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丽江?》刷爆朋友圈!揭秘主创团队:因为丽江就是丽江!

时间:2019-11-18 17:11: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什么是丽江?》刷爆朋友圈!揭秘主创团队:因为丽江就是丽江!

“什么是丽江?”今天上午7点30分,“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什么是丽江?》一文,刷爆丽江人的朋友圈。仅2个小时阅读量便突破10万+。

很多网友表示,此文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方式,较全面地展现了丽江,让丽江人也换个角度认识了丽江。

按住滑动查看详情▼

“碰撞地带创造奇迹”理论,全新展现丽江

创作团队从地理学角度切入,从“大地对撞”、“江山碰撞”、“文化碰撞”三大碰撞,分析丽江的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以及人文景观,得出“什么是丽江”的答案——碰撞地带创造的奇迹。

告别了千篇一律的丽江治愈风格,从地理、位置变迁这一独特的角度、理性又幽默的解读以及文中绝美的视觉呈现,不仅引得网友争相围观,而且赢得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同。在2个小时内,该文的阅读量就超过10万+。

刷爆朋友圈的“神作”背后,是个什么样的团队?

这样的爆款文章是如何创作的?今早,读本君联系上了“星球研究所”合伙人之一的杨叙。

“《什么是丽江?》这篇文章出自6个人的项目团队,团队成员都是90后,来自摄影、地质、设计等各个不同专业。”杨叙说,“推文是从9月底开始准备,到11月18日推送,历时近一个半月。”

杨叙介绍,在6个人的项目团队里,包括了自然地理、地质学、摄影等多个专业的学科背景。在内容创作上,《什么是云南?》和《什么是丽江?》其实是相辅相成,云南是‍一场时空大折叠形成的多样性,而丽江则是碰撞地带的创造的奇迹,都是从地理科普的角度去为大家带来新的视角。

星球研究所团队合影▲

以地理角度全新解读丽江,在全国也有很大反响

杨叙谈到,“星球研究所”作为一个纯地理现象的自媒体,当时决定做丽江的推送之后, 打破了用户看丽江的常规视角,不再是“艳遇之都”或是“治愈之乡”。“从纯地理的角度来解读丽江,以前是没有人做过的。”杨叙说,文章内容系统梳理了丽江的全貌,不只是丽江人刷屏,在国内也有很大反响。

“对于游客来说,大家对丽江的认知是很零散化和笼统的。人们提到丽江就会想到艳遇,会想到治愈的风景,虽然也有一部分人知道玉龙雪山在丽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丽江的地理现象是怎么形成的。”杨叙说,《什么是丽江?》从一个丽江的全貌思维出发,把丽江人文风景解释得通俗、有趣

创始人耿华军▲

83位摄影师,2600多张照片,还有丽江本土摄影师支持

除了独特的视角,自带流量的图片也是关键。

“我们在全国共有3000多位合作的摄影师,我们确定选题后就会向他们征稿。”杨叙说,“丽江本身作为一个热点IP,我们合作的摄影师都去云南拍摄过。不仅如此,丽江本地的摄影师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在确定丽江选题之后,“星球研究所”合作的摄影师和丽江本地摄影师们就提供了大量图片供选择,这些“自带流量”的图片也是文章成为爆款的关键。

杨叙介绍,本次丽江专题一共收到83位摄影师的作品,大约有2600张照片,其中收到了大量丽江本地摄影师的支持。

“和照老师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我们在做丽江专题的时候,不巧的是他正好手上有一些紧急的拍摄项目,但知道我们是为了宣传丽江,每天工作完回到家很晚,仍然为我们挑选图片。”杨叙说,“还有作为‘新丽江人’的刘明珠,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古城各处走走,希望可以记录下古城的变化,也想为古城的宣传尽一份力。”

为什么是丽江?

星球研究所成立三年以来,所推出的文章《什么是中国?》、《什么是成都?》、《什么是云南?》等文章,其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省或者‍一线、新一线城市来做,为何这次会选择丽江?‍

成立三年来,‍‍我们也在寻找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地域城市,它可能是极具旅游气质,也有可能是极具代表性的IP,刚好丽江这两样都很符合。”杨叙介绍,星球研究所目前一共做了两个地州市,一个是黄石市,一个就是丽江市,两个城市的项目计划基本是同时开展。

抛去丽江的旅游代表性和热点IP,丽江给主创团队留下的印象也是获得青睐的重要原因。

杨叙和他的主创团队大都去过丽江,丽江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星球研究所’地处北京,主编却是地道的云南人。

杨叙告诉读本君,在没有去丽江之前,会以为丽江可能会像网上说的商业气息比较浓。但是来到丽江后,你会有全新的认识,会对这种说法有改观观。“8点的丽江,我从客栈的窗户望去,近处是潺潺的流水,远方又是雄壮的玉龙雪山……这种感觉是后来人为仿建的古城无法企及的。”杨叙说,“保存完整性强的丽江古城和保护极好的雪山,都给我留下了好感。而且,我也看见了雪山是在真正限流。这种山川江河,人与自然的融合,十分少见。

从杨叙的点滴描述里,读本君感受到了他发自心底的对丽江的喜爱。的确,什么是丽江?为什么是丽江?因为,丽江就是丽江!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始创于2016年的星球研究所,致力于探索全新的自然地理感受方式,促进人们去了解这个地球以及太阳系所发生的一切。

目前主营的公众号已有180多万粉丝,内容涵盖地理、人文等多个领域,极致的风光摄影作品搭配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字,在目前已有地理类公众号中独树一帜。未来还将通过图书出版物、活动、展览、教育课程、视频、授权商品等介质来展示这个星球上的极致风光。

丽江读本全媒体记者汤艺伟报道 杨莉娜编辑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什么是丽江?》——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丽江

一座充满争议的旅游城市

20多年前

它籍籍无名、鲜为人知

20多年后

仅2018年一年

就有4600多万人次的游客纷至沓来

这是中国旅游井喷的20年

一座八百年的古城

被贴上“疗伤”“发呆”

甚至“艳遇”的标签

没有多少人真正深入了解

它的内涵

(丽江位置示意,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事实上

丽江是一座我们无法绕开的

有着深厚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城市

它的玉龙雪山

海拔不过5596米

无法与青藏高原动辄七八千米的雪峰

相提并论

但是“亲民”的特性

却让它成为许多人亲眼目睹的

第一座雪山、第一条冰川

(古城中遥望玉龙雪山,摄影师@韩嘉)

它境内的金沙江

激流咆哮、滚滚而下

生活在东部的人们

看惯了开阔、平缓的江面

在这里才真正见识到了

母亲河的野性

(金沙江虎跳峡,摄影师@杜鹏飞)

它的大研古城

既无规矩的道路

又无森严的城墙

完全不同于中原古城的条条框框

设计精妙、风景宜人

是中国罕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

少数民族古城

(丽江古城狮子山,远处为文笔峰,摄影师@刘珠明)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就会发现

真正的丽江

多种力量碰撞的前线

纳西、藏、汉等多个民族

用八百年的沧桑岁月

将这种碰撞消解、再造

创造了这个融合之城

真正的丽江

还是一面镜子

当我们在浮华中凝视它

它也在凝视我们的浮华

01

大地对撞

数千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猛烈碰撞

青藏高原剧烈抬升

并向东西两端释放压力

在东端

它遭到华南板块的顽强抵抗

丽江便位于

板块碰撞短兵相接之处

一条断裂带斜贯境内

将丽江一分两半

这便是“大地的碰撞

(丽江及周边构造断裂带示意,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在地貌上

横跨两大高原

包括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东南部相对较低

最高海拔约3000米

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分

西北部则骤然增高

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5000米的

老君山、玉龙山、绵绵山

三列山脉从西到东依次耸立

逐渐过渡到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丽江地形,三列山脉均属于广义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其中

老君山脉

最高峰海拔4420米

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

八大片区之一

山脉尤以丹霞地貌著称

丹霞峰丛、谷、柱、悬臂、龟裂纹

几乎随处可见

(请横屏观看,老君山黎明丹霞,摄影师@大闯karma)

海拔更高的绵绵山脉

最高峰4510米

著名的格姆女神山

亦为该山脉的一部分

(绵绵山脉格姆女神山,位于泸沽湖边,摄影师@陈立稳)

最高的玉龙山脉

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

从南到北一字排开

(请横屏观看,玉龙雪山和建设中的香丽高速,摄影师@姜轲)

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

高出山下的平坝约3000米

(玉龙雪山下的白沙古镇玉湖村,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于20世纪上半叶长期在此驻扎,他对丽江的描绘,被认为是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来源之一,摄影师@和照)

高大的山体上

积雪不断堆积

曾发育出规模庞大的古冰川

其东南部一条古冰川末端冰碛物

至今留存

从高空俯瞰

如同一只体态轻盈的香鼬

(请横屏观看,玉龙雪山古冰川遗迹,第一张为卫星图,图片源自@谷歌地球,第二张为实地拍摄,摄影师@姜轲)

如今的玉龙雪山

在海拔4500米以上

仍留存10余条现代冰川

正是冰川的存在

才让玉龙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

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的冰川,摄影师@施扬)

它地处北纬27°

亚洲最靠南的雪山

同纬度的中国南方

四季郁郁葱葱

反差显著

(玉龙雪山的纬度,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之间的特性

又让玉龙雪山

成为人类最易接近的雪山之一

人们站在云贵高原

便可以近距离仰望

(丽江的出租车与玉龙雪山,摄影师@嘉楠)

与此同时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三条大江从青藏高原并行南下

金沙江却在丽江受到山地的阻挡

第二种碰撞

江与山的碰撞开始了

(航拍丽江金沙江与玉龙雪山,左上方更远处雪山为梅里,摄影师@韩阳)

02

江山碰撞

碰撞中

金沙江连续三次拐弯

最终大江东去

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三江并流与金沙江中段大拐弯,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在丽江石鼓

受南部山地的阻挡

金沙江由南向北急转150度

形成V形大转弯

人称

“万里长江第一湾”

(长江第一湾,1936年长征中的红二红六军团曾选择在此渡江北上,摄影师@崔永江)

北流的金沙江随即又在

玉龙雪山及其对面哈巴雪山间

不断侵蚀

最终切出全长20km

江面宽30-60米

最窄处仅20米的

虎跳峡

(请横屏观看,左为玉龙雪山,中间为虎跳峡,右边为哈巴雪山,摄影师@姜轲)

峡谷中

陡峭岸壁上的岩石不断崩塌掉落

再加上被冰川搬运的巨石

本已狭窄的河道

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砾石

(虎跳峡,摄影师@朱小马)

狭窄的江面、陡峻的两岸、拥挤的巨石

重重阻挡让汹涌的江水

怒吼着夺路而下

涛声震天

(虎跳峡,摄影师@崔永江)

当江水涌出虎跳峡

在玉龙山脉的最北端再次受到山地阻挡

金沙江又调头南下

将整个玉龙山脉包裹在怀抱中

这便是玉龙湾

(金沙江玉龙湾,图片源自@谷歌地球)

从玉龙湾南流200km

至丽江永胜县

金沙江又由西向东

呈直角大转折

这便是永胜湾

(金沙江永胜湾北部的一段拐弯,摄影师@张德选)

三次大拐弯让金沙江

在丽江境内变成了一条飘带

以615千米的长度贯穿丽江一区四县

占到了长江总长的近1/10

(丽江境内飘带状的金沙江,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地碰撞、江山碰撞

奠定了丽江的基本环境

自然环境上的碰撞

又造成了第三种碰撞

族群文化的碰撞

它将为古城的崛起

创造机遇

03

文化碰撞

唐宋时期

中原王朝雄踞东方

吐蕃王朝崛起于青藏高原

其后又分裂为吐蕃诸部

南诏与大理国

则接连兴起于苍山洱海之间

多方势力在丽江交错碰撞

(唐代西南形势,南诏之后大理国兴起,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元明清时期国家统一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

依然有着相对分异的经济、文化分区

丽江西北侧的青藏高原

藏族为主

东南侧的云贵高原

则以汉族白族等民族为主

(迪庆藏传佛教寺庙噶丹·松赞林寺,摄影师@戚伟民)

然而

另一个少数民族的出现

不但适应了江山碰撞的自然环境

还将在族群与文化的碰撞中颇有建树

他们将凭借智慧联合多个民族

在碰撞中

创造出了一座融汇、沟通各方的

“融合之城”

这个少数民族便是

纳西族

纳西族的祖先

原本是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民族

他们经四川南下进入丽江

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纳西族

但他们整体实力弱小

至今人口不过30余万

(纳西族婚嫁,摄影师@和照)

宋末元初

忽必烈南下征伐大理国

纳西族首领纳土归降

元末明初

纳西族首领又归附明朝

两次顺应王朝更迭大势

使得纳西族获得了中央王朝的信任与支持

其首领被明朝皇帝赐姓“木”

世袭丽江土知府

不但巩固了在丽江的统治

还将势力范围扩张至四川西部

统辖理塘、稻城、康定等地

(木府末代土司木钟画像,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韶山毛氏的先祖毛太华,也曾于元末明初客居丽江永胜,成为边屯守将)

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木氏土司积极吸收汉藏文化

在木氏族人中推行汉文化教育

推动藏传佛教在丽江的传播

包括邀请活佛讲经、兴建寺院

以及刻印“丽江版”《大藏经》等

从而在文化

成为汉地与藏区的沟通者

(丽江的藏传佛教寺院指云寺,摄影师@刘珠明)

更重要的是

经济上通过茶马古道

成为青藏高原与云南及内地的贸易中转站

马匹、羊毛、皮革、药材

从青藏高原运往丽江

茶叶、铁器、铜器、糖、粮食

则经丽江运往青藏高原

其中尤以云南盛产的茶叶

最为大宗

(云南茶马古道线路图,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量的商人、马帮汇聚

促使以贸易为主的集镇

沿着茶马古道陆续崛起

例如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摄影师@文军)

最大的市镇

便是今天丽江古城的核心区

大研古镇

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距今已有800余年

(请横屏观看,大研古镇,摄影师@刘珠明)

它以相当于“贸易广场”的四方街

为中心

(大研古镇四方街,摄影师@阿杜)

街巷向四周散射

交流八方货物

(大研古城街巷示意,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周边山上盛产的五花条石图案雅致

用以铺饰街道

历经岁月磨砺

而愈显韵味

(大研古城街巷,摄影师@刘剑伟)

从城北黑龙潭

流出的泉水

(黑龙潭,摄影师@刘珠明)

被分为三股支流

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

形成一个网状水系

(大研古城水系,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水流穿街过巷

365座石桥木桥

跨水连街

每平方千米高达95座

密度居全国之冠

(大研古城的桥,摄影师@刘珠明)

河、街相伴

一路叮咚

既保证了各处居民用水

也美化了城镇环境

(大研古城傍河的街道,摄影师@刘剑伟)

古城的民居依街而建

吸收中原建筑的样式

格局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或前后院、一进两院

庭院整洁、轻幽宁静

(大研古城的民居,摄影师@曹维兵)

木氏土司则背靠山丘

建造规模宏大的中原宫廷式建筑群

木府

明代游历至此的徐霞客描绘到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木府,摄影师@刘珠明)

通达的路网、精巧的水系

鳞次栉比的民居、规模宏大的木府

如果丽江古城仅止于此

那么它就无法在众多古城中脱颖而出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创造了三大奇迹

04

古城奇迹

首先

大地碰撞、江山碰撞

为古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

三层景观结构

外围是飘带般缠绕的金沙江

中间是高耸的玉龙雪山

内侧是平坦的丽江盆地

古城就建在其中

其大环境之出众

在中国现存古城中可谓独一无二

(丽江三层景观结构示意,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众多的山体使得丽江

有足够的汇水面积

形成大量湖泊、湿地

包括九十九龙潭、拉市海、文笔海

以及世界三大天然螺旋藻产地之一的程海

和透明度高达11米

水质极佳的泸沽湖

(请横屏观看,拥有Ⅰ类水质的泸沽湖,摄影师@XSFAN STUDIO)

河湖边

群鸟飞集

(拉市海与鸟群,摄影师@朱金华)

山地间

高山草甸与森林

生机盎然

(丽江拥有植物种类1.3万种,中国科学院在丽江建有高山植物园;下图为玉龙雪山云杉坪,摄影师@和照)

盆地内

北方寒潮难以侵入

气候温暖宜人

(丽江福国寺,丽江全年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中国科学院在丽江建有天文观测站,当地人称之为高美古天文台,摄影师@姜轲)

古城中

随处可以仰望玉龙

雪山就在城中

(请横屏观看,现代丽江甚至可以让动车组与玉龙雪山同框,摄影师@饶颖)

三层景观结构

也让古城的安全性大增

木氏土司只要把守数个关隘

便可以高枕无忧

再加土司府与中央政治平衡等原因

丽江古城最终成为

中国城池中少见的

没有城墙的古城

(古城宏观,清代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后所建的流官城有城墙,但未能保存下来,图片源自@谷歌地球)

其次

大环境之外

则是小环境的宜居

丽江古城不受中原建城模式的影响

城内无规矩道路

建筑也是因地制宜、不求工整

却大大增强了城市的人情味

(古城曲折的小巷,摄影师@许玮泓)

独特的水系设计

小桥流水、绿柳傍河

许多居民甚至可以引水入宅

家家活水入门来

(丽江古城的水,摄影师@刘珠明)

丽江花木品种众多

野生花卉约870余种

占云南观赏植物种数的1/3

居民更是热衷绿化、多植花草

山玉兰、滇藏木兰、云南樱花

海棠花、香水月季、木莲花、滇楸

百花争艳

(绿化,摄影师@刘珠明)

第三

丽江还创造了

民族与文化融合上的奇迹

其世居民族以纳西族为代表

藏族、白族、彝族

汉族、普米族、傈僳族

也都在此和谐共存

(丽江傈僳族,摄影师@和照)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

道教、伊斯兰教

以及纳西族独创的东巴教

都在丽江拥有各自的信众

(丽江玉水寨纳西族祭祀仪式,东巴意为智者,摄影师@和照)

丽江的居民既过着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与汉族相同的节日

也有着火把节等与彝族、白族相同的节日

(丽江摩梭人“转山节”,一幅高16米的巨幅唐卡亮相现场,图片源自@VCG)

而纳西族正是各族群中的桥梁

纳西族的壁画

糅合汉、藏、纳西绘画艺术

展现禅宗、密宗以及道教等多种宗教

(白沙古镇的白沙壁画《如来释经图》,有明显的藏族绘画风格,摄影师@姜轲)

纳西古乐

有着明显的中原古音

(纳西古乐乐器,摄影师@和照)

与此同时

纳西族也创造和保留了

大量自身的文化特质

例如至今仍在使用的图画象形文字

东巴文

(请横屏观看,白沙古镇东巴文字墙,东巴古籍文献为世界记忆遗产,摄影师@郭霏)

生动的东巴舞蹈

(东巴神舞,摄影师@李建坤)

以及丽江粑粑、鸡豆凉粉等

丽江饮食文化

(鸡豆凉粉,摄影师@刘珠明)

一些特殊族群文化

也在丽江得以保留

例如备受关注的摩梭人

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

则被认为是纳西族先民迁徙过程中

停留在泸沽湖畔的一支

泸沽湖地区特殊的农牧手工商贸等

多样化的生产方式

让妇女的社会地位突显

再加上婚嫁的经济成本、土司税收

以及男女人口不平衡等多种原因

最终促成摩梭人选择了“母系大家庭”

“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模式

(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在民族识别中定为纳西族;下图为丽江摩梭人甲蹉舞,摄影师@和照)

三层景观结构

宜人的居住环境

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这便是丽江在碰撞地带

创造的奇迹

05

重新定义

800年风霜

800年雨雪

800年烟霾

中国有无数古城消失历史之中

丽江古城

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1997年

丽江古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

首个世界遗产

(丽江世界遗产标志,摄影师@刘珠明)

此后的丽江

很快成为大众媒体中炙手可热的焦点

与丽江有关的电视剧

旅游杂志与书籍

层出不穷

在大众媒体中

丽江是“一米阳光”

丽江是“柔软的时光”

丽江是一场“可以期待的邂逅”

旅游人次也是连年攀升

势不可挡

(历年丽江旅游人次,制图@郑伯容&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丽江成了一面

反映中国旅游变迁的镜子

人们在丽江看到的不是800年的古城

而是社会的浮华

今天

中国旅游者对自然与文化

更深层次的认知

已经变得愈发强烈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丽江

重新定义

这个传承了80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

把古城的自然与文化内核

建在每个人的心里

找回人们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黑龙潭得月楼与玉龙雪山,摄影师@宫小剑)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北河三

图片:余宽、谢禹涵

地图:陈思琦

设计:郑伯容

审校:风子

封面摄影师:熊伟,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

【参考文献】

1. 杨世瑜,《丽江地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8

2. 和仕勇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3. 王鲁民等,《建构丽江》,三联书店,2013

4. 朱良文等,《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

5. 朱良文,《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6. 郭大烈等,《纳西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7. 余嘉华等,《木氏土司与丽江》,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8. 木仕华,《中国纳西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 The End ...

上一篇: 原创一家三口的晚餐,四道菜一盘炒饭不足2...

下一篇: 原创王宝强与新女友冯清疑似同居,家里的孩...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