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养育孩子,不懂心理学怎么行-孩子犯错时,惩罚有用吗?

时间:2019-11-20 11:48: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养育孩子,不懂心理学怎么行- 孩子犯错时,惩罚有用吗?

儿童做的每件事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想要理解他所做的事就必须先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这便是人格的统一性。

生活的要求使儿童以协调统一的方式对生活做出回应,而使他应付环境的统一反应方式不仅构成了儿童的性格,还使他的行为个性化,从而与其他儿童区别开来。

简单来说,孩子人格的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性格、对孩子采取的教养方式、家庭是否和谐、父母的生活习惯、孩子经历的事情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最终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对每个孩子来说,这些因素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每个孩子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当然,孩子的性格也受遗传的影响)。

了解儿童的时候,如果抛开这种统一性是不恰当的,比如孤立地解读某个表达或手势的意义,这就如同从一首完整的乐谱中抽出一个音符,试图单独理解这个音符的含义一样荒谬。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儿童认识自己就更难了

如果一个儿童做了错事或者撒谎,很多家长就会问他们问什么这么做,但往往无法从儿童的回答中找到原因,深谙人性的苏格拉底就说过:“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一个儿童来回答如此错综复杂的问题?毕竟回答这些问题对一个心理学家来说也是勉为其难的。

了解个体某一行为表达的含义的前提是,我们要想办法了解他的整体人格。要做到了解儿童的整体人格,没有谁比他的父母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父母一直在陪伴着孩子成长。父母最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考虑这些问题的原因时,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反而是那些不时产生的大大小小的错误在发挥作用。

正是这些错误的产生,影响了个体成长。这是因为,人需要在心理上确定一个目标,而心理目标的确定涉及人的判断,而一旦涉及判断,就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儿童在2~3岁时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优越的目标,此后这个目标就在不断指引、激励着他们。

而问题就在于,当儿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时,基于此形成的目标也就是错误的。不管目标正确与否,它一旦形成,就会不同程度地约束、控制着儿童,使儿童的行为偏向这个目标。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即基于自己错误的认知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过后经过别人的指点,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没有意义的。小孩子的一些幼稚行为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比如有的小孩子会把西瓜子吃到肚子里,希望自己头上长出西瓜。

一件事将在儿童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如何看待这件事,这些看法最终又会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当一个儿童陷入新的困境时,他的行为会局限在自己错误的认知中,这对成人来说也不例外。

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认知错误保持敏感,尽早发现。

所以当儿童犯错时,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是没有用的,而要意识到其人格的统一性,追根溯源,了解其行为模式背后的错误认知。

指导行动,决定我们行动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态度和看法,这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石。

例如,孩子经常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这个孩子只是依照他的生活方式行事罢了。

明白了这一点后,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最好是从培养其独立性开始了,这可是一项系统工程。

上一篇: 爱泼斯坦案失职狱警遭起诉:当班时睡觉伪造...

下一篇: 宋丹丹模仿张嘉译走路姿势,被网友吐槽很不...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