐牢和牺牲。今日广大妇女要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要保持独身,而是为什么要结婚和生孩子。

虽然我们大都梦想得到一位爱我们胜过世上一切的灵魂佳偶,但是假若并没有一个绝对特殊的人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打算退而求其次。

我们祖祖辈辈的婚姻,多是在家长和更广泛的社会压力之下缔结和维持的。结婚,终归强似放逐,强似一缕失败的况味,强似成为最后一听“货架上无人买走的罐头”。

但是今天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你完全可能只结交男友,而不发展终身伴侣关系, 尽管你如此美丽;从而你将成为独立自主、雄心勃勃的新型妇女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你们平等地与男人比肩而立,却免不了几分茕立世间的意味。你们的座右铭很可能是“谁需要男人?”

你或许以为这是新鲜事物。但是,最近我们访问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竟发现他们彻底放弃婚姻已达几个世纪之久。

男人们一年之中有半载贩运货物到印度,女人留下来担负全责。由此而生的景象是婚姻的彻底遁迹,即使婚姻早先存在过。男孩十三至十六岁甫一进入青春期,人们便敦促他去别人家找一个女伴。继而他开始了—种行为模式:夜间出门去伴侣家睡觉,一直持续到晚年。

每家院落设计了一个主区,供成年妇女们和小孩子们居住, 本家庭的妇女们生下的孩子全部住在这里。院落另一面养牲口,有猪有牛。第三面建有足够的房间,每一个与外来伴侣交往的成年妇女都能拥有一个居室。

男伴们夜幕四合时来访,破晓时分离去,各自回到女亲属家里,在那儿吃饭和干活。土地和房屋属于女性为首领的整个家庭团体,以及团体内部出生的所有孩子,因此不存在财产权和遗产继承问题。

一对伴侣终止关系以后,孩子们留在妇女身边,不需要生物学父亲继续为抚育孩子献力。那儿没有结婚仪式,没有表示“结婚”的词汇,也没有“ brother-in-law”或“sister-in-law”(连襟、妯娌)等表示姻亲的词汇。

与此大同小异者,是加勒比海地区发现的西印度模式,以及世界各地发现的其他一些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居模式。妇女留在家宅中,抚育子女,与一连串男人临时同居,男人们生育一个或几个孩子,然后继续搬迁。

有人将此归因于无业男人的脆弱的经济地位,有人归因于奴隶制遗风,也有人归因于以母系认亲的古代非洲家庭体系。不论原因何在,男女临时结合、异父异母子女同住一堂的模式正日益风靡世界。

  • 03、爱情跟婚姻有什么关系?

我们英格兰的婚姻模式之所以能发展,基督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基督教婚姻的鲜明特性早已定型,各种基本表征早在公元9世纪便已彰明较著。基督教是这样的宗教,它鼓励不结婚(独身生活),鼓励一对一的婚姻(一夫一妻制),鼓励自由选择,它倡导严厉的性教条,禁止婚前和婚外的性关系。

昔人以独身生活为理想,他们晚婚,并在生理欲望与宗教禁律之间搏斗,这些行为显然都是浪漫爱情模式的内容。把激情驱往婚姻之途,让性与婚姻以世上一切文明中罕见的程度成为同义语,让生物学冲动通过艺术和幻想的渠道去宣泄,诸如此类的特殊表征,甚至16此纪宗教改革以前,已经在西欧地区显现了若干个世纪。

在那些以家庭为本而绵密交织的社会,伉俪之情的丝毫展露都可能与家庭里的其他亲属关系发生冲撞。我们很多人已经注意到,每逢与亲戚相处,我们就变得束手束脚,大家族亲属关系处于强势时,婚姻必然被包办,夫妻的恩爱降格为次要的力量。

爱情型婚姻崛起的原因,关系到小家庭在大家族网络中的卷入程度。我们已知,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以降。英格兰即存在以夫妻之间深切伴侣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体系,没有迹象表明大家族集结对于英格兰广大民众的口常生活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浪漫爱情是一个具有双重力量的体系,它既能繁荣个人主义的社会,又能将它凝聚在一起。如果家庭团体并不去包办个人的婚姻,个人干嘛要结婚?

一个原因是,基督教世界认为发生婚外性关系是一桩重罪。与此相辅相成,它又认为“炽热的浪漫爱情”是一条锁链,能将人们结为长期的联盟,这种联盟非浪漫爱情不能实现。

个人充满理性,且矻孜谋利,若非为了浪漫爱情这种“制度化的非理性”,大概绝不甘心安守一成不变的关系。我们也不妨把浪漫爱情看作一对夫妻养育子女的必要动力。总之,浪漫爱情鼓励长期的结合,而非短期的性交往。

  • 04、爱情是盲目的吗?

不论在婚姻市场,还是在有形货物的市场,选择总是一个难题。信息永远不够充足,变数永远过分复杂。人们不得不凭着对一个销售商或一个销售集团的信赖,去购买一台新电脑或新电视机,这可真够糟糕的。

糟虽糟,东西买错了至少可以扔掉,选择终生伴侣却不知道要繁难多少倍,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凭空猜想。必须有点儿欲望作为外力,来帮助个人作出选择,于是火热的“爱情”排山倒海而来,它雄辩滔滔,成为一个显然外在的、不由分说的权威。

另一方面,婚内的爱情未必是火辣辣的或“无理性的”。它可以波澜不惊、工于算计,仿佛是另一份工作。不过,一旦人们决定斩断关系,给出的理由往往是,那神秘莫测的“爱情”已经失去。因此,在不确定性和冒险性最大的当儿,也就是在人类必须作出选择的阶段,爱情似乎最为炽热。

这次选择,最终会把一种偶然的契约关系变成人生最深切最牢固的束缚,而在如此重大的人生选择关头,爱情仿佛从外面跑来横插了一脚,又盲目又专横。心儿自有它的理由,哪怕头脑疑虑重重。

所以我们可以提议,不论婚前还是婚内的浪漫爱情模式,都是一系列动力造成的结果。各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是求偶的生物学冲动,其基础为异性相吸;但是不同的文化如何鼓励、利用和阻碍这种冲动,却是千差万别。

绝大多数社会从不鼓励浪漫的感情,婚姻和爱情毫不相干,婚姻由他人包办,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织入家族的网络。

  • 05、爱情怎样切入我们的生活

无疑具有讽剌意味的是,随着社会日益变得官僚主义和“理性”,社会体系的深层却逐渐滋生了一种任性的非理性情感,它与挣钱毫无关系,人们只是渴望不顾一切、不讲理性地逃逸到浪漫爱情中去。在一个没有浪漫爱情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冷冷冰冰的世界, 浪漫爱情使生命有了意义

自成一体的个人组成孤独的人群, 浪漫爱情却承诺了你与另一个人的合二而一。浪漫爱情克服孤独,给予疲于选择的个人一段休息,一道至少暂时廓清了疑云、 中止了彷徨的绝对命令。爱情天地里的获得、拥有、占有的欲望,丝丝入扣地吻合了经济领域中同样非理性的积累欲、占有欲和拥有欲——它们是经济活动的几个基本动力。

现代世界的消费社会显然在利用浪漫爱情兜售商品,广告已经把爱情捧上了文化的塔尖。爱情在提供各种承诺,承诺自由,承诺更深邃的生命意义,甚至承诺返璞归真,回到失去的伊甸园。

【摘自《给莉莉的信》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此书2005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麦克法兰对莉莉的态度是亲和平等的沟通,而非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些信的读者不是被谆谆教导的对象,而是在受邀倾听一位智者对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

所有的信分为八束,一共三十封。每一束是不同的主题,比如“爱和友谊”、“暴力与恐惧”、“生与死”、“身体与头脑”。每一封信都是一个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是那些对世界和生活好奇的人,由古至今都在思考的。比如:

战争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打仗?

恐怖分子是谁?

人们为什么辛勤地搬砖?

性是什么?

它对你有益吗?

为什么要生孩子?

......

它不仅被认为是“每个青少年应该读一读的书”,也是“家长也应该从孩子手中借过来读一读的书”。

— END —

上一篇: 二战结束,这群德军继续打了14年:宁死不...

下一篇: 北京文化:商誉减值洪峰压顶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