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李自成后又降清,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你知道吴三桂经历了什么?

时间:2019-11-12 21:17: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投降李自成后又降清,都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你知道吴三桂经历了什么?

投降大顺

自从大明王朝灭亡后,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就剩下四条路了。第一,自立为王;第二,投降南明;第三,投降大顺;第四,投降大清。

那么,吴三桂将如何选择呢?第一条不能选择的,就是自立为王。诚然,吴三桂很有实力,他手下有数万弟兄,还有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但吴三桂清楚地知道,就这几个人、几条枪,还想在乱世中自立为王,这不是扯吗?清醒一下,别痴人说梦了。

自立为王,不能选;投奔南明,更不可取。

虽然在吴三桂眼中,若像其他明朝将领一样,国家灭亡后,投奔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权,也不失为一条良策,但这里的问题是,吴三桂就是想去,他也去不了呀。

毕竟,李自成已经占领了黄河地区,吴三桂若想去南方,他将如何突破这片敌占区呢?何况,自己的部下都是辽东人,他们肯背井离乡、抛却故土跟随吴三桂去南方吗?恐怕,若吴三桂真打算南下,他都走不出辽东,部队就得哗变,自己就成一个光杆司令了。

自立为王不能选,投奔南明不可取,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了。是投降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呢,还是投降多尔衮摄政的大清王朝呢?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好好地思考一番。最终,在思考了数天后,吴三桂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投降大顺政权。之所以这样决定,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血缘。

吴三桂之所以选择大顺政权,是因为跟多数人一样,他不愿意投奔一个蛮夷政权。毕竟,李自成建立的,好歹是汉人的王朝,投奔了女真,就成为蛮夷的子民了。

第二个原因,现实。

吴三桂清楚地知道,他一直与大清王朝交战,他所有的功绩都是用大清王朝将士的血积累的。按照他父亲所说“吾与北兵结仇深,势难归北”,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与大清将士一起把酒言欢。毕竟,他们之前的仇恨太深了,绝不能够轻易化解。

综上所述,吴三桂选择了弃清亲顺,他准备归顺李自成。何况,在他的眼中,李自成对自己还不错呢。自己什么功劳都没有,李自成就对自己加官晋爵(尔来不失封侯之位),还送给自己四万银两。这么好的主子,哪里去找?

吴三桂终于下定决心,他给父亲回信,决定投降大顺政权。“知已归降,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劝,方是丈夫”“国破君亡,儿自当以死报,今吾父谆谆告诫以孝子督责,儿又不得不面遵严命”......就这样,在这番假模假样的说辞下,吴三桂给自己投降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他“托于父命”,就此投降了大顺政权。郭沫若先生说吴三桂是一个“标准的机会主义者”,真可谓看透了这个人。当然,吴三桂虽然同意了归顺,但他还是有很多顾忌的。毕竟,他不知道自己的三军将士是什么意思呀!万一这些将士还忠于明朝,岂不是弄巧成拙?于是,吴三桂布了一个局,打算试探一下部下的思想。

《流寇志》记载,为了试探部下,吴三桂下令开会,他对部下们大喊道:“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籍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

听完吴三桂的话后,诸将皆沉默不语。吴三桂大声询问了三次,诸将也无人作声,不知该如何回答。

见部将无人表态,吴三桂叹了一口气,大声喊道:“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今闯王使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

一听这话,众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大帅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跟李自成为敌呢,还是欢迎他的使者呢?

就这样,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众人只能齐声回答了那句基本上没有责任的话——“今日死生,惟将军命!”

是呀,我们的生死,就全听您这个顶头上司的了。毕竟,在大家眼中,拿不定主意,就去找领导。虽然领导也未必英明神武,但他却能背了这口黑锅。

就这样,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吴三桂下令接受李自成的犒赏,正式投降大顺王朝。他把山海关的守备工作交给了大顺使者唐通,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恸哭六军俱缟素

投降了大顺政权后,吴三桂率领部队开赴京城,准备谒见李自成,去跪拜这位新君。行军途中,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吴三桂还到处张贴告示,告诉沿途的百姓——“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等。

就这样,兴高采烈的吴三桂一路奔北京而来。然而,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抵达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站时,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改变了他的想法,最终让他背顺归清。

根据《庭闻录》《小腆纪年附考》等史料记载,吴三桂在西沙河驿站休息时,遇到了从北京逃离出来的亲信。这些亲信告诉了他三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第一,李自成发动了一场比饷运动。如今,吴家在京城的家被李自成抄了,吴襄也被李自成抓了。

第二,吴襄被抓后,在狱中天天被拷打,即使交了五千两银子赎罪,也无济于事。如今,老爷子快被打死了。

第三,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掳走了,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了。

这里解释一下,掳走陈圆圆的人,到底是李自成,还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由于史料矛盾,很难定论。有些史料说“三桂侦知,陈沅为刘宗敏所得”;也有史料说“李自成抄吴襄家,得陈沅,悦之,欲立为妃”。

当然,不管是谁掳走了陈圆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些人彻底惹怒了吴三桂,迫使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听完亲信汇报的三件事情,特别是第三件事情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他对天大吼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说完,吴三桂下令全军停止前进,掉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他彻底与大顺王朝决裂了。

其实,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是后人杜撰的结果,根本不是当时的历史事实。

熟读史书的人知道,记录吴三桂那些糗事的书,比如《庭闻录》《小腆纪年附考》等书,都出自清朝中期或晚期。当时,吴三桂已经三次背叛君主,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人了。因此,为了丑化吴三桂,这些书加入了很多不符合历史的情节,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只爱美女、不爱江山的小人。

翻看更早的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清朝康熙十年(1670年)出版了一本书,叫作《明季北略》。此书问世时,吴三桂尚未谋反,因此,这本书记录的内容,很可能才是真正的历史。

自成入京,刘宗敏系吴襄,索沅,不得,拷掠酷甚。三桂闻之,益募兵七千。三月二十七日,将自成守边兵二万尽行砍杀,止余三十二人,贼将负重伤逃归,三桂遂居山海关。

——《明季北略》

这段文字明确告诉了我们,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刘宗敏虽然垂涎陈圆圆的美色,但他没有得逞。那么,既然刘宗敏没有得逞,陈圆圆也没有失节,何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呢?因此,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吴三桂得知父亲被抓,还被“拷掠酷甚”后,这才愤怒地造反,与大顺王朝彻底决裂。

其实,当李自成、刘宗敏等人骚扰陈圆圆那一刻起,吴三桂就必须造反了。即使留下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他也必须要干了。因为,我从来不认为,吴三桂“为了女人而造反”的事情,是一件需要被千夫指、万夫骂的事情。若我们是吴三桂,在那样的处境,也一定会造反无疑。

看看吴三桂当时的处境吧,家被抄了,父亲被抓了,自己的女人被抢走了。大丈夫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这已经是最大的耻辱了。难道说,还要让吴三桂对抄了自己家的人俯首称臣、对抢了自己女人的人心悦诚服,把抄家、抢老婆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才是正常的吗?

大顺政权抄了吴三桂的家、抢了吴三桂的女人,就等于是在逼迫吴三桂造反了。这种情况下,假设吴三桂不造反,才是一件稀奇古怪的事情。

当然,即使吴三桂不造反,在李自成那个比饷运动下,其他人也会去造大顺政权的反。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大顺政权自作自受的结果。

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大顺政权的原因有很多,也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政权严重地侵害了吴三桂这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不得不反。

伴随着吴三桂的造反,历史随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冲冠一怒为红颜

得知父亲被抓、还被严刑拷打后,吴三桂清楚地知道了,李自成建立的这个政权,根本无法保护他的财产,若继续前进,去北京,无疑是自投罗网、束手就擒。

到了那个时候,就只能跟父亲一个遭遇了。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盛怒的吴三桂下令,全军掉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他要与这个大顺王朝彻底决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四日,吴三桂不请自来,突然率领大军猛攻山海关。山海关的守军唐通根本没有料到吴三桂会叛变,会从背后给他一刀,只能仓促应战。

一番厮杀后,唐通大败而逃,仅率八骑逃回北京城,其麾下数千人马全军覆没。

重新夺回了山海关,吴三桂立刻干了下列事情,准备一不做、二不休,与大顺王朝彻底决裂。

第一件事情,蛊惑军心,让大家跟自己一同造反。

吴三桂深知,自己已经投降了大顺政权,如今再反叛,必须给大家一个说法。若什么说法都没有,军心必将动摇,届时就不好收拾了。

为了让大家跟自己一起造反,吴三桂又开了一个会。在这个会议中,他撕心裂肺地告诉大家,崇祯皇帝是多么多么好,李自成是多么多么坏。如今,自己一时冲动,竟然投奔了这个乱臣贼子,真是愧对先帝,已经无颜活在世间了。

《国榷·卷一百一》记载,吴三桂说到最伤心时,他大喊道:“我不忠不孝,尚何颜面立于天地间!”随后,他拔出腰中宝刀,就要自刎。

看见将军要自杀,大家都吓得不轻。诸将第一时间冲了上去,他们全力阻止吴三桂自杀,并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将军何至此?吾辈当死战!”

很好,要的就是你们这种态度。要不然的话,这个戏就没法继续演了。

其实,吴三桂不用演这场戏,诸将也会跟他一起造反。毕竟,他们的利益跟吴家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吴家倒下了,这些人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会自动上吴三桂的战车,跟他一起死战到底。

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后,吴三桂下令把李自成的使者押上来,他要对他们严惩不贷,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李自成派来的这两个使者,一个叫李甲,官巡抚;一个叫陈乙,官兵备道。他们传递了李自成的圣旨后,就一直待在吴营,尚未离开。由于吴三桂封锁了消息,这二人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降而复叛了。

《平吴录》记载,这俩人来到后,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见这对憨儿后,吴三桂指着自己全副武装的士兵,饶有兴致地问道:“我兵何如?”

这二人回答道:“真天兵也。”

吴三桂继续调侃道:“可杀李贼否?”一听这话,这二人完全吓傻了,他们这才知道吴三桂已经造反了。看见这二人完全傻掉了,吴三桂下令道:“立斩李甲,割下首级祭旗。割掉陈乙的耳朵,放他回京,让他给李贼传话:‘令李贼送头来!’”诸将依令而行,就把这二人押走了。周围的军士看见吴三桂的这种行为后,都被他的勇气和魄力征服了,大家一致赞叹:“吾帅忠孝人也!”吴三桂忠孝吗?你们认为这样,就这样吧......至此,完全忽悠了士兵,让他们跟自己造反后,吴三桂下一件事情,就是给父亲写一封信,正式跟父亲决裂。第二件事情,书写绝父信。

《明季北略》记载,在这封书信中,吴三桂痛骂父亲“素负忠义”,在国家危难之际,应该“奋椎一击,誓不俱生;刎颈阙下,以殉国难”,这才是一个忠臣所为。届时,儿子就可以“素绱号恸,仗甲复仇”。即使不幸“以死继之”,也能得到一个“忠孝媲美”的千古美名。然而,如今父亲选择了“隐忍偷生,甘心非义”,活得还不如一个“巾帼女子”,就不要怪儿子不客气了。

儿子怎么不客气呢?

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吴三桂的这封绝父信,写得堪称大义灭亲,让读者激动不已。然而,若吴三桂在投降大顺前写这封信,还能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正人君子。如今,他已经跟父亲同流合污了,皆不如“巾帼女子”,还痛骂父亲什么呢?真是五十步笑百步,天下乌鸦一般黑。

此外,在这封书信中,也能看出吴三桂的险恶用心。吴三桂只字不提自己投降反贼的事情,他只是痛骂父亲叛国投敌,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父亲身上,让他背了这口黑锅。其心灵之丑陋、做法之卑劣,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一些史学家说,吴三桂写这封书信有变相保护自己父亲的意思。他是在学习当年的刘邦,他期待李自成学习那西楚霸王,放了他一家老小。

对于这个结论,我不敢认同。

毕竟,李自成不是那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领袖。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与项羽看齐。

同时,在痛骂父亲时,吴三桂也含沙射影地痛骂李自成等人,这就等于激怒了他们,让他们痛下杀手去杀害父亲了(事实证明,李自成就是这样做的),这根本就不是在保护父亲,而是把父亲往火坑里推。

吴三桂与父亲决裂后,等于是与大顺王朝彻底决裂了。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可以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跟李自成正式宣战。

他的这个思想,就是发布讨伐檄文。第三件事情,发布讨伐檄文。斩杀了李自成的使者、与父诀别后,为了彻底堵住自己的后路,让士兵们跟自己一起造反,吴三桂发布了讨伐檄文,阐述了自己“匡扶明室、讨伐逆贼”的思想,与大顺王朝正式宣战。

钦差镇守辽东等处地方总兵官平西伯吴示:为复大仇,歼大寇,以奠神京,以安黎庶事。切痛先皇被弑,亘古奇殃;剧寇披昌,往代未有,凡属臣僚士庶,能不碎首殒心!

今义兵不日来京,尔绅衿百姓,须各穿缟素,协力会剿,所过地方,俱接应粮草,务期罄捣巢穴,纤介无遗。庶使克复神京,奠安宗社,乾坤再整,日月重光。特示。

——《明季北略·卷二十》

吴三桂的这篇檄文,写得悲壮慷慨、气冲霄汉。这种“试看今日之域中,还是朱家之正统”的思想,更是震撼明朝遗老遗少的心灵,让他们激动不已。很难想象,这种檄文竟然是出自一个“反贼”之手。

吴三桂的这篇讨伐檄文一经问世,立刻收到了奇效,史称“城内士民酌酒相贺”。

明朝的遗老遗少们全部行动了起来,他们挥毫泼墨,“近京一路尽传”,把这篇讨伐檄文传到了各个城市,并贴在了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对明朝的“忠心”,对其歌功颂德,称赞不断。

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号称聚集了“精兵百万”,他们要“缟素复仇”,准备与吴三桂联手,一起“勤王救国,拥立太子登基,恢复旧都”。

在这种全民沸腾的背景下,李自成统治的京城,自然也无法幸免。《甲申核真略》等史料记载,吴三桂的榜文张贴到了京城后,京城一时人皆秘制素帧,人人都向往明朝王者回归。

对于这种情况,尽失民心的大顺政权毫无办法,除了下令关闭城门、捉拿贴榜文的人外,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通过上面三件事情,吴三桂彻底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兵去讨伐逆贼李自成、重新建立大明王朝了。

然而,光有理是行不通的,要想“说服”对方,还得比谁的拳头硬。

在这个方面,吴三桂就毫无办法了。毕竟,吴三桂手下兵少将寡,根本无法对抗大顺王朝。按照李自成的话说,自己拥有精锐之师三十万,吴三桂仅仅三千人,百人打一人,焉能战败?

对于这个“拳头”问题,吴三桂感到了空前绝望。他毫无办法,只能召集众将开会,商讨对策。

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敌众我寡,一旦开战,就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因此,现在唯一的可行之计,就是向死敌清朝借兵,让他们帮助自己。

对于这个建议,吴三桂虽然不情愿,但也只能同意。于是,他派遣使者来到盛京,递交了那封著名的投降信。

这封书信的全文,如下: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王之威望,素所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是以未敢通名,人臣之谊,谅王亦知之。

今我国以宁远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也。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城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款,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诚赤眉、绿林、黄巢、禄山之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可立而待也。我国积德累仁,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晋文公、汉光武之中兴者,容或有之;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国与北朝通好二百余年,今无故而遭国难,北朝应恻然念之,而乱臣贼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夫锄暴剪恶,大顺也;拯顺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但未悉北朝之礼,不敢轻渎圣聪,乞王转奏。

——《清世祖实录·卷四》

如今,很多书籍都记载,吴三桂送给多尔衮的这封信,就是自己的投降信。然而,若细细看这封信件,就会发现,这并非一份投降信,只是一封求救信、借兵信。写这封信时,吴三桂也没有打算投降清朝。

下面四点,足以证明。第一,写信的名义。吴三桂在这封信中,处处以“亡国孤臣”自居。他恳请清朝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让明朝中兴。吴三桂这么说,就是表明他这个孤臣无意降清,也不可能会降清。

第二,双方的称谓。

在这封信中,吴三桂称清朝为“北朝”,以“我朝”“中国”对应。这就表明吴三桂坚定不移的观点,明朝虽然亡国了,吴三桂也是明朝的人,仍隶属明朝,与清朝无关,他也不可能跳槽成为清朝的人。

第三,清军的进军路线。

需要清朝的兵马,却又怕他们问鼎天下,所以吴三桂给清军规定了进军路线。吴三桂希望清军两路进军,一路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入关;一路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关。吴三桂清楚地知道,清军多次沿这两条道路入关,可谓轻车熟路。然而,这两条道路补给困难,清军就是再能折腾,也只能撤回东北。所以,他建议清军从这两条路线进军,去从侧翼攻打李自成,而自己绝对不会打开“东协”,即清军正面的山海关。他唯恐引狼入室,后患无穷。

吴三桂此举已经证明,他一直在防范着清军,因此何来投降之说。如果他真的投降清军,直接打开“东协”就好了,何必舍近求远,让清军绕道呢?

第四,酬劳问题。

在这封信中,吴三桂郑重承诺,若帮助自己中兴明朝,“我朝”将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届时,不光给金银财宝,还将“裂地以酬”。

可见,吴三桂如果投降的话,他就是清朝的下属了。一个下属,还敢以明朝孤臣自居,跟清朝谈生意吗?

通览全信,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此时此刻,吴三桂根本没有投降清朝,也没有任何要投降清朝的蛛丝马迹。

那么,收到吴三桂这封借兵信后,多尔衮将做何选择呢?他又是如何一局定乾坤,率领大清铁骑入关的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东满100减50,当当5折包邮~

上一篇: 原创公务员、教师、医生这3种职业,谁待遇...

下一篇: 【视频】苏州硬核老司机!90高龄无证驾车...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