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官员到外地上任,如何防止被人冒充?

时间:2019-11-17 00:18: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官员到外地上任,如何防止被人冒充?

古代当官儿有风险啊,看看我葛大爷就知道了:

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结果好不容易买了个官儿,摇身一变成了师爷,最后还被炸成了两截!

民国年间尚且如此,那么在信息条件更不发达古代,那肯定更容易遭到冒充。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职,所谓走马上任就是这个意思,并且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人事档案。

而能证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传递信息基本靠马,来回走一次快则一个月,慢则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这东西验证起来极为不易。

那么新上任的官员具体是如何防伪的呢?

首先一个方法是“凭证法”。

而古代官员到地方任职也就两样东西,委任状和身份证明,这合起来叫“官凭”。这个方法类似于今天的“档案”,不过它对于身体特征的记载则更加详细。该凭证上会详细的记载上任官员的年龄、身高、面貌特征等,还会特别注明上任的具体时间以及目的地,以方便相关人员准确及时的向中央取证。

这样的任命文书起初是不太严格的,毕竟冒充官员的案件还不够常见,但是后来对这方面就要求严格了,整张文书上会加盖各部门的官方大印,上面的官员信息也更加完备。

有的时期甚至还记载了官员的家族历史,想直接拿着凭证进行造假就变得非常困难了。不过这种方法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在刚刚开始流行凭证上任之时,凭证还能有一定的作用。

等到了后期以后,凭证基本跟废纸差不了多少。因为凭证信息记载的再详细,也不可能让宫廷画师为官员描像。只要大至了解其基本的内容格式,都可以对其进行伪造,也就是刻个章的事儿。而且如果某些官员的上任凭证被他人抢夺或者偷盗,那么连伪造都省了。

崇祯年间,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在带着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贼打劫,官员和他的家人都被杀。而离奇的是,这批山贼的首领竟然想当官了,然后他就用官员的官凭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样的上任了。

所以这种方法还是有缺陷的。

再者是鱼符证身

由于古代信息传递比较困难,想传达信息必须借助一些媒介。古代的君主基本都握有虎符,这种符节可以代为转达君主的命令,所以在当初制作的过程中,分为两半的符节就会加入众多的“防伪”标志,不是同时制造出来的符节,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契合。

而后期的官员也有很大一部分利用了“符节防伪”,他们佩戴的符节叫做鱼符,由各位官员手持一半,中央保留另外一半,等到进行官员身份核验的时候,两块符节对合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同”字。

这种方式相对“高端”一些,普通的民众根本不知道有该物品的存在,所以一般人的偷盗和抢劫也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如果单单拿着凭证而没有鱼符,在检查的时候就要“东窗事发”了。所以鱼符更像是凭证法的衍生手段。

由于信息手段不够发达,历史上也确实出现了多起假冒官员上任的案件,不过这些造假之人造成的危害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害人基本都是普通的民众。

利用造假当官的人一定不可能是好官,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这种“官员”身上也不会具有文化分子特有的气质,有见识的人很快就会看出破绽。不过普通的老百姓在他们“演技”之下只能认栽了。

不过这种欺骗不会长久,因为地方官儿是需要按时回京述职的,一般是三年期限。如果没按时回京的话,上面就该派人来查了!而且既然冒充了官员,那么再怎么不像也要装。古代官员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团体。偶尔吟诗作赋、品茶论道什么的都是信手拈来。但一般的山贼哪里懂的这个,一旦有人请你参加饭局立马就露馅。

还有就是当官儿的会有亲友探访,这时候就容易穿帮了。前面提到的崇祯年间那伙盗贼,一直当了两年的知府,没想到百姓对其评价还不错。直到有天,被杀的官员的儿子来找父亲,发现了这伙山贼的身份,然后就事情败露了。

官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利益群体,所以你就变再怎么冒充也无法完全掌握被杀官员的全部信息,时间一长,绝对穿帮。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官员的上任没有特别完备的手段,但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再好的“演员”都不能发展太久。最好的办法就是,捞一票就走!

上一篇: 上映9天票房破1.75亿,柳岩终于正名了...

下一篇: 原创虎父无犬子!杜锋9岁儿子接班父亲获得...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