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江湖|大刀王五:拥有一首诗的男人

时间:2019-11-05 14:57: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一座江湖 | 大刀王五 :拥有一首诗的男人

本文原创首发自《今古传奇·武侠版》2019年1月刊,作者留刀,任何媒体账号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欢迎转发个人朋友圈,将有趣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民国众多武人中,大刀王五应该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了,毕竟是最早拥有以他为主角人物的小说的人,同时也是最早拥有个人主题电影的武人之一。在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的宣传之下,王五的人物形象虽然未必鲜活,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数人倒是都知道,尤其是和谭嗣同的一番纠葛,不知道养活了晋江上多少的耽美同人作者。

所以我们今天只简单地说一说他的经历,之后,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解读一下他的相貌、性格。

(王正谊)

王五,原名王正谊,生于1844年,河北沧州人。师从沧州高手"双刀"李凤岗,在门中排行第五,后又向外号"山西董"的董秀升学了单刀之法,行走江湖时以一手精妙刀法扬名,所以被人称为"大刀王五"。曾经在北京开办"源顺镖局",是清末十大镖局之一。在戊戌变法中扶助谭嗣同,有人认为谭嗣同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指的就是康有为与王五二人。曾率义和团攻打西什库教堂,后被清军抓住献与德军被害。后头颅被挂在城门上示众,无法入殓,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以上是大刀王五的生平简略。从中大概能看到他刀法纯熟,德艺高尚,但是这都是大而无当的形象,真正具体的、鲜活的人物相貌、性格等并没有太多描述,就如同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一样,无比的脸谱化。而且他也没有太公开的传人,所以也无法从他的后人身上知晓关于他的具体情况。好在作为当时的偶像级人物,大刀王五有一项其他武人都不具备的殊荣——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

诗名叫做《哀大刀王五》,也叫《大刀王五歌》名字看起来粗俗,但却并不是什么打油诗,而是真正具有文学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诗。这首诗的作者名叫杨圻,字云史,清末民初人,约生于1871年。其父杨崇伊为光绪初年御史。杨圻少即有才子之名,中过乡试解元。民国后做过吴佩孚的秘书长,又被张学良聘作高等参议。《大刀王五歌》载于近代诗学家邵祖平编选的《乐府诗选》中,邵祖平称该诗有初唐四杰之声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比较鲜明的王五形象。

诗文如下:

序:王正谊,字子彬,回教人。少为盗,出没燕豫秦陇间,称大刀王五,吏莫能得。所取皆赃贿,得财济贫困,称义盗,因案自首,有司嘉其义,薄责释之。乃设镖局于京师,以保运辎重为业,立子彬旗,数千里无警也。折节下士,喜近名流文人。戊戌春。余识之,时过从,余居京师久,习与士大夫游,与子彬言,乃与世殊,豁如也。庚子死于举匪之乱,多轶事,世多记载之。长眉豪气,今供木矣。

长官谁健儿,王五四海友。

高颡贯大鼻,河目胆如斗。

策马过其门,遮客不得走。

大臂如巨椽,持我坐并肘。

呼妻出见客,布衣椎髻妇。

杀鸡具面饼,酌我巨觥酒。

大声谈刀剑,眼光忽左右。

自言少年事,为盗杀人夥。

天下多奸吏,安得尽授首。

悖入不悖出,此理天不取。

男儿贵坦白,杀人安足丑。

英雄如落日,忽焉已衰朽。

我时方弱冠,闻言前席久。

问以刀剑术,大笑握我手。

公子好书生,才智得未有。

一人何足敌,六经乃真守。

豚儿令读书,群能教之否?

世道促浩劫,饥寒十八九。

天下一指掌,有事十年后。

斯言犹在耳,斯人木已秀。

真气见肺肝,愧死肉食臭。

乃知山泽间,奇士或一觏。

人生共天地,流品何薄厚。

苟无义礼心,衣冠有禽兽。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与王五的一段交往,文笔淳朴细腻,王五的音容笑貌、人品气概跃然纸上。

先是说王五的外貌,"高颡贯大鼻,河目胆如斗。大臂如巨椽,大声谈刀剑。"乃是个高脑门儿、大鼻子、臂粗如椽、眼明如水、胆大如斗、声音洪亮的豪杰之相。

(影视剧中的大刀王五)

然后说王五交友实在,遇到杨圻这样一个年幼的小朋友,也要"持我坐并肘。呼妻出见客,布衣椎髻妇。杀鸡具面饼,酌我巨觥酒。"与他挽手并坐,呼妻见客,杀鸡具饼,设酒款待。

并且他的豪爽气概是活灵活现的。他丝毫不掩饰自己杀贪官除恶霸的往事,而是得意地"自言少年事,为盗杀人夥。天下多奸吏,安得尽授首。"他觉得这种行侠仗义的事情是应该自己做的,并且他觉得哪怕是杀人的事情,既然是自己做的,那就没必要藏着掖着,所以"男儿贵坦白,杀人安足丑。"

接着说王五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草莽英雄,他还有卓越的见识。

尽管他自己是四海闻名的武林高手,但却认识到有武无文难成大业。当杨圻表示要向他"问以刀剑术"时,他笑着握住杨圻的手说:"公子好书生,才智得未有。一人何足敌,六经乃真守。"明确表示单纯的武艺不能治国安邦,并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读书:"豚儿令读书,群能教之否?"

同时他也看到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列强的威胁、人民的疾苦,"世道促浩劫,饥寒十八九",他期望着天下发生巨变,"天下一指掌,有事十年后"。

这首诗讲述的事情正好是发生在戊戌变法之前,也许就是因为王五对当时社会有着明确、尖锐的认识,才会有他对六君子的同情,对谭嗣同的尊仰,对侵略者的反抗,才会让他发出"六经乃真守"的呼声。诗体结构严谨,最重要的是准确、全面地介绍了大刀王五的容貌、性格、品德、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在王五去世多年之后,杨圻在这首诗的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共天地,流品何薄厚。苟无义礼心,衣冠有禽兽。"人世间应该多几个大刀王五这样明事理的高尚之士,少几个鱼肉百姓的衣冠禽兽。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完)

本文原创首发自《今古传奇·武侠版》2019年1月刊,作者留刀,任何媒体账号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欢迎转发个人朋友圈,将有趣的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

上一篇: 曾志伟谈曾国祥《少年的你》票房:还好把儿...

下一篇: PC《大镖客2》:2080Ti无法驾驭最...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