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斯坦福艺术捐赠人辞世,草间弥生要升艺术气球

时间:2019-10-28 08:11:5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一周艺术人物|斯坦福艺术捐赠人辞世,草间弥生要升艺术气球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捐赠人玛丽·玛格丽特·安德森在旧金山辞世,享年92岁,她与丈夫向斯坦福大学捐赠的20世纪美国艺术品是该校“最具价值的艺术收藏”之一。下个月,艺术家草间弥生将在纽约与气球专家合作,在参加活动的百万观众面前,让艺术的“太阳”升到天空。

此外,近期还有艺术家周春芽、夏振亚、姚逸之的个人展在沪开幕。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旧金山 | 斯坦福大学艺术捐赠人玛丽·玛格丽特·安德森

92岁在湾区逝世,捐赠的艺术品是斯坦福大学最具价值的艺术收藏

玛丽·玛格丽特·安德森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消息,10月22日,该校知名赞助人玛丽·玛格丽特·安德森(Mary Margaret “Moo” Anderson)女士在旧金山湾区家中辞世,享年92岁。

2011年,玛丽·玛格丽特·安德森与丈夫哈里·安德森(Harry “Hunk” Anderson,2018年辞世)、女儿玛丽·帕特丽夏·安德森·彭斯,向斯坦福大学捐赠家族收藏的20世纪美国艺术作品。包括波洛克、德库宁等86位艺术家的121件原作收藏在校内,藏品大楼由著名的恩尼德建筑事务所(Ennead Architects)设计。这栋楼紧邻坎托艺术中心和艺术史系的大楼, 2014年对外开放。

安德森夫妇是知名的收藏家伉俪,收藏的美国战后艺术涵盖最重要的作品。这些礼物“是任何一间大学可以获得的最具价值和重要的艺术品”,斯坦福大学在其官网评价。

另据《ARTnews》报道,这对夫妇还向斯坦福大学捐赠了许多艺术图书、画册等,被收藏在大学的丹宁楼。玛丽认为,“要欣赏艺术,就需要分享”。

1926年,玛丽在波士顿出生,大学毕业后遇见丈夫哈里,婚后一起搬到俄亥俄,1964年又在旧金山湾区开设了自己的食品公司。当他们来到加州后,萌发了收藏艺术品的兴趣,斯坦福大学教授Nathan Oliveira、艺术史学家Albert Elsen以及一批艺术家与夫妇二人携手并进。

2018年,丈夫哈里逝世后,玛丽仍在打理收藏。近年来,她与女儿也收藏新晋艺术家的作品。 (文/畹町)

纽约 | 艺术家草间弥生

与气球专家合作,让“太阳”升到大游行的上空

草间弥生

据artnet报道,11月28日,草间弥生的一件新作即将出现在纽约一年一度的梅西感恩节大游行中。她与气球专家进行合作,后者负责3D模型、气动设计以及气球制造,共同制作了一件名为《爱的升空》(Love Flies Up to the Sky)的作品。“我们很高兴能够以一个游行的规律去再现草间弥生的艺术,她的艺术充满奇思妙想而令人愉悦,能够在天空中看见它会是一件美妙的事。”

《爱的升空》效果图

即使对于家喻户晓的草间弥生,感恩节游行的观看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大约有350万人会在纽约中央公园西区排队游览,还有5000多万人会收看电视转播。而感恩节游行的举行时间也与草间弥生即将于11月9日在切尔西卓纳画廊开幕的个展不谋而合。

人们或许会期待这只气球以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南瓜”造型出现,但它的形象来自于她自2009年以来创作的“我永恒的灵魂”系列绘画。太阳形状的气球上将装点着她标志性的波点和触须图案。

草间弥生的这只气球长30英尺,宽36英尺,高34英尺,将由20位工作人员共同控制。这只气球将成为梅西“蓝天美术馆”系列的第八件作品,这一项目发起于2005年,通过与当代艺术家合作,完成充气作品。其他参与过这一项目的艺术家包括杰夫·昆斯、村上隆以及KAWS。 (文/钱雪儿)

上海|艺术家周春芽

龙美术馆回顾周春芽四十余年艺术之路

周春芽

周春芽,被认为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对于色彩有着最佳把握能力的艺术家之一。在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以油画、素描、雕塑等形式不断寻求变化与突破。

1955年生于重庆的周春芽,现于上海、成都生活工作。他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88 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1990年代初,周春芽的作品“石头系列”,将中国传统文人山石元素赋予新表现主义色彩,形成个人艺术风格。2005年前后开始的“桃花系列”则是艺术家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抒发艺术家崭新的心境和对生活与艺术的憧憬。

10月26日,周春芽大型个展“东南形胜”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周春芽近期新作、手稿、记录影像,以及由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的艺术家1978年至2013年间创作的多个系列代表作,包括重庆系列(《重庆》、《码头》)、藏族题材系列(《剪羊毛》、《十二月》、《若尔盖草原》)、山石系列(《红石》、《山石图-红石》、《石头与杂草》、《石头系列》)、太湖石系列(《太湖石》)、桃花系列(《桃花》、《大乔小乔》、《春桃》)等,以此呈现其四十余年的艺术探索之路。

周春芽,《太白山图》,“周春芽:东南形胜”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摄影:洪晓乐

多年来,周春芽一直致力于传统绘画的研究和转化,而近年对“元四家”之一王蒙的作品尤其充满热情。此次在龙美术馆展出的三组新作,《太白山图》(四联画)、《具区林屋图》(组画)、《丹山瀛海图》(组画),便是留意于王蒙的语言研究,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的作品。这三组作品皆以王蒙原作的衍生地点的实景为造境蓝本,在语言上与王蒙形成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具区林屋图》(组画)中,周春芽借用了王蒙《具区林屋图》拍塞满密的经典范式,强化了形感和结构秩序。他颠覆了文人内向、矜持的语感,笔触显得率真、任性甚至顽皮。而《太白山图》则是艺术家关于自我身世的自传性质的作品,更是他关于自身文脉和艺术旨趣的巧妙托喻。此外,围绕《太白山图》的还有周春芽的创作手稿、记录影像等。

不同阶段的创作反映着周春芽四十余年来的探索,画面充满能量与视觉张力。 (文/陆林汉)

上海|导演夏振亚

导演夏振亚跨界书画与雕塑

夏振亚

上世纪八十年代,导演夏振亚用电影语言,对海派大师们的绘画艺术作了抢救性的记录,拍成一部大型历史文献影片《画苑掇英》。影片中、刘海粟、谢稚柳、唐云、刘旦宅等数十位名家泼墨挥毫,为观众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正是在拍摄《画苑掇英》期间,让从小喜欢书画的夏振亚,误打误撞进入了书画圈。在和绘画大家的交往中,夏振亚得到了熏陶、指点,为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打下了基础。

在刚刚开幕的2019“一带一路”艺术上海国际博览会上,曾编导科教片和纪录片的夏振亚,携手“唯初雕塑”艺术团队,展示他的新作——“雕塑书法”系列作品,把自己的书法化作雕塑。

夏振亚表示,“自己是个不安分的人,始终在寻求艺术上的创新,思考着如何在自己的书法上再做这些变化。”书法的载体是纸、笔、墨,挥洒于平面,而雕塑是立体的,承载它的是陶土、青铜、钢等。对于雕塑,观者的感受全然不同于一件书法作品,每转换一个角度,每一个侧面,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每一个“字”,从字面上看各有其意,既可以拆解开来重新组合,也可以将它们放置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雕塑作品。

夏振亚雕塑作品

而在夏振亚的绘画作品中,则多为以笔墨展现水乡,特别是家乡的芦苇荡。“书写家乡的景象,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文/陆林汉)

上海 | 旅欧上海画家姚逸之

回乡呈现水墨探索,与程十发有过几十年师徒之情

姚逸之年轻时的肖像,陈丹青绘

姚逸之是旅居比利时近30年的上海艺术家,也是海派绘画大家程十发的弟子,11月2日起,姚逸之将回到上海,在原曲画廊展示他近几年创作的水墨作品,有写实作品,也有印象派、抽象风格,作品融汇中西绘画理念。

姚逸之作品

姚逸之1952年生于上海,从小喜爱绘画,“文革”中得到连环画家范生福的启蒙。后来他去江西插队落户。“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取了上海师大艺术系。此次上海画展上,还将展出当年的“插队弟兄”陈丹青为姚逸之画的一幅肖像。插队时,姚逸之和陈丹青曾经一起画过连环画,陈丹青也为不少“插兄”、“插妹”画过写生。这幅肖像,便记录了姚逸之这一代人的青葱岁月。

展品中,有一幅程十发与姚逸之合作的作品,叙述了他们几十年的师徒情谊。1970年,18岁的姚逸之成为程门弟子。在技法上,姚逸之学习到恩师注重线条与笔意的思想,在程十发指引下,姚逸之打下了厚实的传统绘画根基。

1991年起,姚逸之远赴比利时,在比利时国家高级美术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曾获该院颁发的艺术大奖。姚逸之致力于将中国的艺术精神向西方传播,多次在欧洲办展,参加艺术博览会并获得奖项。2000年,“程十发、姚逸之师生联展”在比利时成功举办,姚逸之还创办了欧洲“程十发艺术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文/宗禾)

上一篇: 边科考边授课第36次南极考察“南极大学雪...

下一篇: 原创小故事,心情不好时你就看看,包你开心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