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清教授:预防认知功能与障碍与痴呆,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至关重要!

时间:2021-05-06 13:02: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刚结束的欧洲高血压学会与国际高血压学会联席会议(ESH-ISH)上就《支持高血压患者常规检测认知功能:WG立场文件》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宇交流。POCKETIN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宇清教授,主要就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对预防认知功能与障碍与痴呆的机制做了专业解读。

谈及认知功能与障碍与痴呆的预防,新英格兰杂志新版指南有提到受教育程度低、听力减退、高血压、肥胖、颅脑损伤、饮酒、吸烟、抑郁、糖尿病、抑郁、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危险因素。改变这些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或延缓40%的痴呆发生率,尤其是其中牵连各脏器健康的高血压。

SUPPORTING ROUTINE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 POSITION PAPER OF THE WG

预防认知功能与障碍与痴呆

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至关重要!

A POSITION PAGER OF THE WG

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有对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关系作专门阐述,提到了中年人群的高血压与二十年后痴呆的发生密切关联。

目前,分析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与预后因果关系的临床研究相对不多。有研究显示,中青年时期强化降压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老年时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风险,但具体到预防痴呆方面,获益证据尚不充足。谈及痴呆,其中的血管性痴呆与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阿尔梅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高血压则可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干预层面,中青年时期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策略,对于预防血管性痴呆,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样地,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或有助于预防阿尔梅茨海默症。

在2021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峰会论坛中,高血压与神经系统工作组有给出5项报告,涉及当前疾病负担,血压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关系,降压药物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工作组相关文件主要由以下7方面组成:

第一:痴呆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负担;

第二:高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关联;

第三:高血压在痴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第四:其他各类影响因素(比如年龄)及所占比重;

第五:动脉硬化评估手段,血管弹性与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关联;

第六:认知功能障碍检测方法;

第七:临床实践中的仪器评估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相比神经科医生,心内科医生对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视程度可能并不高。而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负担的严重性更为凸显。其实,相关工作者可将认知功能障碍视作神经系统靶器官损害的表现,使用相对简易方便的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等量表问卷,对患者作进一步评估考量。

高血压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对于预防卒中、心梗、心衰、房颤、肾功能不全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发生,都至关重要。痴呆虽不可治愈,但可做到有效防控,预防的切入点之一在于中青年时期有效控制血压水平,以降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发生风险。此外,药物治疗方面有所欠缺,ACEI/ARB联合CCB或利尿剂的单片复方制剂初始治疗,可能会起到改善认知功能下降的作用,其他药物则表现为中性,或没有特殊作用效果。

年龄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比如对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积极的降压治疗不一定能对降低痴呆发病风险起到预期效果。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与改善作用。但对于已经发生的痴呆,无法起到逆转效果,尤其是患者老年时期,起到的改善作用微乎其微。应进行密切监测,尤其是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认知功能下降看成疾病的早期表现,进行积极的降压治疗,有可能会起到一定的逆转效应。对于中青年人群,也应重视提高检出率。

一系列研究已证明,老年患者的低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痴呆的发生风险也有密切关联。基于大脑而言,虽然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是消耗的热量却占据20%,氧供主要靠脑血流灌注,当大脑血流灌注不足时,认知功能的障碍的发生风险大大增高。因此,反复发生低血压,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同样非常大。

另外,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可评估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反映血管老化程度。当将认知功能障碍、痴呆视为老化表现时,可以考虑用PWV增高作为间接反映的替代指标,进而建立两类疾病之间的关联。

在高血压管理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认知功能障碍的检出,以及对于痴呆的有效预防。通过积极的血压管控,实现中青年时期的血压控制,有效干预,做到长期坚持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规避不必要的损害,比如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对代谢方面的不利影响等。

指南文件中的相关阐述与分析,对于新药的开发,也将有所启发。近年的临床研究并未发现相关新药的不利影响,而这类药物尚未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人,未来有必要在该领域进行深入性的临床研究探索。虽然新的药物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但也可以通过研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上一篇: 2021年医美行业洞察报告:女性更爱嫩肤...

下一篇: Stroke: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脑血流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