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中国》独家解码中华文化的共振效应
时间:2022-11-29 17:59:2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谭咏麟与胡夏入画《潇湘竹石图》卷,唱出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青年舞者化为一颗种子长成参天红树,舞出《白云红树图》轴的秀美浪漫;方锦龙在《雁荡山图》卷的巍峨群山间拨动琵琶,见证大雁的忠贞爱情;唐朝仕女们从《捣练图》卷中走出,在乐声中一舞倾城……11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九期如约与观众见面,带来对四幅古画的唯美演绎。
“感受到了那种不论风吹雨打,依然坚定自我的本心”“很有诗情画意,感受到了竹石图的意境”“当静态的画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我们大家面前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节目播出当晚,话题#苏轼笔下的竹石图有了旋律#登陆微博热搜主榜TOP46、微博要闻榜;#谭咏麟胡夏将苏轼笔下的竹石唱成歌#登陆微博视频榜TOP4。节目用歌声唱响苏轼对竹的痴爱,让受众感受到诗画中顽强生长的清雅修竹。
截至11月27日,《诗画中国》全网视频播放量累计超2.8亿,共收获全网391个热搜热榜。其中微博主话题#诗画中国#总阅读量累计超4.6亿,总讨论量累计超150万,节目话题总阅读量累计超23.7亿。《诗画中国》以“诗画合璧”的全新样态和新颖视角,让诗画“和鸣”,独家解码了中华文化的共振效应。
科技+诗画,呈现全新样态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诗与画相互成就、密不可分。为了体现“诗中见画、画中藏诗”,《诗画中国》从近千件经典诗画作品中,筛选出了近60幅画作与上百首诗文,通过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
其中,作为演绎环节的“入卷”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而是具象到了一个个大胆创新的舞台。第一期开场的《溪山行旅图》轴创演中,演员李光复化身“山间行者”直接进入立体的山水中,明明是水墨之色,却又似山水流动,网友直呼“我真的看到了千年前范宽眼中的世界!”
演绎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时,则是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嵌入了东方旋律与西方音乐。在钢琴家郎朗与民乐乐队的演奏中,一场虚实相生的“数字水墨交响”让网友惊叹“仿佛穿越到水墨画里了”。
为完成这一系列充满美感的作品,节目运用CG、AR等先进技术赋能舞台呈现,在科技方面下足了“硬”功夫。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的结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极大增加了受众的沉浸感。
内容+仪式,创作双向升级
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但在内容上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震撼。
为了将诗与画更好地交融呈现,节目不仅将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进行融合,还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单位,广泛邀请美术界与各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参与创作,可谓是文艺界的一次荧屏盛会。
例如,第八期《簪花仕女图》卷的“开卷人”是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而《簪花仕女图》卷正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品卷”环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在美术与文学方面对画作进行深度解析;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结合唐代风气,解释了仕女们高耸发髻的来由;沈阳歌舞团团长窦强、《簪花仕女》舞蹈编导张杏介绍了舞蹈创作时的反复打磨与设计巧思。由此,观众得以更加深入地看懂古画、看懂表演。
开卷时画作介绍、入卷时创新呈现、品卷时深度解读、合卷时回顾经典……由此,开卷、入卷、品卷、合卷这套画作鉴赏的专业动作,被化用为《诗画中国》舞台上的标志性仪式,达成在内容与仪式上的双向升级。
视角+表演,经典焕发新生
《诗画中国》在内容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举措,不仅再次唤醒了观众的“经典诗画DNA”,无形之中也借用新的创作成果,为观众提供别样的观赏视角,让传统诗画艺术在舞台上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例如南宋赵伯驹的名画《江山秋色图》卷,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出的珍藏文物在香港展出。寺庙楼阁、桥梁廊道,登高望远、林间闲谈,为何是这幅画?又该如何品鉴这幅青绿山水画?《诗画中国》特别邀请了香港演员汪明荃用粤语领诵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用诗歌体会画中意境。
这一场景的播出,立即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微博话题#香港故宫展出国宝级南宋名画#收获近9000万阅读量,并登上微博热搜榜TOP30、视频榜TOP15和要闻榜。汪明荃在节目中提到,站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看到眼前的香江和维多利亚港,颇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感。
事实上,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以经典诗词引发出精神内核的表达方式,多次引起网友的强烈共振。在节目高热度话题榜单中,#任敏中国风水下舞蹈#就收获超1.5亿阅读量,#许嵩纸上雪唱出王维潇洒人生##厦门六中合唱团把落花游鱼唱出了画面#等话题也有5000万左右的阅读量,上千万的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可以看出,经典诗画总能激起巨大的魅力涟漪。
纸媒+网络,助推全面传播
通过新颖解读视角的呈现,《诗画中国》既是一位引导者,带领观众看到了更具科技含量的诗画魅力,更是一位继承人,依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助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
节目开播前后,总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中国文艺报道》栏目积极播发节目讯息。播出期间,节目创作座谈会和呈现内容再次受到《晚间新闻》《朝闻天下》《新闻30分》《音乐周刊》等栏目聚焦。
大屏预热和深度关注,为节目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收看空间,众多媒体也关注到了《诗画中国》掀起的全民诗画品鉴热潮。开播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陆续刊发节目座谈会举办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的署名文章《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提到几位嘉宾谈到的共同追求,就是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中国日报》刊发对外报道《Techno classic switch on》,表示节目用“爆火”的实践证明了中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工人日报》在刊文《挖掘诗画合璧样态 引领诗画鉴赏风潮》中提到,在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融合交错中,《诗画中国》厚植于文化根脉之上,铺展开意涵深刻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