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12年 基层医院“逆袭”

时间:2021-08-17 11:01:2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医改初心朴素: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随后,财政三年投入15166亿、基本医保体系覆盖全民、国家医保局成立、医药分开改革全国推广——步履不停中,新医改走过12年。
中国人健康指标的优化、就医自付比例的降低、求医问药的便捷,是医改带来的变化。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就诊的患者比例,在10年中显著下降。
不过,追问和争议也从未停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表述被提及多年。地方试点虽已探索出备受认可的存量改革路径,仍显推进乏力。
医疗资讯网了解到,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将推广三明医改纳入首条,提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勇于担当作为,敢于触碰利益”。
目前,北京、湖南、海南等多省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学习借鉴、推广三明经验。据了解,对各省推进情况,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正制定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定期评价。
医改12年 基层医院“逆袭”
北京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应军意外发觉,员工里出现了好几名主动从公立三甲医院下沉的医生护士,团队学历和职称也越来越“高大上”。
若关注医疗领域,会发现这是一桩稀罕事。常年来,基层是被“虹吸”的一方,遇冷才是常态。医生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待遇,爱往大医院去;居民有个头疼脑热,宁愿在大医院人挤人,也不愿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
从2017年起,情况悄然变化。随着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启动,费用、药品、挂号等一系列政策向基层倾斜,社区医院悄然翻身。去年,丰台区社区门诊量反超二三级医院,即便疫情袭来,马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也达到了45万人次。
社区开始受欢迎了。小区居民见了陈应军,经常主动问好,夸医院越来越棒;家医服务融洽了医患关系,一位患者长期为医生送饭的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
未必所有社区医院都体会到如此快速的变化,但从中仍可管窥新医改的愿景。
当时间退回到2008年,就医没有这么方便,经济压力也不小。
每五年,卫生部门会组织全国性的卫生服务调查研究。《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中,有36.4%的患者患病后选择不就诊,“经济困难和就诊太贵”是仅次于“自感病轻”的重要原因,占比达24.4%。
曾任安徽省滁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吕晓明还记得,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用,有人“打死也不愿出门看病”“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是真切的民间感受,并非个例。
彼时,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暴露的问题,包括个人负担过重、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等等。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拉开新医改序幕。

上一篇: 常态化防疫,院感的第一道防线要怎么做?

下一篇: 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