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经常提到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让顺治痴迷一生?

时间:2019-10-31 16:27: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清宫剧中经常提到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让顺治痴迷一生?

身份之谜

根据官方记载,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通过选秀入宫,得到了顺治帝的宠爱,成了他的第一夫人。

这个记录,没有任何问题。

鄂硕是二品大员,他的女儿有资格入宫当秀女。毕竟,鄂硕一生为大清王朝效力,他随努尔哈赤征战关外,又随大清入关夺取天下。在他戎马生涯十五年内,从关外到关内,从塞北到江南,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他为大清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单凭这些战绩,鄂硕的女儿入宫后,也会得到皇帝的单独召见,得到一个应有的名分。

因此,不管怎么看,董鄂妃的这个简历,都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董鄂妃的这份简历是假的。她根本不是鄂硕的女儿,而是皇帝的弟媳;或者说,她根本不是满人,只是一个妓女罢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开始解答。

先解释“妓女”之说:

如今,拜民国的那些文献所赐,我们了解的这个董鄂妃,是江南一带名妓董小宛。她本来是冒襄的妻子,后来作为战利品献给了顺治,这才成了顺治的董鄂妃。这些文献告诉我们,明末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襄抛弃了陈圆圆后,就迎娶了董小宛,双方举案齐眉,夫妻恩爱无比。

清朝灭了南明后,洪承畴垂涎董小宛的美色,就把她俘虏了,准备让她当自己的妻子。结果,不管洪承畴如何献殷勤,董小宛也不给他一个好脸。对于这个贰臣,董小宛誓死不嫁。

看见这个女人如此不给面子,洪承畴大怒,就想了一个狠招,他把董小宛送给了皇帝。一来,洪承畴进献美女,可以拍一下皇帝马屁。二来,他想借皇帝之手,杀了这个一身骨气、誓死不从的女子。

结果,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誓死不从的女人,竟然服从了皇帝。她彻底爱上了顺治,顺治也彻底爱上了她,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段海誓山盟、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就是胡说八道。

第一,董小宛生于1624 年,顺治生于1638 年,他们之间相差了14 岁。正所谓“当小宛艳帜高张之日,正世祖呱呱坠地之年(孟森《董小宛考》)”,如此悬殊的年龄差距,他们之间要是能够爆发出爱情故事,那才叫见了鬼。

第二,顺治纳董鄂妃为妃,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 年)。那个时候,顺治十八岁,董小宛理论上三十二岁。这种年龄差距,董小宛焉能吸引皇帝的注意?而且,那个时候,董小宛就是想入宫,她也入不了。因为,董小宛死于1651 年,她早就入土五年了,顺治焉能与一个死人结婚?

第三,无数史料都记载了,董小宛死于1651 年。当时,得知董小宛英年早逝后(年仅二十七岁),江南文人们惋惜不已,大家写了很多诗句,来悼念这位秦淮八艳之一。这些诗句,就是董小宛的死亡证明。

其实,董鄂妃是董鄂妃,董小宛是董小宛,不可混为一谈。民国文人之所以把董鄂氏说成是董小宛,不过是给清朝泼脏水罢了。他们故意把顺治的宠妃说成是一个妓女,以恶心清朝。当然,这种恶心清朝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太后下嫁、乾隆出生等,这个董小宛是董鄂妃的故事,不过是其中之一。

解释完了“妓女”说,我们再来解释“弟媳”说。

最早说董鄂妃是顺治弟媳的人,是汤若望。在《汤若望传》中,他记载了这么一段历史: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五十七年产生一子,皇帝要封他为将来的皇太子。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

有人说,这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是那董鄂妃。而那个上吊自杀的男主人公,即那个满洲军人,就是顺治的十一弟——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在当秀女期间,顺治第一任任性妒忌的皇后看见她后,认为她太漂亮了,会勾引皇帝,就把她轰走了。废后为了永绝后患,就忽悠孝庄太后颁布了一道圣旨,让博穆博果尔迎娶了她。

博穆博果尔与董鄂妃结婚后,夫妻举案齐眉,恩爱无比。然而,因为清朝有一个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即每隔一段时间,董鄂妃要按时去后宫侍奉太后。结果,在侍奉太后期间,董鄂妃就和皇帝见面了。

看着这么一个美人后,顺治眼睛都动不了了。于是,顺治颁布了一道圣旨,命弟弟率军打仗去了。弟弟出门后,弟媳独守空房,他就顺理成章地“照顾”弟媳了。

把弟媳接入皇宫后,顺治就跟董鄂妃在一起了。结果,博穆博果尔知道真相后,愤怒的他来到皇宫,跟这个哥哥理论。争吵期间,恼羞成怒的顺治给了博穆博果尔一巴掌,命他滚出皇宫,不许再来。

出宫回家后,博穆博果尔羞愧无比,没过多久,就上吊自杀了。

后来,为了掩盖这段丑闻,清朝只能说博穆博果尔病逝了。

再后来,得知此事后,孝庄太后大吃一惊,遂立刻下令取消了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然为时已晚,木已成舟,孝庄只能让顺治迎娶了董鄂妃,把这个女人纳入了后宫。

以上,就是汤若望记载的“哥哥抢夺弟媳,逼死弟弟”的故事。

因为汤若望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所以他书写的故事,人们认为其可靠性相当高。于是,在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中,这个故事就似乎成为真正的历史,且不容置疑了。

然而,若细细考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未必就是真正的历史。毕竟,这个故事有两个致命的错误,让我们不得不起疑。

第一个错误,汤若望的用词。他用的是“将军”,而不是“王公”。通读《汤若望传》的人都知道,身在朝廷,汤若望清楚地知道满洲军人和满洲王公的区别,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和意义。

因此,若董鄂妃真的是博穆博果尔的福晋,汤若望绝对会用“一位王公贵族之夫人”,而不会用“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史学家们坚信,董鄂妃不是博穆博果尔的夫人,她只是一个“满籍军人之夫人”。当然,这个满籍军人是谁,也无从考证,只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第二个错误,废除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的时间。《世祖章皇帝实录》明确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 年),顺治颁布圣旨——历代以来无命妇更番入侍后妃之例,所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也。今蒙天眷,奄有洪基,内外伦常,首当隆重。朕曾奏请圣母皇太后,将随侍皇后及王贝勒等福晋命妇,酌行停止。

看完这封圣旨,孝庄太后的回复是:“此言甚是,随我命妇,我自裁定。其皇后及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随侍命妇,俱著停止。其随侍王、贝勒、贝子、公等母之命妇,各该王、贝勒列名具奏。候旨入侍。大朝日期,大臣命妇照例上朝。”

孝庄太后批示完后,顺治又看了一遍,同意后,就传给有关部门,“特谕尔部明白传谕施行”。

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废除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不是孝庄太后提出的,而是顺治主动提出来的。且顺治提出来的时间,是顺治十一年(1654 年),此时此刻,董鄂妃还没有入宫呢,这个女人是顺治十三年(1656 年)入的宫。因此,董鄂妃和这个制度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出现那些故事。

鉴于这两点,一些史学家们坚信,汤若望笔下的这一满籍军人,根本不是博穆博果尔。而那个“满籍军人之夫人”,也根本不是董鄂妃。董鄂妃根本不是顺治的弟媳,他们也没有上演过这么一场恩怨大戏。

但有人提出,虽然在当时,朝廷废除了命妇更番入侍后妃制度,但谁敢保证,不是在皇家聚会的过程中,他们认识的呢?顺治就是霸占了弟媳,逼死了弟弟博穆博果尔。

虽然汤若望记载的是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但谁敢保证,这不是汤若望记错了呢!毕竟,他的记录本身就错误重重,漏洞百出。

比如说,《汤若望传》记载,汤若望说董鄂妃是1660 年生子,其实那是董鄂妃病逝的时间。他还记载,说董鄂妃的孩子生下不过数个星期,就去世了。其实呢,这个孩子活了四个月之久。汤若望的这种笔误非常多,他很可能一粗心,就把“王公”写成了“将军”。

但我要说的是,《汤若望传》记载的内容错误重重,这只能证明这本文献的记录内容有误,还需要继续审查。但这并不能表示,他这是笔误。而且,就算汤若望没有笔误,把“军人”写成了“王公”,也并不能保证他说的就是博穆博果尔,也不能保证他记录的内容就是正确的。

毕竟,当一本错漏百出的书摆在你面前时,你很难保证,这本书记录的内容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

要知道,权威的《爱新觉罗宗谱》上,可明确记载了博穆博果尔的婚姻关系:“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和硕达尔汗巴图鲁亲王满朱锡礼之女。无侧福晋。” 博穆博果尔和董鄂妃没有一点关系。

宠冠三宫

如今,由于史料的严重泛滥,我们已经不知道董鄂妃的身份,以及她是怎么跟皇帝见面的了。然而,有一点毋庸置疑,顺治皇帝看见她后,就跟他的父亲皇太极看见宸妃一样,他的眼睛,再也动不了了。

爱情,就是这样的神奇,且不讲道理。

从此以后,顺治玩命地恩宠董鄂妃,恩宠得让其他人瞠目结舌。这些恩宠,主要有三个。

第一, 晋级快,瞬间晋级为“皇后”。

顺治跟董鄂妃结婚后,直接册封她为贤妃,让她起步就是一个妃。要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光绪皇帝最爱的珍妃入宫时,也不过是一个珍嫔,过了好久,才册封为“妃”。

没过多久,顺治皇帝就颁布了一道圣旨,让天下人都震惊不已。原来,顺治皇帝册封董鄂为妃后,仅仅过了一个月,就册封她为皇贵妃,升迁之速,史上罕见。

这里,简单讲一下清朝后宫的制度。清朝规定,后宫的女人一共分八个等级,分别是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其中,皇后一名,为中宫;皇贵妃一名,帮助皇后管理后宫;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固定人数。

如此一来,董鄂妃便成了后宫的“二号首脑”。且咱们都知道,顺治的皇后根本就是名存实亡,因此董鄂就是“皇后”了。这个升级速度,只能用一步登天来形容了,足见顺治对其的宠爱之情。

第二,典礼极隆,特颁大赦恩诏。

董鄂妃册封皇贵妃的典礼非常隆重。知道的人,是皇帝册封了一个“侧福晋”;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册封皇后呢,可见当时典礼之隆重。除了典礼隆重外,顺治竟然还颁布了一道大赦天下的圣旨,让大家都跟着一起高兴。

未来,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九朝,共册封了数十位皇贵妃(加上追封的),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大赦天下的诏书。可见,若不是皇帝极其宠爱董鄂妃,他根本不会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书,让大家一起高兴。

第三,破格定皇嗣,册封董鄂妃的儿子为“皇太子”。

顺治十四年(1657 年)十月初七,入宫一年后,董鄂妃不负众望,顺利产下一个皇子。顺治皇帝欣喜若狂,他公开宣称“这是朕的第一子”。跟皇太极一样,顺治暗示天下,说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要知道,这个孩子根本不是顺治第一子。当时,顺治已经有了三个皇子了。然而,顺治不管这些,他就让这个孩子成为“第一子”,并让其当自己的皇位接班人。

同时,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顺治产生了废后的念头。他打算废除第二任皇后,让董鄂妃取而代之。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成为嫡子了,继承人地位就再也不能动摇了。然而,在群臣的强烈反对下,顺治没有废后,这让他颇为遗憾。

通过上面三件事情,我们就能看出顺治是多么宠爱董鄂妃。他给予了董鄂妃所有的宠爱,真正做到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在孝庄等人眼中,这根本就是上一代人故事的翻版!

在这个故事中,顺治就是皇太极,董鄂妃就是宸妃,孝惠皇后则是另一个独守空房的孝庄。只不过,孝惠比孝庄更惨,孝庄再不济,还有一个儿子,而孝惠呢?她什么都没有……

命运,就是这样的荒诞不经。此时此刻,孝庄看着这个儿子,思绪仿佛回到了数十年前,她甚至分不清楚,这到底是顺治的故事,还是皇太极的故事了。

因为,这两个故事的相似度,几乎是百分之百。

看看皇太极的故事吧——迎娶爱妃,独宠一生,生下皇嗣,欣喜若狂。结果,皇嗣病逝,爱妃悲痛欲绝,香消玉殒。紧接着,皇帝不想苟活,随她而去。

看看顺治的故事吧——迎娶爱妃,独宠一生,生下皇嗣,欣喜若狂。结果,皇嗣病逝,爱妃悲痛欲绝,香消玉殒。紧接着,皇帝不想苟活,随她而去。这两个完全相同的故事,到底哪个是历史?哪个是现实?真是让人迷失了双眼,无从分辨。

一模一样的故事

前面讲过,崇德二年(1637 年),海兰珠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让皇太极欣喜不已。然而,可惜的是,这个皇子仅仅活了七个月,连名字都没有起,就夭折了。

孩子的死,对宸妃打击很大,宸妃日夜哭泣,郁郁寡欢,就此落下了病根,身体越来越弱。四年后,即崇德六年(1641 年),宸妃病逝,享年仅三十三岁。

以上,是皇太极的故事。结果,顺治把这个故事重新完整地演绎了一遍,并且没有改变任何“剧情”。

顺治十四年(1657 年),董鄂妃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让顺治欣喜不已。结果,跟宸妃的苦命孩子一样,这个皇子仅仅活了四个月,连名字都没有起,就夭折了。

同样,孩子的死,对董鄂妃打击也很大。从此以后,董鄂妃日夜哭泣,郁郁寡欢,就此落下了病根,身体越来越弱。最终,跟宸妃一样,董鄂妃也香消玉殒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这样的结果,真可谓无语。

然而,史学家们通过考证,得到一个不太确定的事实。他们认为,宸妃的死,是自己悲痛所致;而董鄂妃的死,可能另有隐情。如果我跟你说,董鄂妃是孝庄害死的,你信吗?

这个故事,是这么回事。

顺治十四年(1657 年)十月,董鄂妃生下一个皇子。结果,过了四个月,小皇子就病逝了。

小皇子病逝后,董鄂妃郁郁寡欢,就此生病,只能卧在床上休息。就在她养病期间,孝庄却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要求移驾去几十里外的南苑养病,并命令所有妃嫔必须同去。

刚刚失去爱子且重病缠身的董鄂妃不得不起身,在数九隆冬的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随孝庄太后去南苑养病,并“朝夕侍奉,废寝忘食”。结果,在疗养了一段时间后,孝庄太后病好了,董鄂妃却因劳成疾,就此落下病根。

最终,在跟死神搏斗了三年后,董鄂妃香消玉殒,于顺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病逝。

一些学者认为,董鄂妃之所以重病缠身,完全是孝庄故意使坏的结果。毕竟,南苑是皇家猎场,根本不是什么疗养之地,且孝庄太后实在是没有理由在寒冬时节去那里养病。除非孝庄太后是故意在整什么人,才会如此行事,让那个人去死。

当然,虽然这番话有一定道理,但这毕竟是一些史学家的猜测罢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孝庄害死了董鄂妃。且孝庄若知道害死董鄂妃后,会把自己的儿子搭进去,估计她也不会这么干了。

在历史中,董鄂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因为史料匮乏,不得而知。毕竟,这是皇家最高等级的隐密之事,不可能有记录留下来。然而,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董鄂妃死后,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下场。

这个下场就是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他“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最终,伤心欲绝的皇帝竟然出家了。

在讲顺治皇帝最终结局前,先讲一下董鄂妃的结局。看看这位美女最后的归宿,以及顺治皇帝最后的疯狂。

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悲痛欲绝。他下令要给董鄂妃一个最豪华的葬礼,以告慰亡妻在天之灵。

于是,在顺治的悲痛下,大清王朝历史上最逾制的一场丧礼,就此展开。这个丧礼的逾制内容,主要如下。

第一,追封皇后,命人殉葬。

董鄂妃病逝后,悲痛欲绝的皇帝立刻下令,要追封她为皇后。她生前没有得到这个头衔,死后必须成为国母,这个没得商量。

愤怒的皇帝下令,谁敢不从?于是,短短两天之内,礼部就举行了追封典礼,册封董鄂妃为孝献皇后。

礼部的这个办事速度,可谓神速。当然,官员不快,也不行呀。若他们慢一点,恐怕自己就身首异处,去给董鄂妃殉葬了。

没错,是真的去殉葬。

董鄂妃死后,顺治竟然让生前伺候她的奴才们(三十多个宫女太监)全部去殉葬,去那个世界继续侍奉主子。在孝庄太后的劝说和群臣的反对下,顺治才打消了这个念头,饶了他们一命。

第二,皇太后要亲自主持这个葬礼,后宫嫔妃也要“悲痛无比”。

在董鄂妃的葬礼上,顺治下令,必须让皇太后来主持这个葬礼。之所以这样行事,史学家们猜测只有一个原因——顺治在泄愤,他要让这个“杀人凶手”到董鄂妃棺椁前忏悔,赎自己的罪。

当然,顺治到底为什么让孝庄太后来主持葬礼,由于史料匮乏,已经是一个千古之谜了。但所有的史料记载的结果是,对于这道圣旨,孝庄选择了抗命,但她还是给了皇帝一个面子。孝庄率领后宫所有嫔妃来观瞻董鄂妃的遗体,算是化解了双方的这段恩怨。

可能是没有达成目的,顺治就把愤怒发泄在了这些无辜的嫔妃,以及其他官员身上。顺治下令,所有的后宫嫔妃、文武百官及其家眷,都要来董鄂妃的棺椁前“哭临”。“哭临不哀者议处”,你哭得不到位,就治你的罪!

后来,在孝庄太后的劝说下,顺治才放了他们一马,没有治他们哭得不到位之罪。

第三,葬礼极其隆重,堪称古今未有之格局。

董鄂妃的葬礼上,顺治悲痛欲绝,他亲自写了一篇《行状》,来悼念亡妻。同时,顺治下令让大臣为董鄂氏编写传记,把她的事情永远记录下来。

就这样,董鄂妃又创造了一个历史,她是大清王朝第一个被编写传记的妃嫔。

其实,董鄂妃的这种“第一”,还有很多。

葬礼期间,顺治下令,董鄂妃的棺椁下葬时,抬棺的杠夫必须是满洲八旗二、三品的大臣。你身份低,都没有资格抬棺材。

要知道,除了董鄂妃以外,大清王朝没有第二个妃嫔享受过这种待遇。抬棺的人都要如此高规格,这个葬礼的过程,也只能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了。

当时,由于满洲人刚刚入关,还采用火葬仪式。为了让董鄂妃风风光光羽化成仙,顺治下令,花费巨资,修建两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然后把董鄂妃的棺椁放进去,在这里停灵。

顺治命和尚日夜诵经,超度董鄂妃的亡灵。超度结束后,顺治下令一把火烧掉这里的一切。董鄂妃的棺椁,那两座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宫殿内富可敌国的陪葬品,全部付之一炬,一个不留。

如此盛况空前的葬礼,自然留下了很多惊人的记录。其中,“疯僧”茆溪森的记录最为详细,也最为生动无比。

景山启建大道场、忏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陆坛,一百八员僧,日里铙钹喧天。黄昏烧钱施食,厨房库房,香灯净洁,大小官司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念兹在兹,至恭至敬,专申供养董皇后。

——《语录与顺治宫廷》

在完成了上述疯狂的举动后,董鄂妃化成了一缕青烟,离开人世,魂归西天了。为了能让这位亡妻安详去世,顺治可谓做到了极致。然而,不管顺治做什么,他也会痛心不已。

毕竟,在顺治的世界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全部。如今,思者已死,生活将如何继续?爱人已逝,谁又能与他共度余生……

罢了,罢了,既然这个世界没有了她,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不如遁入空门,了此一生。

就这样,顺治皇帝在悲痛欲绝的心情下,准备出家为僧了。虽然他这场皇帝出家的闹剧,以无疾而终而结束。但这件事情,却为他的人生谱写了最后一曲悲壮的挽歌。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1-3卷),京东满100减50!当当网5折抢购~

上一篇: 原创三大运营商5G套餐详解:差别很小都比...

下一篇: 原创蛋壳、青客争相IPO,大欢喜还是大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