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分一操场,令人头疼的中高考语文字词读音复习,到底该怎么办?

时间:2019-11-12 14:10: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一分一操场,令人头疼的中高考语文字词读音复习,到底该怎么办?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抑或是高中,每次语文考试,试卷中最常见的一个题型就是“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正确)的一项是”。

如果说一般的考试,错了也就错了,下次注意不错就行了。但如果赶上中高考,则可能会麻烦比较大,所谓“一分一操场”,那可真不是说着玩儿的,关键时刻多一分或者少一分,就是“质”的差别,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不为过。

那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呢?

初、高三,面对中高考,在字词读音上,最常见的复习方式是下面图片中展示的这样。

或者是这样的:

把各种读音易错的常考的总结在一起,不是这一页,而可能是几页十几页甚至更多,然后一点点要学生通过反复机械训练记住。

这样的方式可行吗?试想,如果让你短时间内记住十个八个陌生人的名字还可以,但如果短时间内让你记住百八十个甚至更多陌生人的名字会是什么感觉?即使临时记住了,过后也可能忘记,而且必然会头疼不已,各种模糊,各种混淆。

读音这个问题也是如此。如果平时不大在意,等到快要中高考了,才想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恐怕到时候被歼灭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了。

那这事儿该怎么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然要提前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才好。但提前准备又该如何准备呢?

以北京市中考为例。

2015年之前,在语文《考试说明》中有一个明确的词语表存在,有800个两字词语,200个四字词语,总共1000个词语,字词的音形义考查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数学常识应用到学习上,就看出急功近利来了,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恨不得从初一开始,就要把这1000个词语放在学习重点之中,放在早读中,课堂上,课后作业中,反复弄熟。结果怎样呢?

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气力,当然效果不错。以读音题得分为例,每年全北京市近十万考生,该题得分率是0.98或0.99,也就是说差一点儿就百分之百全对了。

那些年,我带着学生怎么做呢?考前我会让找若干学生在课堂上读这个词语表,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有没有读错,如果读错了,大家就要啪啪啪拍三下手掌,然后对着这个读错的同学竖起大拇指,向他致敬,一起口中念念有词:“你真棒!百里挑一!”确实,一百个人只有一两个人错了,偏偏你就做错了,真的是百里挑一了。

但是,这个读音题真的那么容易应对,那么容易得分吗?我们看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读音试题。

今年是农历“猴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6分)
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十二属相之说在东汉时已有记 。在十二属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由于“猴” “侯”同音,人们就通过创作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的吉祥画、玉雕、木刻、剪纸等艺术作品寓意“马上封侯”。猴子的形象也常 现在文学作品里,童话里有“猴子捞月”,寓言里有“朝三暮四”, 。有关猴的成语也不少,如“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可见,“猴”在我国文化领域留下了诸多痕迹。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肖(xiāo) 记载(zǎi)
B.生肖(xiào) 记载(zǎi)
C.生肖(xiāo) 记载(zài)
D.生肖(xiào) 记载(zài)

这个题当年的得分情况怎么样呢?全北京市平均得分率只有可怜的0.37,也就是说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做错了。仅仅这这一个题就丢了2分,意味着在密集的分数段内,要一下子就落后几百名开外了。

在这个读音的问题上的得分率为什么会出现大跳水呢?

最大的原因是考查范围放开了,2016年北京市的语文《考试说明》取消了词语表,不再以1000词作为字词的考查范围,而是将字词考查范围扩展为3500常用字及其组成的字词。

试想,3500常用字,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多音字,每个字又可以组成相当数量的词语,一下子这个范围就是3500×N,保守来说N≥5,甚至是N≥10或更多,这5倍甚至10倍的扩大意味着什么?范围过大,就意味着不可能采取穷尽的方式来解决,没有了明确的范围,复习过程中就没有了抓手,于是就无头苍蝇乱撞,或者是临时抱佛脚。

针对语音题,在考前集中复习,将常考的高频词语高危词语(即多音和易误读的字词)挑选出来,要求学生反复复习记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固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难免挂一漏万,一旦某些字词没有复习到,或者没有掌握牢靠,但考试却很不巧就考到了,那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比如,2016年的读音题,关于“记载”的“载”在这个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应该很少有考生会出错,因为这是复习的重点。但是“生肖”的“肖”在词语中的读音,因为大家习惯性地在这个语境中将其读成一声,而不是四声,但正确的读音却是四声,却在复习过程中被忽略了。于是相当数量的考生出错了。

那么,该如何在面对中高考乃至平时的语文考试的读音题时能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呢?

其中,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地将读音问题放在考前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而应该在平时分散开来处理,要打游击战,要各个击破。

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注意读音的问题,教师本身要注意读音的准确,也要时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时的读音错误。要培养学生尽力读准字音的习惯。要师生互相监督,设计各种模式的语音训练形式,提高学生对读准字音的重要性的认识。

打游击战也不是简单地见到一个消灭一个,而应该是见到一个不仅仅消灭一个,而要把与之相关的隐藏起来的一串一起消灭掉。

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语境意识,将汉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要构建更为丰富的语境,要点线面结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围剿一个字的读音。

对于单音易误的字,不能只是记住这个字的读音,或者记住这个字在一个词中的读音,而应该记住这个字在一连串的词语中的读音。比如,“潜”是一个单音字,正确的读音是qián,但常常被误读为qiǎn,这时,就不要单独记住一个“潜力”之“潜”的读音,而应该通过查字典,将一系列的由“潜”组成的词语都读准。

甚至可以连带地把更为经典的语境,比如,在古诗文中带有“潜”的也读一读,记一记,比如:“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春夜喜雨》)“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春江花月夜》)”“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样的记忆,虽然看似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加重了记忆的负担,但实际上却在记忆中起到了互相印证的作用。某一个字词忘记了不要紧,可以还有其他的字词相互印证,点线面结合,这才真正符合高效记忆的规律。

对于多音字,同样也不要单纯记住一个词就完事了。比如,以“载”为例,不能单纯记住“记载”之“载”读zǎi,那万一考试中不考“记载”,而是考“登载”“刊载”或者其他的带有“载”的词语怎么办呢?

因此,也要通过查字典,把这个“载”放在更具体更丰富的语境中。但也要注意,不要只是死记硬背在特定含义下的读音,而要通过深入理解具体把握。

在认真研究过“载”的不同读音下的若干义项之后,如果把“载”分成两种情况,凡是和报刊杂志有关,或和年份相关的都读zǎi,凡是和重量有关,或表示“一边……一边……”的含义的都读zài。这样就比较容易记住了。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需要特殊记忆,比如常用的“下载”这个“载”读什么呢?查字典读zài,这时候不要小和尚念经,读无数遍尝试着把这个记住,而要思考为什么将其读音定为zài,是因为下载的东西应该是有价值的,有分量的,因此和重量相关,这样就不容易记错了。

至于在姓氏的情况下读“zài”,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这个不需要特意记住,因为“载”虽然属于常用字,但是这个则是常用字之下的不常用义项。再比如,“铅笔”的“铅”在“铅山”这个语境下读yán,也属于常用字的不常用读音和不常用义项,考试中也不会涉及到。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读音问题不是临时突击就能行的,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行的。这个问题需要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需要把握正确的基本原则,采用合适的办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记】之前因为“鸿鹄”被读成“鸿浩”这个新闻事件,我写了若干篇谈论关于读音问题的文章。今天这一篇算是从理论进一步落地,来到更具体的实践或者实战层面。我会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中预留一个部分,按照我所讲到的原则和方法,专门记录关于词语读音的问题。这样,三年积累下来,在中考或者将来高考面对读音问题时,他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了。

上一篇: 和范冰冰分手138天后李晨与杨幂同框满脸...

下一篇: 从街头飙车到反恐特工优酷11.11上线《...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