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已驶上快车道 倡导加速引领创新

时间:2021-06-13 09:00: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第二篇:推动基础研究,激活创新源头》(以下简称《“基础研究”子报告》)11日“出炉”。据此,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已驶上快车道,在经费投入、创新主体、人才策略、制度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了持续提升。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PhIRDA或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中国基础研究未来要走向引领式创新、提高原创水平,必须注重基础研究和转化能力建设;国家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规划与支持,着眼于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瓶颈,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21年初,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PhIRDA或中国药促会)联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共同牵头发起推出《构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系列报告,旨在从顶层设计出发,找出现阶段全产业链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多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建设面向国际、适合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产业竞争力”“创新药物可及”和“创新医药产业可持续”是三条主线。

 

  《“基础研究”子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五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和政策建议。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带来新的思路,提高全社会对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生态环境的认知,为基础研究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激励创新主体参与源头创新。

 

  根据《“基础研究”子报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已驶上快车道,在经费投入、创新主体、人才策略、制度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了持续提升,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长足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基础研究”子报告》指出,当下,中国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国内研究机构在国际排名持续上升;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或共同主导的基础科研顶级刊物发文数量持续增长。

 

  报告同时指出,但与国际相比,医药创新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处于“跟跑”“并跑”状态。突出的问题和“瓶颈”包括:研发投入分布阶段不合理、优质前沿研究有待提升、专利转化产出难、专业机构和人才缺失严重等方面。报告认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有待加强;原始创新存在的显著问题还包括专利转化产出不足。中国生物医学科研人员中领军人才和团队仍然稀缺。同时医疗机构人才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片面,医疗机构转化研究不足,缺乏具备医学背景、产业经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面对多重挑战?RDPAC执行总裁康韦认为,中国医药创新基础研究,还需要突破先驱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发明,构建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体系和能力。“只有掌握基础创新能力,才能促使中国医药创新迈上新台阶,继而为全球医药创新做出源头性贡献。”《“基础研究”子报告》认为,来要以人才体系为中心,从战略方向、经费投入、创新主体多角度激活,持续推动基础研究发挥医药创新源头作用。相关部门应从顶层规划明确基础研究及其在医药产业转化的战略价值,引领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抗体药物产业等11个方向。

 

  科研人才评价方面,应引导追求原始创新、鼓励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尝试建立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新体制研发机构,促进医研联动、产学协作。

 

  采访中,康韦表示,RDPAC及会员企业期待通过分享国际案例与经验,促进国际合作,全方位助力中国医药创新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完善,提升创新能力。 (完)

上一篇: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公布2019年全省查处的...

下一篇: 医药零售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