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肿瘤的发生与体质相关,培补正气是防治关键

时间:2021-07-27 23:22: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

  

▲彭康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

  

  图片

  

  在临床中,经常有人问:“怎样预防肿瘤的发生?”“我家人有肿瘤,我也会发生肿瘤吗?”等等。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因素很多而复杂,其中体质因素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结合临床体质调查,提出了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特禀质等九种临床体质。

  

  图片

  

  现代医学认为体质是在人类遗传变异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机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状态、适应能力和抵抗力等。

  不同的体质对某些疾病有易感性或多发性的特点,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肿瘤都与体质因素相关。国内相关研究,探讨Ⅱ型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中医体质与糖类抗原CA199的相关性。

  选择100例Ⅱ型糖尿病合并肿瘤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并观察分布情况;通过检测糖类抗原CA199、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糖类抗原CA199、BMI及WHR,观察BMI与糖类抗原CA199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平和质占9%,气虚质占6%,阳虚质占3%,阴虚质占6%,瘀血质占21%,痰湿质占28%,湿热质占7%,气郁质占20%,特禀质占0%。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患者CA199均值最高,与其他体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是,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肿瘤的易感因素之一。

  

  图片

  

  另一项研究是对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胃肠癌和肺癌患者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肿瘤患者体质类型特点。

  结果是,肿瘤患者中平和质占17.46%,8种偏颇体质占82.54%;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分别占23.98%、23.39%;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42.93%),其次是阳虚质(15.76%)。

  其他研究,子宫肿瘤与血瘀体质有关,气郁体质与乳腺、甲状腺肿瘤都有相关性。

  

  图片

  

  中医认为肿瘤是瘀血、积滞、痰饮、热毒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聚结而成的。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所主的脏腑不同,病机也不一样。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其实是整个人体功能的失常。局部的肿瘤是标,整体正气的亏虚是本。人体有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痊愈的能力。对于肿瘤,人体也有自己的反抗能力。当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足以遏制癌毒(肿瘤)的时候,表现为正常;当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时候,就表现为肿瘤的发生。

  不同体质,其脏腑功能有差异,体内代谢状态,微环境,对外邪侵犯的抵抗力、自我保护能力,对损伤的修复能力等也都有一些不同和差异,从而导致某些肿瘤的易发或多发。因此,明确自身体质特征,早期有针对性的调理和干预,通过改善体质状态,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偏颇,对减少肿瘤的发病机会是有用的。

  

  图片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就是首先强调“未病先防”,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方面的干预调理,癌前疾病的早期治疗等都是抗肿瘤治未病的有力措施。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重视生理、病理、心理的关联,注重人体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的的相互影响。

  不同的体质患肿瘤后,机体反应性不同,病证的属性有别,治法与方药也应当有所不同。体质偏阳热者,患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其体耐受攻伐,泻实清热,药量稍重也无妨;体质偏阴寒者,患病后多表现为虚证、寒证或虚中夹实,其体不耐受攻伐,应注意采用补益或温补之剂,即使有邪而夹实,也只宜选用气味较薄,毒性较小的药物来治疗。

  人感受同一种病邪,因个体体质不同 ,病证的性质可以从寒化、从热化、从实化、从虚化的不同,因而治法方药也应不一样。所以中医有“因人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区别,讲究“辨证论治”,即个性化治疗。

  中医对增强体质,培补正气有较丰富的经验,宋代.陈直撰写的《寿亲养老新书》对保养人体正气做了概括:“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图片

  

  以下从六个方面来增强体质,培补正气。

1、保精护肾 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古人云:“人之有肾,如树木有根”,即明确指出肾精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扶正固本,多从肾入手,为此古人反复强调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衰老的速度。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精护肾作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都有密切关系。肾虚者可导致这些方面功能紊乱,并能引起遗传方面的改变,从而广泛地影响机体多方面的功能,出现病理变化和早衰之象。临床大量研究报道都表明,性欲无节制,精血亏损太多,会造成身体虚弱,引起多种疾病,过早的衰老或夭亡。这说明重视“肾”的护养,对于防病、延寿、抗衰老是有积极意义的。至于调养肾精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入手,节欲保精、运动保健、导引补肾、按摩益肾、食疗补肾、药物调养等。通过调补肾气、肾精,可以协调其它脏腑的阴阳平衡。肾的精气充沛,有利于元气运行,增强身体的适应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于自然。

  

  图片

  

2.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健康和寿命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整个机体状态加以调整,防衰抗老。从治疗学上来看,调理脾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除了调治消化系统的疾病外,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科、五官科等方面的多种疾患,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历代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护养。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如饮食调节、药物调养、精神调摄、针灸按摩、气功调养、起居劳逸调摄等等,皆可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图片

  

3.调畅情志首先要防止七情内伤。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的变化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情绪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忧思则伤脾,悲伤则伤肺,惊恐则伤肾。事实上,情绪的异常变化都会伤及脏腑,主要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亚健康乃至疾病。而七情调和则能促进脏腑活动旺盛,扶助正气,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图片

  

4.节制饮食饮食养生要以五谷杂粮,荤素搭配,五味适宜为原则。每餐不过饥过饱,对于厚味,如牛羊猪肉,适当控制。对于鸡鱼虾等,虽喜食而不宜多吃,水果吃太多也会伤脾胃。

  

  图片

  

蛋白质和脂肪要适当摄入,千万不能因为怕发胖而一点不沾。在蛋白类食品中,鱼类蛋白、大豆蛋白是较好的保健食品,有降胆固醇和预防肿瘤作用,可以多摄入一些。均衡的营养才是健康的基石。5.保持适度运动保持经常性适度体育运动可扶助人体正气。如:散步、慢跑、游泳、练八段锦等适度的体育锻炼可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现代人由于运动太少,已成为疾病重要原因。

  

  图片

  

通过运动,使整个机体处于协调、统一状态,遇到不良环境,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通过修炼气功、静坐等方式,可以更好调动身体机能,使体内废物排出,处于较好状态。6.顺时令,避邪气。中医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也有邪气暴戾,致病性强,触之即感,正气乃伤。如非典、新冠肺炎等,因此,对不同季节变化,既要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诸方面综合调养,顺应四时,保持良好的状态。■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作者: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zyykp/content/post_3348627.html

上一篇: 岭南草药“布渣叶”,清湿热、消食滞!

下一篇: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养生一定要...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