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1年读100本书的同学,还是没学会读书

时间:2019-10-29 12:26: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那个1年读100本书的同学,还是没学会读书

最近读书陷入了瓶颈,回过头看了好几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

其中,我觉得这本新书《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很值得推荐给大家,它更新了我的读书方法论。

说实在话,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有点怕它是快餐式阅读的鸡汤。

但读后却很惊喜。

作者李源是业内的读书高手,初中就读完了24史,在罗辑思维策划节目时,也是在人文、历史、艺术多个领域做出了爆款。

所以他的优势在于涉猎广泛、知识体系丰富。

他也结合自己这一优势,从选书、读书、知识体系构建三个维度,向我们介绍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多领域知识的关键方法。

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也有这些阅读困惑:

[1] 选书很难,每次都不知道读什么书好。

[2] 读书很慢,读了后面忘了前面。

[3] 读书很杂,不知道如何快速熟悉一个领域的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那推荐你看这本书《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

在分享这本书的阅读方法之前,我再插播一小段。

很多人都会觉得讲很多读书方法、技巧,很功利。

其实不冲突,我认为阅读分为审美性实用性两个方面。

当进行审美性阅读的时候,随心没有问题。

但是当我们想通过阅读来了解某个领域的知识,那掌握一定技巧,让我们花更少的力气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

而这本《给大忙人的阅读课》主要讲的是实用性读书的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介绍一下,我觉得这本书里,值得学习的阅读方法。

01

如何选书?

阅读的第一大难关是读什么书

现在各种书单、排行榜到处都是,但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读什么了。

其实,只要做好两步就好。

第一步,找到你的真实需求。

也就是,你究竟想通过读书解决什么问题?

之前有小伙伴问我,有没有人情世故方面的书推荐。

这是一个很泛的范围,而不算是一个真正的需求。

遇到具体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需求。

其实想要寻找人情世故方面的书单,我们可以把需求再进一步往前推,仔细想想在人情世故上,我们遇到了哪些难题:

比如,是刚进入大学,不知道该如何与异性交往?那我们就可以找一些亲密关系类的书籍,比如《爱的五种语言》《恋爱课》等。

如果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和对方心平气和的沟通,那我们就可以找一些沟通类的书籍,比如《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等。

所以选实用类书籍的第一步,是要想清楚自己想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

当确定好需求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步,寻找该领域里的经典书籍。

以前我选书,都是确定好读书领域后,再去扒豆瓣评分高的。

但是作者李源的选书方法,颠覆了我以前的想法。

他说,在选书的时候,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书上面,而要放在作者上面。

想要快速弄懂某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其实只要看三个人的书就够了,分别是这个领域的“开创者”、“分歧者”和“综合者”。

读“开创者”的书,能让我们系统了解,为什么这个领域要研究这些问题,以及这个领域的思维框架和思考方式。

很多书其实都是在进一步研究、阐述开创者的某一个观点,如果我们不读开创者的书,很有可能会读不懂后者的研究。

读“分歧者”的书,能够让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基础上,获得跨学科的知识。

一个领域的知识点,会不断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当细分已经足够成熟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再继续细分下去了,他们可能就会去跨界研究,给这个领域带来新的思想,成为分歧者。

比如易中天就是历史领域的分歧者,作为美学教授的他,将严谨、规范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让历史有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读“综合者”的书,能够让我们一次性将这个领域的核心观点一网打尽。

所谓的综合者,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大成者,他们的特点是博学,把前辈们的精华观点都集中到一起,这些作者的书,综合性会很强,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比如我们想要了解社会学,一开始就去读韦伯、涂尔干这些大神的书,我们很有可能会读不懂。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先去读一读“综合者”郑也夫教授的书,快速进入这个领域。

02

如何高效阅读?

选好书后,我们就进入阅读的环节。

在读书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读书需要一字不漏地从头读到尾。

其实不需要。

实用性读书的关键,在于高效地从书中获得我们需要的知识。很多时候,书里的核心观点就那么几个,大篇幅都是在论证这些观点了。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定位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在《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一书中,作者李源提到了这几种方法,我觉得很有用:

第一,运用“五位一体法”,快速了解书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核心知识点。

所谓“五位一体”就是在阅读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信息,包括这五个维度:

作者的师承关系和他的个人背景

  • 作者的队友和弟子
  • 作者的对手
  • 作者的核心论点
  • 作者的代表作

了解作者的人际关系,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他在整个知识树的什么位置,掌握作者的核心观点和代表作,我们就能猜测到这本书会说一些什么样的观点。

这样我们就能以点带面地读完作者的一系列书,不需要每本书都仔细读了。

比如李源在阅读《乔布斯传》的时候,通过五位一体法,发现作者以往写的书的共同点都是在宣扬美国精神。

带着这个背景去阅读《乔布斯传》,会发现比只读乔布斯的故事,要高效很多。

《乔布斯传》五位一体图

来源:《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

第二,运用核潜艇法精读一本书。

以前我的阅读习惯是精读序言和前几章,因为序言通常是这本书的精华,作者会论述清楚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等等。

前几章,通常都会讲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弄懂是什么后,我再提出一些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后面的书籍里找答案,这样后半部分的阅读效率就会高很多。

而作者李源提出的“核潜艇法”是和这种截然相反的阅读方法。

核潜艇法是不按作者的思路跳着读书,他通常是从书的三分之二开始读,一口气读完书的最后三分之一。

他觉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前半部分会有大量的铺垫,在三分之二的地方,通常矛盾已经达到了高潮,直接从最精彩的部分读起,可以快速勾起兴趣,并且会从细节中,去寻找前三分之二构建的人物、事件关系。

对于非虚构作品来说,前三分之二可能都是在论述是什么、为什么,到后面三分之一的时候,作者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他的结论也呼之欲出。

所以直接从后三分之一处开始读,能够快速了解作者的结论和他的写作风格。读完结论,再来读前半部分的铺陈,我们就能快速读完是什么和为什么了。

03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完书后,就要考虑把这本书归到哪个知识体系了。

在以前,我听到更多的是,从点出发,去系统性地阅读、形成知识体系。

比如在读《亲密关系》的时候,书里提到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本书,我又顺藤摸瓜去阅读这本书,然后这几本书就共同形成了我在亲密关系领域的知识体系。

但李源在书中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管理法——分散式管理法。

也就是找到我们已经读过的书籍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体系。

比如我们如果既读小说又读心理学的书,那这些书可能一直在两个体系之下。小说会归在外国小说、近现代小说,心理学会归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不同的分支下。

但如果用分散式管理法,我们就可以整合两个框架,比如某本小说里主人公的行为,是某个心理现象的表象,我们就可以把这本小说归到那个心理学框架之下。

这样我们就冲破了原有的体系,形成了我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但我觉得,这种分散式管理法,是建立在已经读了大量书籍的基础上。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从点出发阅读,形成对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后,再进行分散式管理,建立跨学科的思维和体系。

上一篇: 中公教育前三季度营收61.59亿元,净利...

下一篇: 稚手绘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