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尚行业到今天依然离不开 Margiela ?

时间:2022-04-06 12:00: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导语: 直到今天,MartinMargiela依然是特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他正成为时尚界创意工作者自我表达时的精神领袖。被誉为工业化先锋品牌的Prada,其创意总监RafSimons坦言,Margiela是他的初恋。Raf误入了发生在1989年名为「allwhite」的秀,改变了他对肤浅时尚的看法,让建筑专业的他开始用时装表达内心。

来源:FASHIONOMY时尚界

  直到今天,Martin Margiela 依然是特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他正成为时尚界创意工作者自我表达时的精神领袖。

  被誉为工业化先锋品牌的 Prada,其创意总监 Raf Simons 坦言,Margiela 是他的初恋。Raf 误入了发生在 1989 年名为「all white」的秀,改变了他对肤浅时尚的看法,让建筑专业的他开始用时装表达内心。

为什么时尚行业到今天依然离不开 Margiela ?(图1)

  近年来被打上亚文化先锋小众的 Balenciaga,其创意总监的 Demna Gvasalia 曾说:“我从安特卫普毕业后在 Margiela 工作的时间,似乎就是我的 ‘硕士课程’。在那里,我发现了太多美丽事物,我学到了将平凡之物变为创意之物的概念方法。” 如今 Balenciaga 秀场上 oversized 西装、破旧外套、袜子鞋依旧如影随形,将民主化的时装引入高级时装的创意表达亦来自Margiela的精神。

  说唱歌手 Kanye West 近年来总以蒙面造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这源自 2013 年佩戴 Maison Margiela 的钻石面罩出现在演唱会上的场景,时装评论人 Bliss Foster 则认为 Kanye 希望向 Maison Margiela 学习,将自我「匿名」化,用作品为自己说话。而最近发行新专辑《Donda》全黑封面正呼应了 Margiela 全白的标签。

  显然,Martin Margiela 已然成为时尚界无处不在的神,而当我们再次谈起这位时装历史上的鬼才时,他创作所使用的方法论、对于时装潮流的反思,以及对时代和历史的回应将更值得回味。

  01碎片式的解构与重组

  Martin Margiela 于 1957 年出生于比利时,1979 年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以自由设计师的身份工作了几年;直到 1985 年,Martin 开始为时尚界的老顽童 Jean Paul Gaultier 工作,三年后与搭档 Jenny Meirens 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Maison Martin Margiela。凭借着先锋性的设计理念和极具辨识度的创作风格立即在时尚界瞬间掀起了巨浪。巴黎《解放报》将 Martin Margiela 誉为「他那一代人中最 具才华的创作者之一」。

  自 Martin Margiela 于 1988 年发布自己第一个系列起,他留下的风格就一直与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这样的新型革命设计师一并提起。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经济衰退,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弥漫着不稳定、衰败和焦虑的大背景下,Margiela 独 创的时装方法论和反时尚的思考方式颠 覆了时尚本来的样貌。

  时尚记者 Suzy Menkes 曾评论道:Margiela 在那个年代显得很 “不合时宜”。相比同时代大部分时装屋所打造的纸醉金迷,Margiela 的时装秀不仅解构了衣服,此外更像是直截了当地撕碎了时尚系统中所心照不宣的规则。创作开始关注实质,强调耐用和环保;概念化意图取代开始浮于浅表的时尚,反对华而不实和过度消费,以此反思时尚的未来。

  Martin Margiela 将时装的起点看作是“人体”。在设计的过程中,他对任何一件衣服背后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如比例、材料、结构、体积和技术等。他将服装重新撕裂、重新缝补,将服装颠 覆定义,引入全新的材料加码设计。

  在 Margiela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曾看到奶奶把磨破的旧衣服裁成两半,然后重新缝起来做成了新的衣服。这无意间成为了 Margiela 的时尚启蒙,并成了他步入时尚业后最 爱用的手法。

  而在他攻读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的时候,课程要求用厨房材料制作服装,厨房抹布(tea tower)是他选用的材料,这也成为了他第一件解构设计的作品。日后我们能看到如:1989FW 用碎盘子做的马甲和 1990 年用塑料袋做的上衣灵感都源于这一课程。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我们不难看到被拆成两半的服装,线头、针脚、毛边与裁片不加掩饰地暴露在外,拆解的衬里被复制成了服装,甚至制作服装的人台也出现在了秀场上。那些在传统制衣过程中被用心粉饰、包装隐藏的东西,成了 Margiela 最想要揭开的重点。

  而在 Margiela 的设计中并非是对材料结构的简单拼接,更体现了对文化的反思与解构。他意识到「文化的碎片商品化是当代生活的标志」,通过对碎片物品的重构,肤浅的服装和碎片的文化开始与余音绕梁的历史共鸣。

为什么时尚行业到今天依然离不开 Margiela ?(图2)

  02拾荒者的旧物与历史

  Margiela 对高级时装的最 大挑战莫过于对破旧之物的升级再造,这源于 Margiela 对“二手市场”的发现带有强烈的喜爱,他的创造性似乎给古怪程度各异的“再生”提供了机会:经典手套变成了手袋或类似贴面的上衣,用鞋带制成的女士紧身内衣,男士凉鞋被改造成的拼接夹克杉;古老的银勺变成了手铜,木塞变成了项链,橄榄球做成的钱包...

  这也让他成为第一个提出并实践可持续(Upcycling)的品牌,这也催生出了 Replica 系列;(MMM)Replica 系列都是新的,但是每件衣服内的标签都标明了其来源:20 世纪70年代,一位男孩的定制夹克,来自法国;20 世纪80年代,来自意大利的一件晚装,诸如此类。这些服装通常被大卸八块,被精确的复制、重新组装再次献给消费者。

  Maison Margiela 利用在二手古董市场的“发现”,在他的精湛解构和重构手法下,给予服装第二春。精心挑选、量体裁衣、手工制作、严格测试。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二手服装对 Margiela 来说具有情感上的意义,它们代表了过去和生活的见证,而马吉拉着迷的正是这些服装上厚重的历史感。

  在 1991/1992 FW上他将从战后二手商店淘来的羊毛军袜做成毛衣,军袜的后跟恰好形成一个小抛袖,表达对战争残酷的共情;在1996 S/S中,他将一件20 世纪50 年代的鸡尾酒礼服的衬里完全复制成了一件现代服装,从内而外拍摄了礼服的原始内里,并将这些照片作为图案印在新的裙子上,绘制似是而非的折痕和手工纹理。对现代工业时尚和快时尚的重大反击,也是对后工业时期拼贴、混合、切割的文化实践。

  在Caroline Evans在《前沿时尚》一书中曾将这样的设计手法总结为「拾荒」。她将时装设计师比喻为文化的拾荒者,而这也是文化历史学家思考当今时尚的有效工具。在 Margiela 的设计中,过去的碎片不断被编织成一个新的故事在当下回响,而那些通过历史解构的服装,揭示了过去和未来的复杂联系。

  03未完成是时间的永恒

  Margiela 的服装是一种能根据“时距”而不是“变化”来开创的一种时尚,时间总是是依附于马吉拉的作品之上的。未完成和演化是他制衣的哲学。

  时装屋里“翻新”的衣服通常会被制成未完成的模样,引入了不同程度的由时间老化的织物、肌理和刻意被和磨损的衣服,将全新的的时尚拉回过去,为线性时间直接制造“麻烦”,这些服装都是新的,但也是旧的。

  被后人历来称道的 1997 S/S 中他将模特人台外的亚麻布直接搬上伸展台。这是根据裁缝存放在衣架上的平面图设计服装,他将服装制作过程融入了时装设计的主题并用裁缝的人体模型重新制作亚麻背心。在这件背心上,马吉拉展示了在裁剪和缝制的过程中,而让它出现在伸展台上就直接指向了永远无法完成的服装,就像一件正在进行中的解构作品,也代表着作品本身的永恒性。

  在高速发展的时装周期里,更迭换代可以以周为单位。在设计中 Margiela 巧妙的对时间进行解构,巧妙的逃离了时尚的线性周期,不仅让作品呈现出持续性,更成就了创作的永恒。

  1997年,Martin Margiela 与一位微生物学家合作,在鹿特丹的 Boijmans Van Beuningen 博物馆举办了他的作品展览。Margiela 将他迄今为止设计的十八个系列中每一件白色的套装都进行重新创作。这些衣服都被浸透了琼脂,然后在衣服表层喷洒了各种霉菌,然后他将这些衣服在博物馆的特制温室里放置了四天,让霉菌和细菌在衣服上自由生长。然后,这十八件作品被穿在了展馆外墙的模特身上上,沿着外墙排列,就像幽灵一般。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Margiela 希望将衣物随着自然循环衰败的状态与它被消费者使用、丢弃后的状态进行对比。服装上的痕迹则成为了时间的证明,而这些“死去(从前的系列)”因为自然的周期生长的生命不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成为了永恒的象征。

  流逝的时间作用于服装之上变得显而易见,但通过对时装周期性的编辑和未完成的延续,时间开始变轻,旧物可以变新,新可以变旧,如此往复成为永恒。

  04沿用时尚的方法与逻辑

  时尚是富有吸引力的,艺术是难以捉摸的,而 Martin Margiela 正好站在了这两者之间,跳离规则之外,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既富有吸引力又让人难以捉摸。

  关于他从时尚界隐退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或许是 OTB 集团的收购让他无法在创意和商业之间平衡。更有分析到是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让他无法持续的匿名化:“我希望我的名字能和我的作品联系,而不是我的面庞。”

  在《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最后一帧处问道:“你是否在时尚中完成了你的自我表达?” 马吉拉依然回答道“No!”

  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媒体广告宣传等因素,时尚潮流变化的越来越快,媒体对个人风格作品并非敏感,转而倾向于时尚风格上的更替和符号化的记忆。显然 Margiela 成为了风格化的标志,大家记住的是名字、数字和缝线等标志。

  今年,他选择以「艺术家」的身份重新启航,希望以更加纯粹的方式表达自己。在法国巴黎的 Lafayette Anticipations 画廊开启自己的艺术展览,并亲自设计改造了展览的空间。

  Martin Margiela 无疑创造了一种词汇,一种语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语言都将依托于他创作的作品之上。而他本人也自始至终躲在白色幕后,永远享受思考问题过程和方法,他不愿站在舞台中央,但他仍沿用时尚的逻辑,在不同的阴影侧面完成自我的表达。


上一篇: 快时尚H&M集团今年还将再关24...

下一篇: 服装店新店装修陈列需要注意些什么?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