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阅读的设计”:让爱书的人触摸到好书

时间:2019-10-29 01:36: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改变阅读的设计”:让爱书的人触摸到好书

@文| 本刊实习记者 石怡欣

9月的751D·PARK艺文空间有点热闹,“中国当代新锐书籍设计师作品展”与“改变阅读的设计”论坛在此举办。出乎策展人覃宝钢的预料,连日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走到一个个展台前驻足、俯身、伸手、翻阅,让翻动纸张的“沙沙”作响与人们的交谈、讨论交相辉映……

“改变阅读的设计”展览现场

简约的木质展台上错落有致地陈列了21组中国年轻一代书籍设计师的代表作品,其中多数曾获“中国最美的书”,以及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德国红点奖、“世界最美的书”、美国ADC金方块奖……这些作品正向世人展示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立场和态度”——“必须专一、有温度、讲细节”,以期“通过文本叙述的丰满带来阅读的动力”。

大桥记忆

提到南京,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横亘长江的那座大桥,它是南京市的地标建筑,亦是江苏的文化符号,更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特殊记忆与情感。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辑、设计师曲闵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大桥记忆》是他今年设计的一本新书。

曲闵民带领其团队与专门研究南京长江大桥的南京大学建筑系一起合力绘制了曾经的多种大桥设计提案;找到了当时的一些工程师,用画工程图美术字的方式重新书写资料。他们还原了当年的史料、记录了建桥时拆迁的情况,使《大桥记忆》与大桥的建设形成呼应。

“改变阅读的设计”展览现场读者

在搜集老一辈留下来的书籍资料后,曲闵民团队采用了不同于以往做大型画册或史料集的方式,将《大桥记忆》做成了小开本,采用了泛黄纸张、笔记本式封皮,呈现出了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特殊质感,希望伴随阅读将读者的记忆拉回修桥的年代。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中国桥梁建设意义非凡,在《大桥记忆》这本书里面,设计师们强调它的史料价值和文本阅读性,使它不仅展现美术或艺术的价值,更兼具社会学和图像学的意义。

一蓑烟雨任平生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古诗词因韵律美、意境美、寓意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书籍设计师白凤设计的《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上线20分钟5000套书即被一抢而空,《东坡乐府·雅集》推出后也成为年度爆款。

在做《东坡乐府·雅集》的过程中,白凤就想通过解读苏轼生平与人生态度,引导读者达到对词的理解。读词如果仅限于词义的解释,而不把整首词放在作者生平所处的环境当中,就无法参透作者的用意。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苏东坡都可以用艺术化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他在沙湖看田的归途中忽然遇到下雨,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而他坦然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观者在“改变阅读的设计”展览现场

苏轼的墓志铭给了白凤为《东坡乐府·雅集》做编年梳理的灵感。书本卷一、卷二有详细可察的年份,为了避免单调性,白凤在对应词的年代加入十幅插画;卷三虽未按编年梳理,但白凤插入了四幅从南宋到清代有关苏词意境的画。

此外,还设计了笔记本和填词本,并为外包装设计了五款刻有不同词句的木盒子,希望读者拿到手中时感受意想不到的惊喜。

因为内容公开,出版门槛低,目前公版书出现了粗制滥造的现象。那么众多的版本到底要给现代人带来什么?覃宝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书籍设计师必须要寻找到不同的切入点,通过对书籍进行再设计和再编辑,呈现出差异化、立体化的视觉效果,由此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古典文学,让古典‘新生’。”

吸引年轻的眼球

好的书籍设计一定是为了读者的需求而生。但是书籍设计师如何才能了解读者到底想要什么?有人说是凭借设计的天赋;有人说是经验的总结……

曲闵民在论坛中说到他本人就很喜欢阅读,只有自己真正在阅读文字,才能把握如何把这些文字传递给读者,所以书籍设计师还是要先做一个读者,才会知道读者想要什么。

作为此番“改变阅读的设计”策展人,以及751设计品商店运营总监,覃宝钢谈道:“设计师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比如很多出版社都做过唐诗类的选题,但是为什么白凤设计的《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就能热卖5000册?因为它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代的传播媒介改变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将书里最优质的内容快速抵达读者而形成一个良性反应。设计师能赋予这本书更多适合现代人阅读,或是读者想要的内容,这才是一个好设计。”

在这次展览中,中国的新锐设计师们刚刚崭露头角,他们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也开始获得一些奖项与认可,比如:平面设计师潘焰荣获得过英国D&AD 石墨铅笔奖、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等;来自南京的85后夫妇曲闵民和博士设计师蒋茜更囊括了德国“世界最美的书”奖铜奖、“中国最美的书”奖 5项、美国 ONE SHOW Design铜铅笔奖 2项……

“改变阅读的设计活动嘉宾(从左至右):吕敬人、白凤鹍、张志奇、曲闵民、吕旻、陈曦成

他们相对年轻、有独立思考,或者是做出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先锋性、探索性。覃宝钢认为可以把这批年轻人归纳为中国新生的设计力量,但这只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范畴,也不是一个界点。

老一辈的书籍设计师更讲究自己的设计功底,在材料运用上特别得体,但是他们往往缺少一点先锋探索性。而这是年轻人最具备的,每个时代都需要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年轻人在这个舞台上去奉献他们的力量,现在的设计师们刚好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

中国年轻的书籍设计师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占据着重要比重。一个设计流派,甚至一个风格的形成,是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中国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如果这些80后、90后的设计师们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整个中国新生代书籍设计的面貌,这样会让更多的人感知到当代中国年轻人是爱做书的,设计上是独树一帜的。

人对书的善意

纵然短视频已经成为碎片化生活潮流中的“王者”,电子阅读越发受到欢迎,但还是有很多人钟爱书本——在书店里翻阅书籍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些来参展的书籍设计师们,他们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编辑、设计一本书。

那么创意能召唤传统阅读的回归吗?这是不是设计能解决的问题?对此,覃宝钢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买书而不看,这不是书籍设计师能解决的,现在大家阅读的时间整体变少了,但是真正爱书的人依旧会坚守自己的阵地。

“改变阅读的设计”展览现场

人们对书是有善意的,这种善意也有了相对应的一群人为他们去反映。

此次的书展跟论坛的火热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映,书展的开展虽然设在工作日,但依旧有很多人来到现场。“他们让我很感动。在碎片时代塞给你碎片资源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对于这种好的精神享受怀有很高的期待。”覃宝钢说。

覃宝钢认为:“顶尖的、最好的设计,它有点倾向于艺术层面的表达。其实书籍也一样,艺术门类都有共通之处。”在年轻的设计师们心中,书籍设计就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阅读,让爱书的人触摸到好书,从而心生欢喜。期待更多人是因为拿到一本书,而喜欢、而热爱。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责编:申西

上一篇: 看展馆逛大集淘好物,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

下一篇: 原创斗鱼腿皇腐团也会娇羞?晒出照片因尺度...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