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朱元璋痛斥明英宗,就是脱了马甲,老祖宗也认得你!

时间:2019-11-15 13:56: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朱元璋痛斥明英宗,就是脱了马甲,老祖宗也认得你!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是公历纪年法,比如我们今年是公元2019年,一般口语称之为19年,这样一说,大家马上就明白说的是什么时候了。

这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该纪年法是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

但是这种公元纪年方法,直到公元八世纪以后才被西欧基督教国家所采用,至于传到我们国家,那就更晚了。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很方便,民国换成公元,只要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换成民国,只要公元年数减去1911即可。

这样虽然比以前有些方便了,但还是显得有些啰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这才是现在我们真正使用的年代计算方法。

但是使用公元纪年法时,又遇到一个问题。在基督诞生之前,早就有了人类活动,对那个年代该如何称呼呢?

有了一个基准,就好办了。在这之前的通通称之为公元前××年就可以了。比如秦朝成立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汉朝成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等等。就在通用的年份面前加一个“前”字,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在使用公元纪年法以前,中国古代是如何纪年的呢?

主要有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这种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也不太好记。

不是专业搞史学研究的,一般人是记不住的。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即帝王年号纪年法。以皇帝的始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了一种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例如汉武帝一朝共有11个年号;而多变的武则天更厉害,在位21年,共使用了18个年号,基本是一年一换,比皇帝换妃子都频繁。

这样的年号让后人记起来也太麻烦了,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期,他来了一个大简化,率先带头,终身只使用一个年号。

由于清朝采用了明制,所以后来也一以贯之的继承了下了来。所以从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这样后人一提年号,就知道对应的是哪个皇帝,比如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称之为洪武帝;明成祖朱棣,一般都叫永乐大帝。

再后来就更简单了。由于满人建立清朝以后,满人的名字字数太多,不好记,所以大家约定俗成的,干脆以皇帝的年号就代表其本人了。

如著名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为康熙;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为乾隆。现在我们一提起来就是康熙、乾隆,对历史没有深入研究的,一般人还倒说不出他们的本名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省得那么啰嗦,人为制造无端的繁琐。

但事情总有个例外,明朝就出了一位皇帝,他的年号就是两个。

他为何这么特立独行,而另搞一套呢?其实,他也不想做破坏分子,只是一种无奈之举,这里头有一个难以启齿的故事在里头。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他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

离任以后,隔了几年又上位了,厉害吧?

他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定鼎中原,建立明朝以后,建都南京。

到了明成祖时期,他坚持要迁都北京,说得很冠冕堂皇:“天子守国门。”

明朝推翻元朝,把他们赶到漠北以后,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朱棣的目的,就是要求皇帝在北京坐镇,守卫国门,以防止他们的入侵。

在瓦剌和鞑靼之间,他们也闹不到一起去,互相内斗。

转眼到了明英宗的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尤其是瓦剌的太师也先,他经常以给明朝朝贡的名义,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

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

也先一看,这时候不勒索明朝这个冤大头,更待何时?于是逐年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虽然是明英宗朝,但由宦官王振把持朝政。朱祁镇是个甩手掌柜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王振知道这里头的道道,他觉得这不是把我们君臣当猴耍吗?于是下令减少赏赐。

此时吃惯了夜草的也先,一看好事情马上就没有了,心说,你不给我就抢呗。于是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朱祁镇这时二十来岁,正是热血青年时期,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挽胳膊撸袖子,要施展拳脚,给瓦剌来个教训。

王振看到皇上有这个意思,就鼓动他——既然有这些想法,何不御驾亲征?

朱祁镇一听,对呀。我也要像祖爷爷那样,创下一番伟业,好青史留名,那多好啊。何况目前我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大臣们一听皇帝有这个意思,都极力劝阻。但朱祁镇此时正热血沸腾呢,哪能听得进去?所以,后来他御驾亲征的目的总算是实现了。

此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调动来不及,仓促之间凑兵力把,但是大军集结不是说一句话的事,于是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要不然打仗要求的是精兵良将呢?乌合之众从来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历史上来说,从陈胜吴广起义到黄巢起义,为何都不成器?就因为精兵良将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明军和瓦剌大军刚一接触,便溃不成军。

明军随皇上出兵,不是不卖力,但最后的结果是明军大溃,皇帝居然做了俘虏!

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没想到他是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这一仗居然连明朝的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因为虎死雄威在,大明王朝还是很强大的存在。

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给他出主意,这个皇帝老儿可是个宝贝,杀了多可惜?不如留着他,让明朝来赎身,那得换多少财宝?

也先就拿这个筹码和明朝开始谈判,但是出乎他们意料,被俘的皇帝在他们眼中居然成了臭袜子——原来至高无上的圣上,现在一点都不值钱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朱祁镇一意孤行,得罪了大臣的情况下非要出征,现在又做了俘虏的情况下,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拥戴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做了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与此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就是他们用皇上的名义也不管用。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

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在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朱祁钰继位后,按惯例改元景泰。

瓦剌一看手里捧着朱祁镇这个烫手的山芋,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白在这里消耗粮食,于是派人南下求和,朱祁钰没办法,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

于是,羁留塞北一年多的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

有个俗话,落巢的凤凰不如鸡,过去朱祁镇是圣体,如今当了阶下囚,变得一文不值,而且给大明蒙羞了,朱祁镇归来后,被景泰帝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这一苦熬就是8年。我们可以这么说,朱祁镇之所以能熬得住,一个是心态好;另一个还是朱祁钰仁慈,否则分分钟钟弄死他,不就是碾死一个蚂蚁?

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此时,石亨、徐有贞等人想起在冷宫里受罪的太上皇来,如果能拥戴他上位,这定策之功那不比天大?

于是就发生了“夺门之变”,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上一次朱祁镇当皇帝时年号叫“正统”,但是这个正统也没给他带来好运,这次不能再延续以前的年号了,改个吉利一点的,自己蛰伏8年才又顺利的复归皇位,太顺利了,那就改元叫“天顺”吧。

就这样,明英宗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

朱元璋早年给子孙定下《皇明祖训》规定了“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的“四不”政策,这字里行间表达的骨气,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到永乐帝朱棣时期,他坚持将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又给后代制定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训。

这明英宗虽然做到了天子守国门,但却耻辱的做了瓦剌的俘虏。后来改年号是否有涅槃重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想法?

如果是那样,那他糊弄糊弄老百姓到可以,如果是到了地下,可就不灵了。

朱元璋得骂他这个五世孙:“小玄孙欸,你干的什么好事?频繁更换年号,以为你脱了马甲老祖宗就不认得你了?”

参考资料:

《明史》清·张廷玉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上一篇: 琶洲港澳码头明年启用从琶洲出发100分钟...

下一篇: 中国电信用户注意:这四类号段无法携号转网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