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线教师:一所乡村学校,曾有多么大的魅力

时间:2019-11-18 17:42: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一线教师: 一所乡村学校,曾有多么大的魅力

原题:《“文化保姆”的老婆》

作者:曹永亮

上图,在家庭中处于朴素重要位置的妻子。

周末轻松,有点别的事,我与妻子一起来到了邻乡镇的一所镇中学看看。

初冬风寒,落叶缤纷,看到硬件设施很壮观但学生数量并不理想的这所昔日辉煌一时的学校,不由内心一阵泛凉:此一时彼一时,挡不住的发展呀!

到这所学校来,也算是我与妻子故地重游吧。

十几年前,这所农村中学办得风生水起:每年考取省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很高(一两千个学生,每年能考上省重点一二中的有上百人)。这种老百姓看重的应试教育的“硬头货”,大大吸引了周边数个乡镇初中的学生,不远几十里路,“背井离乡”,慕名来这里寄宿就读。

当时,我们当地的中小学教育,与这所学校比较起来,客观地讲,确实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人往高处走”。这样,我们当地学校的适龄学生,就出现了风起云涌的转学潮。

那时,我家孩子都正值读中小学。这种情况使身为教师的我很矛盾:让孩子转学,自己怕落“崇洋媚外”的骂名;不转,本地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尽人意,担心孩子学习受影响。

我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但只是老师家属的妻子,不考虑那么多,她只从孩子学习的角度着想。于是,在没给我作更多交流的情况下,正做着学生饮食生意的妻子,突然果断地提出要我家孩子转学。

上图,儿子及女儿陪康复中的妈妈散心。

由于我本人是老师,家里还做着服务学生饮食不错的生意。我就没答应妻子的建议。但是,妻子言词强硬,坚决要求孩子转学:

“你不要顾及你那点假面子,得考虑学校教学的实际,孩子的前途要紧;也不要看重眼前的这点破生意,孩子上学不等人,钱哪会都能挣!”

第二天,妻子没让我知道,自个把炉子火浇灭了,把准备好的汤料撒在了地上,破釜沉舟,把餐饮店的门戛然地关了。

无奈,我只好配合妻子,把老婆和孩子用摩托车带走,到那所中学报名去了。

经过考试,孩子的成绩达标,符合这所“名校”的招收标准。

这样,毅然果断做出决定且转眼失去“工作”的妻子,带着自己家及亲戚朋友家的共十五六个孩子,辗转来到了这所中学,开始过起了与孩子们一起起早贪黑“风餐露宿”长达5年的单调“陪读”生活。作为父亲和丈夫,我周末也驿站式的来到这里“陪读”“陪伴”了5年。

上图,带孙子的妻子。

初中生异地上学,是一道特殊的教育风景线,出现这种“颠沛流离”舍近求远的上学情况,是应试教育的直接恶劣的产物:孩子在哪所学校上,能考高分,家长就把孩子往哪送,不问花钱多少,不问路途多远,不问家长陪读多么寂寞艰辛。

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专业外出“带孩子”,这种时代造就的新工种职责范围和特点是:做饭给孩子吃,帮孩子洗衣服,督促孩子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按时参加家长会等。从早上五点多起床开始,到晚上十一点左右,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孩子吃好饭,上学走了,家长就开始刷锅洗碗,洗衣服买菜,几位年龄相仿的“工友”拉一会家常或逛个把小时街之后,快到放学时间了,就要急忙往出租屋赶,急忙打开炉门,急忙准备做饭。

就这样一周六天(有的学校还上七天课,一个月休息两天)“天而复始”。家长辛辛苦苦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孩子。这种“形影不离”跟踪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成长和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在这所学校生活5年(我家孩子多,他们先后初中毕业;由于妻子孩子“带”得好,把最初带去的几个孩子都“带”进了省重点高中,产生了效应。后来,我家孩子考走后,亲戚朋友的孩子接着效仿,央求妻子专职有偿接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样,妻子在这所学校“工作”就超过了一个周期“3年”),妻子扮演的就是这种“包身工”式的“陪读保姆”角色。不过,妻子“陪读”很认真,也有点特殊(妻子属于“带孩子”队伍中的年轻“壮劳力”家长,不像很多年青家长为了不耽误自己打工挣钱,都安排爷爷奶奶带孙子):她不光认真“洗衣做饭”,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严格监督孩子学习和与科任老师的交流互动上。每天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孩子解决或找老师帮忙解决问题。

上图,景点中的妻子。

几年下来,这所学校的老师,妻子大部分都认识了,比身为教师的我认识的都多(我只是周末去,与学校有关领导也只是说几句“给我管紧点”的套话;对孩子学习也只是“恨铁成钢”地说一些“学习一定要认真”的大道理;与孩子的科任老师直接接触的并不多,充其量偶尔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弄得我有时很被动。

有几次,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给我:曹老师,你有多忙呀?孩子的事都是你家嫂子问,虽然孩子的学习不错,你也该来学校关爱关爱一下!

每每听到这样的电话,我就感到有点羞愧,觉着对不起妻子和孩子。

那时,我还在高中带课,说不忙,学校及家庭的,杂七杂八的事也不少,真没有时间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的事。

后来的结果,都是因为孩子努力和妻子辛苦:几个孩子都很争气,他们考的学校,基本都是很理想的。

现在,每当我看到自己几个孩子及亲朋的孩子,因考学“成功”,在外地工作生活得都很好的情况,我就不由想起妻子那几年走过的“陪读”的艰辛之路,想起妻子及孩子们的一段共同“上学”的苦和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妻子是一个“伟大”的普通农村妇女:她一个初中生,大字不识几个,却深知孩子上学上好学的重要性,并能远离家乡赴异地寂寞“守寡”五年,劳心劳力陪孩子成长,这是一般农村纯“文盲”的妇女所做不到的。

春暖花开,冬去春来,夜深人静的时候,确实该感谢一下我这位“土老婆”。

“文化”往往就是泥土里泛出的银光,与学历职业身份不绝对成正比。

作者简介:曹永亮,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工作期间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校长等工作 。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近年来先后在当地纸刊和各地微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多篇)。

上一篇: 原创李现牛仔风造型走机场,185cm大长...

下一篇: 仪式感家居,让生活成为生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