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时间:2023-02-22 21:26: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郎格罕细 胞组织细胞增生 症(L 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曾称为 组织细胞增生症 X(Histiocytosis X,HX ),是一组由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 ,LC)为主的组织细胞在单核-巨噬细系统广泛增生浸润为基本病理特征的疾病。本病好发于骨、肺、肝、脾、骨髓、淋巴结和皮肤等部位。 传统上本病分 3 型:勒雪氏病(Letterer-Siw e disease,LS)、韩-雪-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 HSC)、骨嗜酸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
  

  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分化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属介于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增生 和恶性肿瘤性组织细胞增生疾患之间,也有认为是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多数研究表明,LCH 的发生可能与免疫缺陷有关,CD4 减低、CD4/CD8 比值下降,临床分型(分级)>Ⅲ级者,恶性程度较 高,故本病介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近有研究者,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FCM)分析病变 区细胞 DNA 含量,发现有恶性肿瘤标志的非正倍体,且 S 期细胞比例增加,推测是郎格罕细胞的恶 性增殖所致。此外,本病可与恶性淋巴瘤同时存在,故认为部分 LCH 具有恶性性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可能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 ,国内有报告发现LCH 患儿HLA-DR3 和 HLA-B40 的抗原(基因)呈显著增高,提示它们可能为易感基因,与 LCH 的发病有一定关系。病变部位由于浸润的病理组织细胞(郎格罕细胞)过度增殖,并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和前列腺素E2 (PGE2),从而引起脏器和组织的损害。骨病变部位的郎格罕细胞,通过局部分泌产生过量 的 IL-1 和 PGE2,可活化与促进破骨细胞的功能而引起骨质吸收,产生溶骨性损害。
  病理组织学特点: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 LCH 的重要依据,病变部位(皮肤、淋巴结、骨髓等)有组织细胞增多;有条件时应作电镜检查,找到具有 Birbeck 颗粒的郎格罕细胞。或病变细胞的免疫 组化 CD1a 抗原阳性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 神经蛋白(N europrotein)阳性, 结合临床可确诊。
  

  一、临床特点 根据其类型不同,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
  (一)发热:热型不规则,可为持续性高热或间断高热。一般用抗生素无效。
  (二)皮疹:皮肤可因郎格罕细胞浸润出现特异性皮疹,皮疹为多形性,皮疹多在胸背部和头皮、 发际和耳后,起初为针尖到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后类似于湿疹或脂溢性样渗性皮疹,多为出血性,然后结痂、脱屑,残留色素白斑。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或成批出现。
  (三)肝脾、淋巴结肿大:肝脾可中度至重度肿大,脾大较肝大显著。可见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 少数患婴可伴有胸腺肿大。发热、皮疹和肝脾肿大有伴随关系。发热、出疹时,肝脾增大;疹消、热 退,肝脾缩小。
  (四)骨质损害:X 摄片的病变特征是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缺损系由于郎格罕细胞在骨质内增生 浸润所致。骨缺损局部如颅骨的头皮呈包块状突起,可有轻压痛,当病变侵蚀骨外板时,肿块变软而有波动,常可触及颅骨缺损的边缘。
  颅骨缺损:最多见,颅骨呈地图样缺损,最早出现于顶、枕、眼眶、颞骨岩部、下颌骨等 处。
  下颌骨破坏:发生率(7%),颌骨病变可分为牙槽突型和颌骨体形两种,前者首先侵犯 牙槽突,后向根尖下发展,破坏下颌骨体或上颌窦底,重者使牙齿完全失去支持骨呈“漂浮样”改变,后者常开始于下颌骨体中央,渐波及牙槽突、下颌骨下缘或升支后缘。颌骨病变伴随口腔颌面临床改 变有两面种表现:①牙龈或腭部的溃疡性病损,可伴有肿胀和周围粘膜增生。②颌面肿胀或包块,可 伴有牙齿松动或疼痛,重者可造成牙齿脱落。
  颞骨与乳突破坏:中耳道有肉芽肿病变引起颞骨与乳突破坏,常有耳流脓,乳突肿胀或凹 陷。
  眼球突出:由于眼眶骨受损引起,常为一侧,也可双侧突出。
  尿崩症:由于蝶胺破坏与组织细胞浸润累及垂体或下丘脑所致,表现为多饮、多尿。
  其他长骨等破坏:组织细胞浸润累及骨盆、肩胛、脊椎、肱骨、股骨等引起溶骨性破坏,局部 表现肿胀或发生病理性骨折。
  (五)肺部浸润:多见,年龄越小越容易受累,常有咳嗽、气促,重者有发绀。极易发生肺炎或肺泡破裂,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肺泡囊肿或出现气胸、皮下气肿,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六)耳:表现为外耳道溢脓、耳后肿胀和传导性耳聋。
  (七)骨髓:骨髓中可出现郎格罕细胞,侵犯骨髓者常有贫血、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八)中枢神经系统:最常受累的部位是丘脑-垂体后区,常见症状有尿崩症,还可有共济失调、 构音障碍、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等症状。
  二、临床类型
  (一)勒-雪氏病: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婴儿,国内报道最小发病年龄仅 10 天。多数病例病情 发展迅速,组织细胞广泛增生,正常组织受到破坏,全身多器官受累。临床主要表现有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肺部症状和其他器官受累表现,常有贫血、耳流脓等。
  (二)韩-雪-柯病:又称慢性黄色瘤。多见于 3~5 岁的小儿,病程缓慢。颅骨缺损、眼球突出和 尿崩症三大症状对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1/3 以上病例有黄色丘疹样皮疹,多发生于面部、躯干等处。 除外常伴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牙龈、齿槽肿胀、发炎、坏死、萎缩,牙齿松动脱落,耳道 流脓等。
  (三)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为良性型,是本症中预后最好的一型,多见于 47 岁儿童,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骨骼损害,多累及锁骨、肋骨、脊椎、骨盆、四肢长骨。病灶局部界限清楚, 可有疼痛及肿胀,但无红、热,压痛不明显。可形成自发性病理性骨折,亦可穿透皮肤形成瘘管。脊 椎受侵犯,可引起神经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无力、瘫痪等。如侵犯椎管内引起脊髓压迫征 表现为截瘫。一般缺乏全身症状,亦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但有部分病例表现为肺部或其他脏器(如肠、胃、腮腺、胸腺、皮肤)的嗜酸细胞肉芽肿。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无特异性改变,多器官受累者常有中度以上贫血,可有白细胞减下降和血小板减少。
  (二)骨髓象:部分病例有骨髓增生低下,可见组织细胞增多,但罕见嗜血现象。有骨髓受累的 患者常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以及发热、皮疹等表现。
  (三)尿比重测定:如尿比重常在 1.001~1.005,或尿渗透压<200mOsm/L,则提示可能有蝶胺破坏与组织细胞浸润累及垂体或下丘脑所致。
  (四)免疫功能检测:⑴体液免疫:除 IgM 常增高外,大都正常。⑵细胞免疫:CD3 多减低,降低或增高,可有淋巴细胞转化功能降低,T 淋巴细胞组胺 H2 受体缺乏。
  四、影像学检查
  (一)X 线检查:
  .胸部摄片:胸部 X 线见肺部有网点状阴影,或呈毛玻璃状,或在此基础上出现颗粒状阴影, 严重者出现囊状阴影、肺气肿和气胸等。
  .骨骼摄片: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一般应多部位照片,依次为头颅、脊柱、骨盆和四肢。
  (二)CT 或 MRI 扫描:
  双侧颞骨 CT 或 MRI 扫描,以明确蝶骨各部分、蝶鞍骨质与垂体等受损害情况。
  (三)ECT 全身骨骼系统扫描,可检出骨损害的部位与大小。
  五、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郎格罕细胞组织上细胞增生症的主要手段。故应尽可能做活组织检查,皮疹穿剌液印片和皮肤活检最常用,有淋巴结肿大者可做淋巴活检,骨质缺损做肿物刮除时做刮除物检查。
  (一)光镜:病变部位(皮肤、淋巴结、骨髓等)见到特征性的分化较好的郎格罕组织细胞(单 核的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增多可以确诊,郎格罕细胞特征为细胞核为单个或多个,核折叠,有核仁。
  (二)免疫组化:病变细胞的免疫组化 CD1a 单抗染色阳性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S-100 神经蛋白(Neuroprotein )阳性,α-D-甘露糖苷酶阳性,可与花生凝集素结合。
  (三)电镜:有条件时应作电镜检查,病变细胞内找到有 Birbeck 颗粒的郎格罕细胞。
  六、临床分型分级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 Lavin 和 Osband 分型(级)方法:按年龄、器官受累数和有无器官功能损害,用计分法将 LCH 分为 4 型(级),打破原有各综合征的界限,并将疾病分型和预后分级合为 一体使诊断分型更为简化,有助于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尽管 LCH 尚未完全证实属于恶性肿瘤,但经验证明以抗肿瘤化疗药物治疗为主的治疗方法,已使LCH 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变。目前,除化疗外,还对局部病灶作手术刮除或放疗。由于 LCH 侵犯器 官及病情轻重相差较大,治疗应以人而异,分型论治。
  一、化疗:
  化疗的目的是尽可能低剂量细胞毒药物控制疾病,使器官功能损害减少至最低程度, 但化疗的强度要与疾病分级程度一致。对Ⅰ级、Ⅱ级者选用 VP 方案(VCR+P red)化疗 6~8 周,然 后选用 6MP(巯基嘌呤)和 MTX(甲氨蝶呤)或单药交替应用,疗程 1~2 年。对Ⅲ级、Ⅳ级者选用VCP(VP+环磷酰胺)或 VEP(VP+足叶乙甙)方案治疗 8~12 周,病情好转后改用 6MP 和 MTX 与之交替,疗程 2~3 年。
  
二、免疫治疗:
  因本病与 T 细胞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对Ⅲ级、Ⅳ级病变者可于化疗同时应用胸 腺素(Thymosin),每日 4 mg,每日或隔日肌注,连用 1 个月后,病情稳定或好转后,可改为每周 2 ~3 次,连用 6 个月。亦可使用α-干扰素治疗。
 
 三、局部治疗:
 
 适用Ⅰ级、Ⅱ级病变,包括手术刮除病灶和放射治疗。对初治的单一局部骨病变可单用病灶刮除术,对局部病变严重或持重负荷大的骨病变、复发病灶或多部位骨病变伴软组织受累者、肺嗜酸细胞肉芽肿等,可联合化疗。病程在半年内的尿崩症亦可局部放疗,总剂量 600cGy,分次 照射。对不宜作刮除术的骨骼病灶,也可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作局部病灶内注射, 每次 75~150mg。对 LCH 局部皮肤病变,可局部应用皮质激素或氮芥,对全身弥漫性皮肤病变采用化疗也可使皮肤 损害得到控制。
  四、其他治疗
  (一)LCH 伴尿崩症时用 DDAVP(Desmopressin 去氨加压素,Minirin  弥凝),每次 5 ~10μ滴鼻或喷鼻,每日 1~2 次;或口服 Minirin 片 50~100μg,每日 3 次。
  (二)新近报告用环孢霉素 A(Cyclosporine A)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完全恢复和 LCH 的病损的消 退多数是有效的。环孢霉素抑制细胞因子介导(cytokine-mediated )的细胞活化作用,被认为其对LCH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治疗 LCH 有一定疗效,用法与剂量:6~12mg/kg,,分 2~3 次口服,连服用 6~12 个月(或 CSA+VP16、Pred)。
  (三)α-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每日 100~150 万 IU,肌注,连用 10 周,以后每周 3 日, 共用 14 个月,并与强的松并用。
  (四)2-氯脱氧腺苷(2-chlorodeoxyadenosine,2CDA):5~6.5mg/m2.d,连续 3 天为 1 个疗程,每 3~4 周重复 1 个疗程,共 4~6 个疗程。
  (五)喷司他丁(Pentostatin,2-Deoxycofarmycin ):本品是一种腺苷脱氨酶的强抑制剂,有报道用 于治疗难治性多系统性 LCH 。
  (六)LCH  如主要骨损害难愈,可用消炎痛(Indomethacin ),因 LCH 的骨病变部位 PGE2 水平 增高而破坏骨骼,用消炎痛可抑制 PGE2 水平的增高,达到减少骨的破坏。用法:消炎痛 12.5mg/kg.d, 分 2~3 次口服,用 6 周为一疗程,如有效再用 2~6 周,如无效,则停药。副作用:有头痛,消化道出血,偶有血细胞减少。
  (七)Pamidronate(帕米磷酸钠,丙氨膦酸钠)(30mg/支、250mg/片)、Bonefon(eDisodium clodronate,氯曲膦酸钠,骨膦)(400mg/粒)为破骨细胞性骨溶解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抑制骨吸收作用。
  (八)对Ⅳ患儿,有条件者采用异基因骨髓移植。
  (九)对继发侏儒的患儿可试用生长激素。
  (十)加强支持疗法,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上一篇: 普洛提斯综合征

下一篇: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疾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