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很遗憾,我们正在和“伟大的电影”渐行渐远

时间:2019-11-17 12:27: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很遗憾,我们正在和“伟大的电影”渐行渐远

“一些影迷把内地上映的《海上钢琴师》看作一部伟大的电影还算说得过去,但真要将《小丑》也划入到伟大电影,这多少就有点开玩笑了。”

很多资深的影评人这几天都在慨叹。

仔细一想,似乎最近二十年,无论是中国、北美、欧洲,日本,甚至包括被很多人吹爆的印度和韩国,能够配得上伟大电影的少之又少,电影似乎已经开始真正意义上进入纯粹追求市场效益的阶段。

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曾经略显严厉的说过,“中国在1976年之后,就不存在好看电影了。”不谋而同的是,一位美国影评人也曾经说过,“在2000年后的好莱坞便很少有佳片出现。”

是的,真的很遗憾,我们正在和“伟大的电影”渐行渐远。

没有战争、民运、改革和大师,文学下行,电影艺术性衰败

好的文艺作品都是产生于战争和政治运动之后!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交替的年代,除了是电影诞生的时期,也恰好是世界范围内民运的高峰期,这个阶段世界思潮涌动,世界各国的改革不断,同时也是大师辈出的时期,文学和艺术大师,不是在参与战争,就是在用笔来参与民运。

▲《他们已经不再变老》修复对比剧照

日前在内地艺联院线上映了一部关于一战纪录片,他便是由著名导演彼特杰克逊指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不过从传统的教育来看,一战注定是完全错误,他也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阴谋。

但值得让大家玩味的,从一战战壕中走出的托尔金,日后写成了伟大的作品《指环王》,和托尔金一样,参与过一战的伟大作家有我们更为熟悉的海明威,在十九世纪末出生很多欧美(当然包括中国)作家,几乎都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在他们的心理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同时战争势必会带来新的秩序,也会带来全新的格局,他对于参与者、经历者都有常人无法想象的改变。

▲《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

这些因素也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世界电影优秀素材的来源,电影历史上也不乏关于战争题材伟大影片,这其中自然以《战舰波将金号》最为著名。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虽然摩擦不断、纷争不断,但大的冲突和战争已经消失,我们当然是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但又不得不承认,缺少了战争的刺激,文艺创作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低谷。

从2000年后的奥斯卡来看,仅有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拆弹部队》成为了最佳影片,他也恰好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阿凡达》,票房成绩更成功的《美国狙击手》距离成为伟大的电影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聚焦》获得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

好在于在2015年出品的《聚焦》成为了近些年以来难得的一部佳片,能够反映如此尖锐的社会话题,在目前的北美电影其实已经非常罕见。

供需双方的艺术追求降低,快销品属性增加,伟大电影不被尊重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供给。

这其实是商品社会的属性,不得不承认,目前大部分的电影,他们最初的目的已经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直白冲着经济利益而去。

▲罗杰·埃伯特(1942年6月18日-2013年4月4日)

美国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从1994年开始撰写著名的著作《伟大的电影》,他曾经在2000年时便表示当今的电影已经变得太过商业化,还好他没有看到《复仇者联盟4》票房登上全球冠军的宝座。

在他和他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当他提出要和大家一起观看经典影片《迷魂记》之时,更多的学生则是希望观看《搏击俱乐部》(1999年大卫芬奇导演)。

有趣的情况再一次出现,仅就这两部影片而言,《搏击俱乐部》无论是豆瓣(暨内地影迷)还是在IMDB(暨外国普通观众)上,他们的评价和好感都要大大的强于《迷魂记》,他也的确可以被称为伟大的电影。

罗杰·埃伯特坦言,相比而言他仍然更喜欢《迷魂记》,这是在他同一阶段看两部影片,并在一周内认真看《搏击俱乐部》作出的判断。罗杰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观众已经深陷音响和动作效果包围之中,电影的镜头也变得越来越短,声音越来越震撼,特效已经抢了电影的主体和表演风头。

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漫威和大多数国产电影的作风?

▲《迷魂记》阿尔弗雷德·西区柯克

如果再用今时今日的影片去和《搏击俱乐部》对比,毫无疑问当下几乎所有的影片又无法和他相媲美,虽然《搏击俱乐部》也是一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影片,相比《迷魂记》他又具备了强烈的商业野心,这种对比和今天影片再与他对比是一样的。

现在的观众还会去认认真真看一些经典影片吗?现在的编导演还有耐心去制作一部经典吗?现在的电影公司还真有精力去拍摄一部“可能不赚钱”的片子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谁也不会去承担这个风险,谁也不会把时间和经历耗费在这个上面去,谁也没有太多精力和韧劲去拜读和朝圣一部经典。

有人会否定目前漫威在电影行业的成功和统治力,但我们又必须承认漫威对电影审美的过渡统一(或者说扭曲、荼毒),当观众不再对经典奉若神明,我们又如何去期盼一部部伟大电影的出现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年华纳兄弟出品

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漫威和迪士尼身上明显不允,千禧年后,IP的泛滥使用的确是让电影的国际化和市场变得更好,但这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可能已经变得不被尊重,原著的热销大卖、演员的走红高薪、IP的不断榨取,电影本身的魅力在逐步降低。

中国什么时候,再有“伟大的电影作品”

当然也有人会说:“既然难出现,不妨就搬过来重新上映,毕竟错失大银幕的经典影片实在太多了。”

经典再现看起来似乎是条出路,《海上钢琴师》的内地上映又一次取得成功,经典影片进入或再次回到内地大银幕肯定是好事,但这对于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并不会起到实质的帮助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把经典影片在内地的引进及重映变得更功利和世俗。

伟大的电影如果只能通过“重映”回到银幕,这既尴尬又显得另类,毕竟当下的大部分观众想完全理解多年前电影,那条历史鸿沟是不那么容易逾越的。

回到我们更关心的中国电影上,我们还能再现曾经出现过的曙光亦或辉煌吗?

▲《活着》1994年张艺谋

毕竟我们还是拍出过像《霸王别姬》《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多部可以被定义“伟大”的电影。

其实如果把条件和要求稍微放低一点点,这几年中国内地所拍摄的《我不是药神》《芳华》《老炮儿》,包括还在上映的《少年的你》,都可以视作目前中国无限接近“伟大”的电影。

虽然这些电影会因为一些特殊因素和伟大电影有这样和那样的差距,但可见中国目前仍然具备能力、机会、题材和信心向着伟大的电影在努力。

无法回避和必须要接受的是,无论是现在的好莱坞,还是目前的国内,政治正确和审查制度都会阻碍伟大电影的诞生,别看现在韩国和印度电影在国民劣根性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批判上做得很好、走得很稳,但这些电影从本质,哪一部的目的又会彻底的不包含盈利性质呢?

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和1994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在上映期间都没有盈利,甚至扑街赔钱很厉害,但并没有妨碍这两部影片成为伟大的电影。

电影可能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种遗憾也包含了普通观众对“伟大”的不接受和不认可,这种问题的解决,可能真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多的勇气、足够多的耐心、足够多的精力去投资、拍摄、制作、发行并鉴赏这些影片。

上一篇: 原创宋末与清末,在亡国之际为何百姓的表现...

下一篇: 原创中国最早的女医,国家对她们的称呼很奇...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