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寨英谈

时间:2020-01-07 06:27:0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古寨英谈

我曾站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深山里,向北遥望。如果能有机会沿着太行山,徒步在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去拍摄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该多有意义啊。深山里藏着秘密,深山里藏着历史,深山里藏着故事,深山里藏着……

那天,河北新闻网的杜船,邀请我们去参加#乐享河北随手拍#活动。他告诉我,此次采风有古城正定,有邢台县的英谈和沙河的王硇村,太好了,尽管我昨天刚从三亚飞回石家庄,还是爽快的接受了邀请。

我出生在华北大平原的石家庄,华北平原,向东望,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天际的边缘是浩瀚的大海,向西望去是绵延巍峨的太行山。从我儿时的记忆开始,清晨总是匆忙的,难得欣赏旭日东升。每当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天地间总会上演一场风云变幻的精彩大剧。望着西下的夕阳,依依不舍落在大山的背后,忙碌了一天的太阳也要回家了,我的思绪也会一次次插上翅膀,飞向太阳的故乡,我多想看一看大山背后的模样。

向西,向西,走向大山的深处变成了我不眠的梦想。从邯郸涉县到张家口的蔚县,我几乎走遍了太行山里河北山西交界的县。大山里的群峰,大山里的大峡谷,大山里的古村落,都成为我最难忘的记忆。

我们的祖先太有才了,人和山组合在一起就是仙,大山里有人的地方似乎就是仙境。如果是旅游,当然很好,但是,无论如何我也不能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在大山里定居,而且是一代接一代的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要知道,从太行山的河北山西交界向东,仅仅七八十公里就是肥沃的华北大平原。走进英谈,让我心中更充满了疑惑。

英谈村就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山的大山深处,坐落在太行山奇峰雾子垴、和尚垴的怀抱中,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当你走进村子,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山之下,郁郁葱葱的古树掩映着一座石头古寨。村口前一道溪水顺流而下。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英谈的千年历史。

由于历史久远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穿过古寨阁楼下的门洞,一幅幅用石头打造的天然画卷在我们的面前一一展开。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黄巢起义军的营盘,有人说,营盘,营盘口音变异叫成了“英谈”;也有人说相传黄巢起义军将领们经常在此地商谈军机大事,英雄与英雄的对话,也因此把这里叫成了“英谈”。

走在英谈那被历史打磨溜光的小道上,我的思绪在一次次穿越中飞翔。黄巢起义是发生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朝末年。百度一下,网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不同论述,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同时也可以佐证,英谈建寨之初,也是历史上动乱频发的时期。

据史料考证,邢台在唐朝末年曾是黄巢义军朱温部的领地。邢台在唐时叫邢州,"邢"字通"井",古称井方国,井方源于古黄河和太行山之间的百泉,上古时期黄帝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乃合井、邑二字,即为"邢"。《平乡县志》曾描述,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饶,其俗朴厚,其人尚义。后人习惯称邢台为卧牛城。

朱温,砀山人,公元877年,朱温和兄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同州防御使。882年9月,朱温因故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节度使,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关于黄巢起义,在英谈附近尚存在许多的传说和古迹遗存,如黄巢峡、朱温坪、血流峪、天明关、贺家坪等村名地名都与黄巢有关。黄巢峡是唐末黄巢农民起义的根据地之一,除遗存的旧城郭、练兵场、跑马栈道外,村庄、古刹寺院和山岩名称都留下了与黄巢起义军有关的印迹和传说。

当然传说自然无法与历史划等号,然而,传说往往会让人们摸索到一些历史的痕迹,也因此反而让这里更充满了神奇。从英谈村的建筑结构似乎也能提供一些佐证。如果不是营盘,是什么人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构筑起一个恰似“欧洲中世纪的城堡”。

英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人们沿河而上才能进入古村落。村子靠山而居,沿河而造,也因此这里石桥非常多。山间地少,但建筑错落有序。这座用石头建成的山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英谈的民居建筑大多以两三层建筑为主,但是,这里居民家里没有楼梯,房子都是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前屋后,一条条石板小路自成体系,也把整个村子连成一体。尽管许多家保留了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模式,但是几乎家家都有后门。

按照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开后门容易跑财招贼,而英谈村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仔细观察,无论前门或后门,每个门后左右都有一个直角型的墙垛。这固然是建筑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时代,无疑也有着攻防掩体的特殊效能。农家院呈现的这种具有军事攻防功能的建筑奇观,不仅是出进方便,也是世人将其称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是一种兼有军事和民用两种功能的建筑。它既是用来防御敌人进攻的堡垒,也是贵族和骑士生活起居的住所。英谈古寨也恰似具备了如此的功能。既是山寨必有寨墙,这里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寨墙。目前的寨墙重修建于清代咸丰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857年。寨墙宽三米,高低不等,最高达六米许。寨墙依山坡而建,整个寨子有四个门,东门修有阁楼,也是进入寨子的主要通道,南寨门外修石板阶梯,路外有断崖,甚为险胜。

围屋,碉楼,可以成为中华建筑史上的奇迹,我所见到的大多是以一家为单位。一个村子,数百年,按照一个模式,保持了一种共同的风格,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奇迹。

英谈,一百七十多座村民住宅为二、三层楼房,全部由青红两种沙石岩建筑而成。两千多米石头城墙围绕古村。古寨坐落于“一城四门”之中。村内大小石孔桥三十六座,还有古石楼、古窑洞、古石栏杆、石巷、石街、龟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财主院等历史遗迹。

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当年八路军129师总部、冀南银行、国民党省政府都曾经设在这里。 抗日战争时,百户人家的英谈村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在战场上光荣牺牲,成为了革命烈士。在解放战争中,这里是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所在地,刘伯承元帅曾在汝霖堂住过,在石板路南侧有一个四合院式建筑,那个院落叫中和堂。1937年日本侵华时,时任河北省主席的鹿钟麟来到英谈村,这个中式的小院成为河北省府办公地。

英谈,曾经是黄巢义军留下的营盘,也许是传说。但是五百年后的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目前的建筑多为清代咸丰年间所建,也因此成就了此处经典的明清古寨建筑群。

如果营盘之说是传说,那么“路家”人创造的奇迹更值得人们去探究。英谈村村民以路姓为主,英谈路家分为三股,即前股、南股、后股。三股是从清初分开的。三股贫富发展距离较大。鼎盛时期最为富裕的是前股,是顺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户。路姓前股从法字辈分为三支三堂,即贵和堂、汝霖堂、德和堂。后来德和堂分出中和堂,即三支四堂。

据说三支四堂鼎盛时,是当时顺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的五县。这一路姓三支四堂的英谈历史,有黄巢传说的神秘,有艰苦创业的精神的闪光,也成为英谈人文旅游的佳话。

一个上午的游历,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期待。我想我还会再来,住下来,为了那片绿色,还有那个梦,为了这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上一篇: 年夜饭开胃前菜,有这一盒就够了!

下一篇: 好惨!这两个人又被对号入座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