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去湿,祛风防疫,健脾益气——详解端午养生之道!

时间:2021-06-15 13:02: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风土记》

  图片

端午节

  图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正阳节、浴兰节,是我国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在端午时节会开展多样的习俗活动:赛龙舟、食粽子、挂艾叶、端午浴、佩香囊等,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图片

  端午节,大家的脑海不禁浮现出“玉粽袭香千舸竞”的美好画面。而广东地区连续多日的“龙舟水”给端午节的到来增添炎热潮湿之意。如何在五月初五端午时节清暑去湿,祛风防疫,健脾益气呢?让我们探究一番端午养生之道。

  图片

端午,中药的节日

  图片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个恶毒的时节,蛇虫鼠蚁大量繁殖,疾病瘟疫也容易传播。五月五日更是因为“极阳”而被认为是毒月中的毒日,有说法称“端午”的名称由“躲午”演化而来,有躲避毒辣的夏日之意。正由于端午是这样一个容易生病的时节,催生林林总总端午运用中药的方法,把端午称为“中药的节日”也不为过。翻阅典籍,会看到端午节还有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等别称,这都和端午节与中药渊源有关。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就是说端午时值仲夏,皮肤病多发,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于是称作“浴兰节”。

  图片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此外,明朝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图片

  图片

节气养生之道

  图片

  图片

一食疗养生端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养分物质消耗较快,体液丢失多,机体的代谢不平衡,往往容易出现身体发热、口渴、心烦、胃口低下等症状。所以要特别注重补充水分,多摄入清淡食物和蔬果,外出注意防晒。

  

  图片

  

该时期,气候湿热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进行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

  图片

二起居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夏季的养生之道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这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端午节时值仲夏。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多进行户外活动,中午小憩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疲劳,理顺心情,避免发怒。

  图片

三运动养生从古至今,端午节是一个提倡运动的节日,每年必办的“赛龙舟活动”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筋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行走、打八段锦或太极拳、慢跑、游泳等方式保健身心。

  图片

四健脾益气——切记“忌”与“宜”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然而粽子主料为糯米,其性黏滞,偏湿偏热,不容易消化,加之端午节前后天气炎热潮湿,胃肠功能本来就受影响,此时若过多食用粽子,更不利于肠胃健康。

  

  图片

  

吃粽子的“忌”与“宜”:

  忌作为夜宵:

粽子较难消化,不宜完全当做正餐食用,否则容易吃过量。建议在午餐或晚餐时吃一点,再搭配些白粥。要特别提醒,别将粽子做夜宵,以免因食后腹胀而影响睡眠。

  忌留过夜吃:

粽子因含有肉、豆类,容易变质,开封的粽子最好一次吃完,不要留过夜。大分量的粽子实在无法吃完也不要勉强自己的胃,吃前先将它分成小份,用保鲜盒封好保存在冰箱里,再次食用时要加热10分钟。

  忌搭配啤酒吃:

吃吃粽子,再加几杯冰啤酒很是惬意。但对于胃病患者而言,这却是大忌。胃病患者,最忌难消化及生冷的食物,吃粽子再加上冰啤酒的话如“雪上加霜”,会令胃病症状加重。

  宜搭配茶:

吃粽子时最好不要再大鱼大肉,以免加重胃肠的负担。吃粽子时可以喝些普洱茶来帮助消化,有胃热的人则可以喝绿茶。但切记,有胃病的人尽量喝淡茶,不要喝浓茶。

  

  图片

  

宜搭配水果:食粽子搭配水果也可以解腻、助消化,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吃粽子时,最好搭配苹果和梨,少量的西瓜(不要冰镇)也行。

  

  图片

  

  宜搭配山楂乌梅汤:

本身没有胃病的人,吃了粽子后可以煲些山楂乌梅汤来喝(山楂30克、乌梅15克、瘦肉150克。加水后煲40分钟,可供2-3人饮用);或者用山楂、神曲煲些消滞茶来喝(山楂30克、神曲10克、麦芽30克、布渣叶15克、陈皮3克。加水200-300毫升,煲30分钟,即可饮用)。

  

  图片

  

  图片

五祛风防疫——艾草、佩兰浴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在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端午节又称浴兰节。“浴兰节”中的“兰”是一味中草药,称为佩兰。由于佩兰的生长地域局限,民间多用“艾草”代替佩兰。艾草与佩兰同样属于芳香类草药,具有防蚊虫叮咬的功效。可以用艾草80克或佩兰80克煮水沐浴。艾草或佩兰煮水沐浴不仅可以防蚊驱虫,同时也有止痒的功效。被蚊虫叮咬后,采用此药浴也是很好的选择。此方小宝宝也可以用,但孕妇慎用。

  

  图片

  

【药浴小贴士】药浴,就是指用药草煮水泡澡,并非淋浴。建议在相对保温的环境中,沐浴15~20分钟,水温最好在40~45摄氏度。每周可2~3次。老年人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要适量缩短泡澡时间,中途感觉不适应立即停止。

  图片

六按摩穴位 强身健体端午时节,脾胃虚弱,体内也容易产生湿邪,加上自然环境潮湿炎热,容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适当按摩或者艾灸经络穴位可健运脾胃,疏通经络,使体内元气升降有序,周流全身,以防病保健。关元穴: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图片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图片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图片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图片

  

太 溪: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图片

  

注意要点:

  1、每次选择2个穴位,每次10-15分钟;

2、选用艾灸疗法时,阴虚体质患者慎用或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图片

端午养生食谱

  

  图片

  

番茄土豆排骨汤

  材料:番茄300克、土豆500克、排骨500克。

  做法:先将排骨洗净氽烫后用清水冲干净,与切块的土豆一起放入砂锅,加水3000ml,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为文火,煮40分钟后,加入番茄,再煮20分钟,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胃消食,生津止渴。

  

  图片

  

白鲫滚荷包蛋汤

  材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处理干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锅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即可。

功效:祛湿开胃。

  

  图片

  

  上汤红苋菜

  材料:红苋菜1斤、瘦肉末若干、高汤1杯、蒜头2个。

  做法:红苋菜择洗干净,备用;锅中入油,爆黄大蒜头,炒瘦肉末至变色,倒入高汤煮沸;汤滚后放入苋菜,煮软后,勾琉璃芡,起锅。

功效:清热健脾、除湿止痢、收敛止血、通利二便。

  

  图片

  

芹菜拌豆腐

  材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调味品适量。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功效:平肝清热、利湿解毒。

  

  图片

  

木棉花莲蓬薏米汤

  材料:木棉花15克、薏米30克、莲蓬10克、冬瓜2000克、蜜枣1只、盐5克。(3人份)

  做法:清水3000ml放入瓦煲内,煮沸后加入木棉花、薏米、莲蓬、冬瓜和蜜枣。武火煲滚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消暑,健脾祛湿。

  

  图片

  

  红豆薏米粥

  材料:红豆50g、薏苡仁50g、小米50g、糯米50g。

  做法:红豆、薏米、小米、糯米用清水洗净,浸泡红豆、薏苡仁;将红豆和薏米倒在锅里,加足量的清水。开大火煮沸后,转中火煮30分钟。

功效:健脾祛湿。

  

  图片

  

乌梅三豆饮

  材料:药用乌梅5-10枚,黑豆、黄豆、绿豆各30g,白糖/冰糖适量。

  做法:黑豆、黄豆、绿豆提前浸泡,将乌梅与豆子一起倒入锅中,加约2000毫升的水,大火烧开,改成小火继续熬煮2小时以上,以白糖/冰糖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生津。■

  【来源:本文综合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3319214.html

上一篇: 【健康养生】冬吃萝卜夏吃姜,但姜要这么吃...

下一篇: 夏日防中暑,消暑靓汤学起来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