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大型研究:首次系统性定义”长新冠“,最突出的12种症状

时间:2023-05-29 18:37: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5月25日,JAMA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新冠后遗症的大型研究,该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基于症状提出了“长新冠”的定义,可以作为未来诊断“长新冠”疾病工具的基础。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在奥密克戎浪潮之前,“长新冠”在感染者中更为常见。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12种“长新冠”症状包括:嗅觉和味觉丧失;劳累后不适;慢性咳嗽;脑雾;口渴;心悸;胸痛;疲劳;性欲改变;头晕;胃肠道问题;异常的动作和脱发。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感染超过30天后入组的患者中,“长新冠”的比例约17%;相比之下,在奥密克戎流行之前,“长新冠”的比例超过35%。

同时,与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再次感染新冠的患者发展为“长新冠”的可能性更大。在感染30天后入组的重复感染患者中,“长新冠”的比例为21%。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种全程疫苗的人无论感染何种变异株、感染几次,发展为“长新冠”的可能性都较未接种疫苗的人更小。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接种疫苗的感染者发展为“长新冠”的比例为16%,没有接种疫苗的患者中有22%的人发展为“长新冠”。

“尽管新冠疫情已不再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应警惕下一次的全球大流行。“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众多专家表示,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不应对此过度关注,但仍然应该保护好脆弱人群,并继续完善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的管理体系。

未来疫情会如何走向?据第一财经报道,钟南山5月22日表示,模型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每周。重庆医科大学专家表示,要预测下一阶段新冠疫情的发展,首先要了解影响疫情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兼具逃避免疫和传播适应性的突变病毒流行,有足够多的可被感染的人群,感染后排毒达到一定的载量。他表示,现有研究发现,通过疫苗接种以及感染新冠奥密克戎病毒,主要产生针对保守抗原表位的记忆性B细胞,产生的针对奥密克戎的特异性记忆B细胞较少。

知道了长新冠的概念,那么重复感染后长新冠的风险究竟有多高呢?

2022年11月10日,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电子医疗保健数据库,其中包括只感染一次新冠病毒者共443588人,重复感染者共40947人(其中感染2次的37997人,感染3次的2572人,感染4次及以上的378人),未感染者共5334729人。

研究通过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评估了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的人感染相关累积风险。结果显示,与未重复感染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此外,还增加了包括肺病、心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胃肠病、肾病、精神疾病、肌肉骨骼病和神经疾病等后遗症风险。这些风险在感染急性期最为明显,在急性期后6个月仍持续存在。与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重复感染的累积风险和疾病负担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在二阳高峰来临之际,做好口罩防护、接种奥密克戎疫苗……仍是抵御新冠病毒及其后遗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身边的人。

上一篇: 硬核科普:手把手教你看懂使用生物制剂前体...

下一篇: Chemotherapy:溴夫定治疗免疫...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