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丨赵德润:习近平“心与心交往”的记者朋友

时间:2019-11-19 00:38: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获奖者丨赵德润:习近平“心与心交往”的记者朋友

【礼“记”】

他是习近平多次提到的记者朋友他的报道让习近平的名字首次登上《人民日报》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他是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韬奋新闻奖的获得者

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到新华社28年从光明日报副总编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他的内参报道曾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却说:我就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个老兵 赵德润

2019年11月9日,记者节后的第一天,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情到深处 ——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同新闻工作者交友、交心、交情的故事,流溢其间的是“浓浓的新闻情”“沉甸甸的人民情”。引人瞩目的是文中10处出现“赵德润”的名字,分别讲述了习近平与“年轻的新华社记者”“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交往的故事。一次是1984年,在河北正定;一次是2006年,在浙江杭州。

1

正定结缘(1984)

“一、心与心的交往

1984年的一个春天,年轻的新华社记者赵德润听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说正定打破了“高产穷县”的魔咒,心里一亮。4月17日,他只身前往。县委宣传部同志把他领到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办公室,两人第一次握手。31岁的习近平同志瘦高个儿,说话不紧不慢。

“我建议你先下去看看。”“县里的吉普车,你坐上,下去采访方便。”习近平同志说。赵德润得知县委只有这一部车,连忙摆手:“不行,那你怎么办?”习近平同志笑道:“我有自行车呀。”

习近平同志安排报道组组长高培琦陪同,转身对赵德润说:“你可以随便走、随便看,有好的,也有一般的。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告诉我们,我们改进。”言语不多,但透着实在、诚恳和自信。

走村入户,赵德润看到,许多农户家有余粮、碗里有肉、桌上有酒,有些时髦的农民企业家还穿西服、打领带。当地干部告诉他,习近平同志一心想着改善群众生活,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联名给中央写信要求减轻农民负担,“宁要百姓的好生活,不要北方高产第一县的桂冠”,上级深入调查后决定减少征购粮2800万斤,正定腾出一部分土地、开发两大河滩地发展农副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边赵德润在紧张地采访,那一边习近平同志骑着“飞鸽牌”自行车在乡村里抓生产。滹沱河水凉寒未消,习近平同志卷起裤脚,扛着自行车,过河入村。

正定古城

白天两人忙着各自的工作,晚上两人风尘仆仆归来聚在招待所的平房里,赵德润抽着几毛钱一包的香烟,习近平同志习惯抽9分钱一包的地产烟。两个人,还有一旁的高培琦,你一言我一语,不时笑声四溢。

一连20天,赵德润越采访越兴奋,伏案写稿思绪飞扬,5000多字的通讯《正定翻身记》精编后登上了《人民日报》。”

选自《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

此处记述的是时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赵德润采访时为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过程。

赵德润回忆说:“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很有好感,非常随和。采访过许多县委书记,习近平的突出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善于从大处着眼。”

“他是从北京来的,有自己的人脉,他把于光远、华罗庚等大学问家请来当县里的顾问,还说‘专家教授是大树’;他拨款修建了大佛寺,提出鼓励私人办学;在上世纪80年代,他的想法很超前。”

受激情感染,赵德润在正定前后采访20多天。他家都没回,就在正定当地完成了文稿。在他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习近平至少去了三次,一进屋就摆摆手说:“别累着,别累着,休息会儿”,然后就和赵德润他们聊一会儿。“这种聊天经常碰触火花,有思想火花,也有语言火花”。“没有空话套话,没有穿靴戴帽,没有哗众取宠。” 赵德润说。

1984年 6月 17日,《正定翻身记》刊登在 《人民日报》第二版右上角。全文分为“走出死胡同”“二十字经”“背靠大树好乘凉”“新一代农民的眼光”四个部分,清晰展示了正定的改革发展新战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生动实践。

这是习近平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那时的人民日报仅有8个版面。对于一个县而言,能在国家头份大报2版那么大的一个位置刊登2100字篇幅的报道,已属凤毛麟角。

“报道中习近平虽然只出现过两次,但很多话都是他说的。考虑到文章里一个人的名字不能出现的太多,很多习近平讲的话就借‘县里的同志说’讲了出来。‘为城市服务,掏城市腰包’,都是他的原话。”

事实上,彼时38岁的赵德润在新闻圈里颇有知名度。早在1982年,他“突破重重阻力和困难,冒险深入到河北肥乡县展开调查,在掌握大量翔实的证据后,撰写了《肥乡县少数人用文化大革命手法把县委书记搞下台》内参报道,揭露了当地党内帮派思想严重和党性不纯的人在县党代会选举期间,用非法手段把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领导干部搞下台的政治事件内幕。”

报道受到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纪委和中组部向全党发出通报;邓小平在三次讲话中谈到肥乡事件,其中邓小平一次重要讲话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各大媒体都公开报道了严肃处理肥乡事件的消息。

1985年,习近平赴厦门任职,赵德润调到河南分社。此后,赵德润再没有以记者身份采访过习近平。但是,他们的情义却就此结缘。

习近平的职务越来越重要,赵德润也于1992年任职河南分社社长,2003年6月又调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说:“我不过是写了篇文章,这是做记者的本职。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当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长时,过年先把贺卡寄来,我赶紧回复。”

2

杭州重逢(2006)

“2006年8月。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的赵德润到浙江调研。西子湖畔风景独好,两位老友漫步湖边,习近平同志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心路历程,一路走来执政为民的感受,以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心。22年过去,习近平同志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再到省委书记,地位高了,但以诚相待一如始初。

晚风送爽,赵德润倾听着,心里涌起阵阵热流。”

选自《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

此处记述的是久别22载又重逢的情景。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大报副总编,时移势易,真诚如初。

赵德润回忆说:“朋友告诉他,习书记在新华社浙江分社走访时曾说:‘我跟你们新华社有缘分,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记者朋友叫赵德润。’后来习近平履新上海市委书记,到新华社上海分社考察讲话时,再次提及‘有个朋友叫赵德润’。”

“近平同志是一个讲感情、不忘旧的人。”赵德润说:“我和习近平当初是君子之交。我一直珍藏在心里。”

3

走向新闻最高奖

截至2006年,赵德润一路走来,从基层记者到媒体负责人,从地方到北京,硕果累累。

他以把握重大主题和热点问题而著称,成功主持策划采写了《该给农民的一定要给到手》等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人口与环境调查等一系列对国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报道。

他依然坚持敢讲真话的锐气,撰写了《买官卖官现象透视》《以整知识分子为能的人决不能当领导》《保护伞是怎样撑起来的?》等舆论监督报道,客观反映社情民意,直指政界时弊。

他认为:“敢于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又把握得当,往往能写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报道。”《总书记晤见小和尚》涉及反腐败和宗教问题。报道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反映了共产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阐明了党的宗教政策,被评为1992年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

他发挥哲学科班出身的优势,撰写了不少理论文章。论文《提高党对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至关重要》曾经得到刘云山等领导同志批示,中宣部《内部通信》全文转载。论文《典型宣传的改进与创新》荣获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一等奖。

2006年8月,赵德润获得了属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为他30多年的新闻人生献上最璀璨的荣耀。

4

让中国摄影飞起来

摄影是赵德润自称的爱好,其成就和影响却同样非凡,殊堪称赞。80年代,他受新华社社长穆青提出的“文字与摄影两翼齐飞”理论的影响,逐渐步入专业级摄影殿堂,直至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

在他担任会长期间,他与同仁成功创办了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并连续担任五届华赛评委会主席,将“华赛”打造成“国家品牌”,为中国摄影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他本人最为酷炫的拍摄则是1999年,53岁的他带领摄影记者参加“空中看祖国”大型航拍活动,腰间拴根小绳,打开舱门,在蓝天白云间鸟瞰大地。三次航拍,15个小时,90个胶卷,收获丰厚。最为惊艳的是《龙行天下》一图,只见豫北黄河故道之黄沙,蜿蜒起伏于绿色滩地之上,恰似巨龙腾飞,令人称绝。

《龙行天下 》 赵德润摄 (1999年)

不过,最让他终身难忘的,不是美景美图,而是航拍飞机飞临洛阳龙门上空时,为躲过一根电缆线陡然攀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

《龙门石窟 》 赵德润摄 (1999年)

5

“一个成功的记者是热爱人民的记者”

回首近40年风雨新闻路,赵德润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深铭于心的恩师穆青。

穆青在河南调研,农家饭一碗面 王颂摄

1992年6月,赵德润就任河南分社社长时,新华社社长穆青给他写了一个条幅——“勿忘人民”。他牢记嘱托,以“勿忘人民”为座右铭,并把这四个字庄重地镶嵌在河南分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以此勉励和警示自己和更多的新闻同路人。

【后记】

2008年8月,退休后的赵德润受聘担任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2009年11月13日,中南海紫光阁,他从温家宝总理手里郑重地接过红艳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任书”,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员须是“德、才、望”兼备之士,他是第二位由新闻工作者进入文史馆任职的馆员,第一位是著名记者萧乾。

他的学生特地写了一首七言古诗用以致贺。

北大培养高材生,哲学原本是聪明。

燕赵走上新闻路,三十八载意气丰。

力举千钧纸一张,手无寸铁百万兵。

文韬武略做新闻,两翼齐飞真英雄。

一朝入得文史馆,咨询国是舞东风。

谁言花甲是为老?敬老崇文正年轻!

十年来,赵德润以传播者自任,在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依然葆有新闻人的情怀。清华大学等许多高校的新闻院系以及“学习小组”等媒体机构也慕名邀请他做讲座。他讲的最多的主题始终是新闻人的责任与理想:

“记者,时代记录者也。”“媒体人作为瞭望者,要站的高,看得远,要看大势,看走势。”因为“新闻人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理想!”

谨以此文

致敬中国大地每一位新闻奖获得者!

感谢您记录时代,不负家国!

资料主要来源:

新华社:《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人民日报》:《赵德润:资深新闻人走进中央文史馆》《新闻爱好者》:《赵德润的新闻人生》“ 学习小组”:《在正定采访习近平》“党建网微平台”:《30年前,他如何让采访习近平》“豫记”:《记者应该怎么做--赵德润的新闻与人生》及网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传角

作者:清风暖阳艾雪西

上一篇: 原创世预赛最新形势前瞻:首支5连胜球队呼...

下一篇: 给狗狗们准备的精致狗屋,它们竟然这样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