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蓝盔:一名两赴“最危险任务区”的中国维和士兵

时间:2019-11-19 00:26:0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战地蓝盔:一名两赴“最危险任务区”的中国维和士兵

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正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头戴蓝色贝雷帽、胸佩蓝色丝巾的维和部队方队,作为最后一支徒步方队经过天安门,首次在国庆阅兵中接受检阅。看到这一幕,荧幕前的李庆昆不禁“心跳加速”。

两个月前,李庆昆刚从位于西非的马里回国,六年的时间内,他随中国维和部队警卫分队,先后两次赴当地完成维和任务。

马里被联合国评价为“最危险的任务区”,李庆昆在当地流过血、受过伤、被人用枪指过、也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李庆昆敬军礼。通讯员张永进 摄

维和最危险的任务区

每个刚来到马里的中国公民都会收到一条短信:“中国大使馆提醒您,请谨慎前往马里东北部地区”。这个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国家被联合国评价为“最危险的任务区”,也是武装派别斗争最激烈、恐怖袭击最频繁、维和部队伤亡最严重、自然环境最恶劣的任务区。

马里是西非面积第二大国家,却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自从2012年爆发内战以来,战争遗留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混乱的局势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2013年,应联合国请求,中国向马里派出首支维和部队。与以往以医疗、工兵分队为主不同,这次中国第一次派出了负责维护安全的警卫分队,李庆昆以警卫分队快反中队副中队长的身份,首次踏上了仍处于战乱中的异国土地。

第一批迎接李庆昆等人的当地“朋友”,是蝙蝠、蝎子、蜘蛛和蚊子。东北汉子李庆昆有1米83的个头和一身腱子肉,在强兵满营的军队里也显得身材尤为魁梧,即使这样,过去从没见过巴掌大的驼峰蜘蛛的他还是被吓了一跳。战士们从布满弹孔的机场来到了所谓的“营地”,发现只有两座没有窗户的民房,进去一看,房梁上挂满了蝙蝠,根本无法居住。

天气同样是战士们起初无法适应的问题。当地酷热难耐,白天最高温近50度,除了两个月的雨季以外,平时几乎滴水不降。但降雨时也好不到那里去,因为伴随着雨水一起到来的往往是可怕的沙尘暴,风沙一起,整个天空和大地瞬间变得昏黄,有时甚至染成了血红色,能见度不足5米,瞬间风力可达11级。

不仅如此,马里给李庆昆们的“见面礼”还包括每周至少两三次的火箭弹,以及持续不断的枪声。初来时,战士们常常被半夜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惊醒,立马拿上装备到营区围墙边戒备。李庆昆记得,有时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箭弹在空中划过的弹道,爆炸的地点甚至进入了营区监控器的监视范围,这意味着炸点离营区仅不到一公里。

他的战友贾春明事后想起来有点后怕,因为营区虽然有防御设施,但并不足以应对火箭弹的袭击。李庆昆安慰他:“如果你不怕死,火箭弹就永远找不到你。”

人前从不退缩的李庆昆认为安慰战友是自己的责任,但在夜晚听到火箭弹在耳边爆炸时,自己的手指都在控制不住地颤抖,他说没经历过的人不明白,他并不是害怕,只是在那个环境下生理的本能反应。

他知道,他们来到了真正的战场。

李庆昆在侦察指挥车中与参谋一起研究作战方案。通讯员张永进 摄

与死神擦肩而过

“砰!”150米外的一个水瓶应声爆裂,随后,雨点般的枪声响起,对着靶标一顿猛射,几百米外的十几辆武装皮卡看到这个场景后,掉头离开。

2014年5月,马里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激烈交战,战火愈演愈烈,面对险情陡升的局势,中国维和部队决定在距叛军8公里的地方开展一场实弹战术演习。

该演习的意味不言而喻,目的在于调停交战双方,而谁来打响第一枪则责任重大——打好了,可威慑止战;打不好,或长敌气焰。演习前一天,李庆昆在众战士前主动请缨。“我就觉得我是最适合打这一枪的,也一定会打好。”他后来说道。

演习当天的风沙很大,政府代表与反政府军都来到了现场。李庆昆像平时训练一样,做出跃进、据枪、瞄准、预压等一系列动作,趁着两阵风之间的空隙,精准地击中了目标,紧接着枪林弹雨跟上。两个小时后,武装冲突各方在距离中国营区10公里的地方划定了“停火线”。

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简称“联马团”)分为东部、西部、北区三个战区,中国维和部队警卫分队的任务是为联马团东战区各国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具体任务包括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站岗执勤、武装巡逻、武装护送等,李庆昆所在的快反中队侧重于处置突发事件。

还是在2014年5月,李庆昆遇到了他来马里后“最紧张的一天”。中午,数千名当地群众到联马团司令部门口示威游行,后来升级为冲击司令部。示威者烧轮胎、投石块、扔燃烧瓶,有的甚至拎着长刀、长枪,铁门和板房被砸得到处是坑。

中国维和部队接到保护司令部安全的任务,战士们死守阵地,不顾头盔、防弹衣、盾牌被飞来的石块砸得砰砰作响。李庆昆本人也被石块击中头部,血瞬间流出,沿着脖子滴到衣服上。

他来不及理会伤势,继续在防线上坚守。根据联合国交战规则,维和部队不能首先开枪,但战士们又要同时提防个别示威者突放冷枪。“我们从来没经历过这种情况,不知道局势接下来会发展成什么样,但只知道决不能后退。”李庆昆说。最终,在僵持了三个多小时后,示威者才自行散去。

类似的危险情况并不少见。在一次护送联合国官员的任务中,李庆昆需要带领队员们穿过一条曾造成过数十名维和人员伤亡的“死亡之路”。在车队行驶到某个路段时,头车的李庆昆突然发现道路的预设标识出现了些许变化,路面有人为处理过的痕迹,远方道路两侧的茅草房似乎也有细微改变……他立马下令后撤,变更行进路线,并做好战斗准备。

第二天,联马团通报,马里政府军和某国的维和部队在附近路段遭遇路边炸弹袭击,造成1死3伤。李庆昆与战友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合成营演练中,李庆昆与骨干一起研究作战方案。通讯员张永进 摄

“先斩后奏”,再赴马里

2013年时,因为李庆昆执意去马里参加维和,前女友与他分了手。2014年他完成维和任务归国后,在国内过了几年的“安稳”日子,还娶了老婆,生了孩子。

2018年2月,李庆昆所在的部队第二次接到赴马里维和任务,他没有犹豫,再一次报了名。而且还是“先斩后奏”,报完名才告诉当时正在怀孕的妻子周美龄。妻子了解他的脾气,“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别人就很难说服他”,也没多说什么。

“我第一次去是因为想感受实战,第二次去则是因为责任。”李庆昆解释。在他看来,部队参加过第一次马里维和的“老兵”只剩下了个位数,没有人比他对当地更熟悉,面对复杂的环境,他有责任带领战友们度过危险。这一次,他的身份变成了快反中队中队长。

虽然李庆昆这么说,但他也预见不到危险何时来临。2018年8月,3名联合国雇员被恐怖分子开枪打伤,来到中国维和部队医院求救。他们失血过多,医院又血源不足,李庆昆奉命去机场取血。然而,车辆驶出营地不久,便遭到了两辆武装皮卡的拦路。李庆昆跳下车,迎接他的是几支黑洞洞的枪口。

双方语言不通,互相用武器指着对方,有队员的心一度跳到了嗓子眼。李庆昆没慌,示意他们是中国军人,几名武装人员看了看车上插的五星红旗,凑在一起嘀咕了几句后终于放行。

李庆昆每天都会与妻子视频通话,马里白天的网络不佳,发个微信可能要“转”上10分钟,只有等到夜里才流畅一点。但类似的危险时刻李庆昆从不会跟妻子讲。周美龄回忆,两人对话常常是:-“你干啥了今天?”-“没事啊。”-“你天天没事啊?”-“是啊。”直到李庆昆回国作报告时,台下的妻子才和其他听众一样,第一次了解到丈夫在马里的故事。

在周美龄的印象里,李庆昆流过三次眼泪,都与母子两人有关,一次是她艰难地生完孩子后被推出手术室时;一次是孩子出生十几天后他便离家去马里时;一次就是他在视频里第一次听到孩子叫“爸爸”时。

“相比于思念,我对家人更多的是愧疚。”李庆昆说。由于身处马里,他只能通过视频的形式与家人沟通,实际陪伴的时间很少。他觉得对不起妻子,因为结婚四年没有带她去旅过一次游;他觉得对不起儿子,因为满月和满岁两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不在身旁。但当被问到如果有第三次去马里的机会还去不去时,他还是说道:“如果需要,义不容辞。”

儿子满一周岁时,远在非洲的李庆昆送给儿子一份特殊的礼物。他找了一帮当地小孩子,让他们拍了一个视频,用不算标准的普通话,一遍遍大声喊着祝儿子生日快乐。

平时在家里时,李庆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特别体贴地照顾母子。在周美龄看来,李庆昆正是用这些方式来尽可能弥补他的愧疚之情。但是,他还是会把部队放在首位,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使命所在。

李庆昆(左一)在侦查特战专业综合科目汇报。林方舟 摄

营地种菜,收获50斤南瓜

在异国他乡,除了危险的炮火,孤独与空虚也可能是维和战士们面临的敌人之一。

第二次去马里时,李庆昆等人比第一次多了许多经验,为了在当地吃到新鲜蔬菜,特地从国内带上了菜籽。李庆昆和战友们在营地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由各班轮流打理,种下了洋葱、土豆、辣椒、胡萝卜、花菜、各式青菜等,三个多月就能收获一茬。

有一次,李庆昆种出了一个50多斤的大南瓜,战士们都没见过这么大个的南瓜,不仅没舍得吃,还把它“供”了起来,最后因为天气炎热而放坏了。类似的趣事还有不少,队员们在菜地里种西瓜,每个班分到两个,为了防止丢失,还用小刀在西瓜上刻字以证明“所有权”,随着西瓜长大,刻的字也都变了形状……

一些战士们还曾在马里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今年6月底,李庆昆决定举办第一次集体生日,炊事班特意做了一个生日蛋糕。烤箱不够大,只能一块块地烤好以后拼在一起;没有奶油,最后用酸奶浇在上面充数;没有水果,就用联合国发的罐头点缀一下。虽然蛋糕的口味一般,但大家当晚都吃得很开心。

李庆昆认为,无论是种菜还是集体生日,都是在马里特别需要的活动。维和部队出营地执行任务时,队员们在接近实战的环境下经常会感到紧张和焦虑。这些活动有利于舒缓战士们的情绪,也为他们找到一个精神寄托,使生活里多个盼头。

李庆昆在侦查特战专业综合科目汇报。通讯员李涛 摄

力所能及帮助平民

李庆昆和战友们执行任务时碰到的不仅是当地的武装力量,平时也偶尔会和平民打交道。

有一幕场景令他至今难忘。第一次他们去垃圾场倒垃圾时,早已等候在此的饥民们将车团团围住,一位抱着刚生下来的小孩的妇女也位于其中。等垃圾倒下来后,人群马上开始抢夺垃圾。“我非常震惊,想到这个小孩子从小吃垃圾长大,心里就不是滋味。”

李庆昆号召大家,将身上所带的食品和水全部拿出来,送给当地的平民。此后,每次他们出去执行类似任务时,都会尽可能带上一些食品和物资发给有需要的人。

除了自发帮助平民的行为外,维和部队还设置专门的分队致力于改善当地民生。从2013年起,与李庆昆所在的警卫分队一起来到马里的,还有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他们在马里修路架桥、救死扶伤,为维护当地的和平作出着自己的努力。

采写:见习记者 林方舟 发自山东潍坊

编辑:潘珊菊

上一篇: 我喜欢坐在对面看你

下一篇: 原创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马绍尔群岛战役(三...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