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发烧一边寒战,一旦感染它,人体会迅速恶化,甚至感觉像是身体在“融化”,医生:具有高致命性
时间:2024-10-09 18:00:5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日前,卢旺达卫生当局确认爆发马尔堡病毒,截至发稿时间,该病毒已造成8人死亡。与此同时,边境另一侧的坦桑尼亚也在加强防控,防止疫情扩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援引卢旺达卫生部门的信息,截至2024年10月的第一周,卢旺达30个地区中已有7个报告了马尔堡病毒的病例。
不幸的是马尔堡病毒已经走出非洲,近日德国汉堡火车站发现两名乘客明显带有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症状,害得整个车站关闭。这可不是反应过激,这个病毒致死率高达恐怖的88%,症状类似埃博拉。
马尔堡病毒病(MVD),前称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在人类中严重且常致命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马尔堡病毒病传染性极强,会引起出血热,致死率高达88%。
迄今为止,MVD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长类动物,近来发现非洲的一些蝙蝠和马尔堡病毒密切相关。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带毒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引起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2、气溶胶传播:
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3、注射途径:
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4、性传播:
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 3 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个病程阶段
MVD 的潜伏期为 2 至 21 天。MVD 的病程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泛化阶段(第1-4天)
起病急伴随着一般的流感样症状;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寒战、肌肉疼痛、虚脱和不适。快速衰弱,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包括厌食、腹痛、严重恶心、呕吐和水样腹泻。从第4-5天开始,患者通常会出现黏膜斑、吞咽困难和咽炎。颈部、背部和腹部)可能出现特征性斑丘疹,其他常见症状包括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2、早期器官阶段(第5-13天)
初期症状患者可能会保持高烧,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脑炎、意识模糊、谵妄、易怒和攻击性。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和异常的血管通透性,尤其是结膜充血和水肿。后期,大部分患者出现某种形式的内/外出血性表现,如皮肤下出现瘀伤或紫色斑点,鼻子、眼睛、口腔、直肠或生殖道出血,从穿刺伤口(如静脉输液或抽血处)出血,黑便、血性腹泻、呕血等。多器官受累,包括胰腺、肾脏和肝脏。大多数患者的血清中肝脏酶(如谷草转氨酶 (SGOT) 和谷丙转氨酶 (SGPT))活性升高。
3、晚期器官/恢复阶段(第13天及以后)
MVD 的晚期阶段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死亡与漫长的恢复期。一般在发病8-16天死亡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9天,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 14-16 天,死亡患者多于发病后第6-9天死亡。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肝、肾功能衰竭和出血性休克。
主要临床症状有:
1.发热及毒血症症状:
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 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 3-4 天后体温下降,但有些病人可于第 12-14 天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2.消化系统表现:
发病后第 2-3 天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 1 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
3.出血:
发病后第 4-6 天开始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鼻、牙龈、结膜和注射部位等皮肤黏膜出血,咳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4.皮疹:
所有病人均可出现麻疹样皮疹,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第 5-7 天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1 天后由小丘疹逐渐融合成片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3-4 日后,皮疹消退、脱屑。约半数病人有黏膜充血、腋窝淋巴结肿大,软腭出现暗红色黏膜疹。
5.其他表现
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多数病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及肝功能障碍等。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精液、泪液和肝脏中存在,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确诊。人类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及病人尸体的人员,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对来自马尔堡出血热疫区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人员,急骤起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出血症状,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
1、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诊断可早期采集病人血液和/或皮肤组织活检标本进行马尔堡病毒 N 蛋白抗原检测(ELISA、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法等)、逆转录 PCR 检测病毒 RNA、病毒分离培养等,并进行血清特异性 IgM、IgG 抗体检测。
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即可确诊。
实验室确诊依据:
①病毒抗原阳性;
②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
③恢复期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以上增高;
④从患者标本中检测出马尔堡病毒 RNA;
⑤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马尔堡病毒。
4、病理特点
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损。其中肝、肾、淋巴组织的损害最为严重,脑、心、脾次之。
治疗
MVD病死率高达 20%-90%。体内病毒量高、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差。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毒的有效治疗方法或疫苗。一般采用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现有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1. 一般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就地隔离治疗。给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预防及控制出血: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抗生素可用来预防感染。
3. 恢复期病人血清治疗:
早期病人注射恢复期患者的血清,可能有效。
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和在埃博拉病毒病临床研究中使用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和法匹拉韦(Favipiravir)等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上有效,理论上可用于马尔堡病毒病试验治疗,但目前还没有临床上的数据。
参考资料
1. Peters CJ. Marburg and Ebola--arming ourselves against the deadly filoviruses. N Engl J Med. 2005 Jun 23;352(25):2571-3. doi: 10.1056/NEJMp058109. PMID: 15972860.
2.Marburg virus disease, fact sheet, WHO, 202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arburg-virus-disease
3. Towner JS, Khristova ML, Sealy TK, et al. Marburgvirus genomics and association with a large hemorrhagic fever outbreak in Angola. J Virol. 2006 Jul;80(13):6497-516. doi: 10.1128/JVI.00069-06. PMID: 16775337; PMCID: PMC1488971.
4.Martini GA. Marburg virus disease. Postgrad Med J. 1973 Aug;49(574):542-6. doi: 10.1136/pgmj.49.574.542. PMID: 4207635; PMCID: PMC2495590.
5. Gear JS, Cassel GA, Gear AJ,et al. Outbreake of Marburg virus disease in Johannesburg. Br Med J. 1975 Nov 29;4(5995):489-93. doi: 10.1136/bmj.4.5995.489. PMID: 811315; PMCID: PMC1675587.]
6. Elsheikh R, Makram AM, Selim H, et al. Reemergence of Marburgvirus disease: Update on current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 Med Virol. 2023 Sep;33(5):e2461. doi: 10.1002/rmv.2461. Epub 2023 May 19. PMID: 37208958.
7. Abir MH, Rahman T, Das A, et al. Pathogenicity and virulence of Marburg virus. Virulence. 2022 Dec;13(1):609-633. doi: 10.1080/21505594.2022.2054760. PMID: 35363588; PMCID: PMC8986239.
8.[Amman BR, Schuh AJ, Albariño CG, Towner JS. Marburg Virus Persistence on Fruit as a Plausible Route of Bat to Primate Filovirus Transmission. Viruses. 2021 Nov 30;13(12):2394. doi: 10.3390/v13122394. PMID: 34960663; PMCID: PMC8708721.
9. Belanov EF, Muntianov VP, Kriuk VD, et al. Survival of Marburg virus infectivity on contaminated surfaces and in aerosols]. Vopr Virusol. 1996 Jan-Feb;41(1):32-4. Russian. PMID: 8669144.]
10. Brauburger K, Hume AJ, Mühlberger E, Olejnik J. Forty-five years of Marburg virus research. Viruses. 2012 Oct 1;4(10):1878-927. doi: 10.3390/v4101878. PMID: 23202446; PMCID: PMC3497034.
11. Towner JS, Amman BR, Sealy TK, et al. Isolation of genetically diverse Marburg viruses from Egyptian fruit bats. PLoS Pathog. 2009 Jul;5(7):e1000536.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0536. Epub 2009 Jul 31. PMID: 19649327; PMCID: PMC2713404.
12. Alves DA, Glynn AR, Steele KE, et al. Aerosol Exposure to the Angola Strain of Marburg Virus Causes Lethal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in Cynomolgus Macaques. Veterinary Pathology. 2010;47(5):831-851. doi:10.1177/0300985810378597
13.卢旺达首次暴发马尔堡病毒病,CDC发布二级旅行警报 兽眼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