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彬江赵浩卞烈士传奇:曾助彭德怀攻战,牺牲后毛泽东深为痛惜!

时间:2020-01-07 21:14:1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袁州彬江赵浩卞烈士传奇:曾助彭德怀攻战,牺牲后毛泽东深为痛惜!

烈 士 之 谜

——宜春彬江赵浩卞传奇

刘 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百年前毛泽东冲天一问,令人兴怀豪逸,悸动不已。那时正好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赵浩卞,倾听毛泽东滔滔不绝的授课,感染之下,必然也是如此情怀:曙光心头跃起,满眼红霞弥天!

★毛泽东主讲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但是——,谁也不曾想到,这位知名革命志士, 现代史上宜春籍(今为袁州)第一位中共党员,名字竟然出错误传至今,写满志书、资料以至正规党史书籍。 事实上,他并不叫赵浩卞!

他真正的名字是什么?追索之下,问题接踵而来:烈士证书上面的名字,亦非浩卞二字,生卒年月也与史书不合。同时,他牺牲后妻子去向,下落如何,也是一片空白。还有,他归葬与否,碑文有无,更是无从知晓!

风云跌宕,时空邃远。伟大艰难的历史,留下多少惊神泣鬼的故事,也甩出多少疑云层积的风景!

盛冬之际,我们来到赵浩卞家乡袁州彬江镇社树村。

纵目四望,乃知此地气势:古袁河横贯东西,流阔岸低,草美鱼肥;明月山绵延而来,至此收势,逶迤没入平畴;上世纪三十年代兴建的浙赣铁路,一杆挑起,引来呼啸,久久如吟。但见村南一座硕大山丘,西看如啄俗称鸣公岩,东望若狮又叫狮子头,村民呼为石眼洞,就是县志上说的石室山。其山披绿而卧,香樟时现,特别是山际藏一巨洞,深约里许,高旷峥嵘,洞底流急,隐然如闻钟鸣。本地古时文人诗云:

灵岩开乳洞,当有白云封。

最美黄昏后,书声杂暮钟。

社树村的石室山全照

太平兴国四年,也即公元963年,北宋袁州刺史赵昌言,卸任后喜欢石室山景色,落籍山麓,成为当地赵姓一族开宗之祖。后来赵氏宗族依洞耕读兴学,儒风沛然,旧有阁亭书塾,养出不少人才。抗日战争时期,赣西高官入洞避敌飞机公干,成了宜春一带重镇,人皆羡往。

赵浩卞呱呱落地时,已是晚清光绪皇帝年间,是为1905年。此时列强欺凌,国势危殆,乡村破败,人民痛苦。浩卞生于农家,父亲赵景福,母亲李氏,勤耕苦织,都是老实厚道农民。却不料小浩卞生得聪明,两岁竟能识字,7岁时把那赵族祠堂对联、匾额上的文辞认了个遍,而且能说出其中深奥含义,把众人惊倒。浩卞的祖父枚林公,颇通文墨,见这个孙儿了得,喜不自胜,不顾家贫,决计送他入私塾念书。不久又拜彬江名儒彭吉昌先生为师,学业节节攀升,待到十二岁时,浩卞一举考入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即宜春中学前身,那时位于今日春台公园的四中内)。楼阁飞檐的宜春台上,门庭寂肃的昌黎书院内,时常闪跃着好学上进、聪明活泼的小浩卞身影。

昌黎书院旧照

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响应。八中校刊上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的檄文,大呼“凡有益于天下之事,虽牺牲生命在所不避”。学生激奋,先与思想保守的监学夏承纲斗争,逼其认错,响应全国罢课。接着冲出校门,挥旗游行,结众示威。此后奋发续进,搜检日货,集中到箭道广场点火焚烧,两昼夜火焰不熄。思想活跃的赵浩卞,叫哑了嗓子,跑累了双脚,但是滋补了五四新精神,视野打开,心志阔大,对未来充满激情和期待。他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初中毕业后,因为家贫,浩卞不能继续升学深造,他从学校回到农村。唯一的选择只有务农,放牛、砍柴、犁田、插秧割稻,无一不从他的手上经过。但他毕竟又是一个知识青年,聪慧过人,读过新学,读过鲁迅胡适,也读过传统经学,古文底子不薄。于是便有大户人家的私塾请他去执教。这倒是遂了浩卞的心性,教书亦可读书,他的朦胧的梦,仍然是这个动荡世道给他的滋养:奋进,让生命迸射出时代光焰。这个大户人家便是横山村的赵兰田,私塾收了一些学生,课堂整然,屋舍敞净,自是读书好去处。主人亦不吝啬,资给不乏,也是养家饭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即大革命失败后,暂未暴露的赵浩卞,又曾以教书作掩护,在分宜北山庙和彬江上楼一带活动,就是借助了此际积累的塾师声望。

北伐战争前夕的革命阵营

有五年之久,即从1921年到1926年,浩卞执教乡里,潜伏着青春的身躯和新颖的思想,在湖弦上到横山的乡间小道上奔走。那座葱茏横卧的石室山,时常与他匆促的身影相吊问。

公元1926年,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以如火如荼的北伐战争席卷大江南北。朝气蓬勃的共产党人和锐志奋进的国民党人,联手拆毁着北洋军阀的巍然大厦。在湘、鄂、赣数省陡然兴起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摧枯拉朽,封建势力瞬间枯萎,腐朽传统支离破碎。毛泽东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声疾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9月23日,北伐军进占宜春,在宜春台下箭道广场召开军民庆祝大会,总司令蒋中正与一干国民党人白崇禧、张治中等,同共产党人林伯渠、李富春、加伦(苏联军事顾问)、郭沫若(次年加入共产党)出席大会,蒋中正慷慨陈辞,郭沫若领呼口号。会场众情激昂,气氛热烈。根据资料推测,年轻的赵浩卞,因此时已经参加宜春县农民协会,一定参加了大会,亲身感受了革命高潮的热烈。没过多久,浩卞就由县农协按江西省农协指令,选送到革命中心大武汉,进入刚刚由广州迁移到武昌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天降大任,时势所趋,此时的赵浩卞,可说是踌躇满志,意气飞扬。

武昌民运动讲

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原在广州办了两年共六期,培养革命骨干800人。讲习所先由著名共产党人彭湃,后由毛泽东主持。随着北伐胜利步伐,农讲所迁到新的革命中心武汉,从全国17个省招了800学员,为迎接中国革命高潮准备干部。

赵浩卞此时来到武昌,进入位于红巷13号的讲习所,成为江西区队149人中的一员。1927年3月7日,农讲所开课,赵浩卞开始了短促一生中最富价值也最为激奋心智的学训生活。他在这里再次见到已在南昌认识的教员江西弋阳人方志敏,见谈甚欢,互为勉励。讲习所既要上政治理论课、军事运动课,也要上历史课、艺术课,学唱歌和画画,课程科目有28门之多。更重要的是每天都有四个小时的军事训练课,枪械闪亮,喊声震天。天天都能见到当时名噪国内的革命家来上课,他们有年轻潇洒的广东人彭湃、江苏人周恩来,也有气宇轩昂、文气十足的瞿秋白、萧楚女,还有浪漫不羁的四川人郭沫若,浩卞半年前在宜春箭道广场见过他,他的女神诗集和凤凰涅槃的名诗,曾让年青的浩卞心潮激荡。但最让学员激动和钦服的是主持农讲所的湖南革命家毛泽东的讲课,他讲中国革命,讲农民问题,还作过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专场报告,深入浅出,幽默诙谐,见识高远又生动形象。农讲所虽大多是知识青年,但全部来自古老中国的广大乡村,对毛泽东农民问题的讲课感同身受,有撼击灵魂之功效。他们看到了未来革命的方向。毛泽东高亢激越的湘潭话,犹如武昌长江江面上那巨型轮船发出的长鸣汽笛,他们被震动和醒悟!

学员生活紧张有序,起伏跌宕。三月,北伐军占领南京,帝国主义炮击革命军民。农讲所学员激愤上街,武装示威游行。蒋介石四月叛变革命,杀害赣州共产党人陈赞贤,他们又愤怒上街抗争。之后夏斗寅叛乱,他们更是奔赴前线,击溃叛军。学习和斗争让学员们更加团结,更加斗志昂扬。他和同学们相善,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伟大长江之滨,他们互通心扉,雀跃不已,革命让他们友谊淳厚,心境开阔。江西区队中那些优秀的学员如横峰县的程伯谦,万安县的廖琛,乐安县的易道明,于都县的肖大鹏,弋阳县的彭皋,都是赵浩卞的好友。特别是肖大鹏,后来和他一样作为农运特派员派回家乡搞革命,抓武装,成为新组建的赣西南红二十军172团的团长(赵浩卞是175团团长),后又代理军长,在浩卞的家乡彬江三星口打过一仗,他是浩卞的挚情战友。

三星口战役纪念碑

而发生在农讲所内最为激动人心的事情,是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和考察下,一批优秀学员加入了共产党,他们是学员中的精英,青年中的翘楚,赵浩卞以其出色的表现成为其中光荣的一员。他就在此时认识了高个沉毅的毛泽东,为他三年后在宜春城中迎接这位后来名震世界的伟人,奠定了交往基础。

毛泽东在民运动讲

国共合作掀起的中国大革命,终以国民党的背弃宣告失败,屠戮与反抗同时开始,血火交织,刀枪代言。武昌农运讲习所匆匆结束,6月18日,赵浩卞在此结业,受党组织委派和方志敏亲自交待,赴家乡赣西任宜春分宜两县农运特派员。紧接着,全国陷入严重白色恐怖,风声鹤唳,断头无数。赵浩卞遂转入地下,隐蔽以待时机。从1927年到1929年两年间,他的公开身份是乡村教师,并化名朱子云(子云诗曰之意,并不是讹传的朱子荣)以便走动。教书期间,他直接影响了20多个进步青年参加革命,知名的有分宜界水人高潮,成为革命骨干。据浩卞的家人记忆和有关文稿,这段时间他冒险去了一趟井冈山,受命向毛泽东递送重要信件。这显然组织上认为他和毛泽东互相认识,便于对接。同伴是湖弦上的赵秋元,亦是革命分子。此际毛泽东刚在井冈山落脚,面临湘赣敌军会剿和内部纷争,正是艰难时刻。一路上凶险异常,差点被敌探嗅破,幸亏浩卞机智脱险。当然,他是受谁委派,是方志敏吗?他送的是何重要机密文件?他和毛泽东见面谈了些什么,又接受了什么任务?至今我们无从知晓。现代史上,有多少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令我们万念悬想、追索、感叹,那份朦胧隐秘,又多么感人诱人!

邹迪(开国将军周赤萍)

同时也是这两年间,宜春的红色组织开始活跃,宜春东南的新坊、彬江,一些从湖南浏阳过来的共产党人积极鼓动,发展组织,在高富岭、花桥几个边界村建立了苏区政权。赵浩卞自然参与其中,并且担任宜春东南区委书记要职,成为党的地方领导人。他经常奔走于高富岭、大岭和分宜的礼家垅山区,这个时间认识了少年邹迪(即开国将军周赤萍),经常接触、了解渐深。邹迪是个胆大活泼少年,在他引导教育下,参加了赤卫队。宜分边界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邹迪常给外乡人的浩卞带路,还到高富岭地主家搞了三条枪来。1966年赵浩卞侄子赵维国(后过继为浩卞之子)到北京拜访周赤萍,周深情回忆说,浩卞是他的革命引路人,情谊很深。此时,从井冈山那边过来的红军也开始到这边活动,安徽人柯武东率领的红军独立团,就多次来到彬江,袭击消灭白军武装保安团,镇压恶霸劣绅,开仓放粮,救济穷苦百姓。同时发动群众,扩大红区。宜春东南区逐渐与分宜、安福、吉安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一部分。进入到1930年春天,红色革命的发展迎来了沸腾的春天。彭德怀率领的红军此时来到了彬江,准备攻占宜春。

宜春城旧照

身板厚实,脸容严峻的彭德怀是在3月22日抵达彬江的。身在东南苏区的赵浩卞早知情况,在红五军来到之前,已派多人到宜春城内,得知情报后,又亲自到宜春城勘察,不辞艰辛凶险,把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知道红军一到,他就急匆匆赶往彬江甘家里彭军长驻地,向他汇报情况。一路上遇到的红军部队都受到当地百姓欢迎,他们说话和气,士气高昂,还沉浸在刚打下分宜县城的胜利喜悦中。赵浩卞向彭德怀报告,宜春城里只有国民党正规军18师一个连,连长叫旷勋,另有县警察大队130多人枪,加起来不足三百人。另有18师刚从湖南征来的一个新兵营,倒有一千多人,但尚未训练和装备,并不足虑,敌人力量是薄弱的。商议之后,彭德怀定下了以诈智取宜春城的妙计。23日傍晚,一队装扮成从分宜溃逃下来的白军的红军侦察兵,从城南混进了城内。24日晨,彭德怀率部抵达宜春城南门下。先期进入的红军战士刺死守门白军,打开城门迎接红军大部队入城。敌人被全歼,新兵营一千多人经动员也全部加入红军,红军实力大增。彭德怀非常高兴,在宜春城东门大校场召开军民大会,并成立了宜春县苏维埃政府,任命由赵浩卞推荐的新坊花桥村人钟金仕为主席。六天后,红军撤出宜春城。赵浩卞率东南区游击队送彭德怀到南庙,在此分手。彭赠给赵部20支步枪,挥手辞别。这是赵浩卞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彭德怀并与其短暂共事。赵浩卞老家社树村,至今还流传着彭德怀红军在此驻扎路过的故事。赵氏宗祠门口的一根已没入泥土尚余四五尺在地面的天然柱石,据说彭德怀在上面系过军马,祠堂内也住满了红军。岁月易逝,踪迹难泯,当年的风烟,仍在青青石室山上徘徊,久久不散。

社树村赵氏宗祠

红五军攻占宜春的重大胜利,助推宜春革命形势大发展,全县红色暴动此起彼伏,气势恢宏,北路盘田战斗胜利,飞剑潭大捷接踵而来,大大鼓舞了苏区人民。宜春此时苏区人口有10万以上,党员超二千人,红色武装达到五千人。深远的山区,偏僻的村落,整块的溪谷盆地,都成了生机盎然的红色区域。1930年7月,包括宜春、分宜在内的赣西南红色武装,组建为红二十军。军长是湖南耒阳人黄埔军校生刘铁超。赵浩卞亦率宜分两县红色队伍加入,担任175团团长,同时兼任了红20军秘书长。但他仍以地方苏区工作为主,不久担任分宜县委书记。9月16日,刘铁超率红二十军再次攻占宜春城。这次夺城是在彭德怀攻占宜春半年之后,此时宜春的红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刚刚在湖南浏阳与彭德怀部组建成军)三万人,在二打长沙未果的情况下,沿浙赣线向赣西进军。赵浩卞率宜分苏区红色力量协助刘铁超部攻占宜春,也在宜春城内,到9月28日这天,迎接毛泽东、朱德率部入城。除掉难以确定的1928年的井冈山之行,赵浩卞离开武昌后,再次见到了他深为敬仰的老师和入党批准人毛泽东。农讲所结下的师生情谊,与大武汉的滔滔长江、龟蛇二山和天下闻名的黄鹤楼,永远刻印在赵浩卞心灵深处,时时激励他慷慨赴命视死如归。毛泽东繁忙,居城两昼夜住县衙内的文昌宫,几无喘息之暇。赵浩卞无法与他促膝长谈,再受教益,只能匆匆汇报接受简要指令。

9月29日上午,现代革命史上著名的“袁州会议”召开,毛泽东一举扭转盲目乱撞的左倾冒险主义,确定了新的作战目标。之后打下赣西南重镇吉安,遂使闽粤赣苏区连成一片,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底定大局。宜春的东南苏区,也因此举列入中央苏区范围,成为宜春人民的荣耀。赵浩卞在这里也见到了来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命令的中央特派员周以栗,他是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务主任,与浩卞亦有师生之谊。这是他们离开武昌后,唯一的一次短暂会晤。被毛泽东彻夜长谈说服的周以栗,此时33岁,血气方刚,但他服膺毛泽东,此后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四年后牺牲。革命不仅拥有追求和成功的喜悦,更不乏苦难与牺牲的艰辛。主力红军离开宜春后的赵浩卞,也迅速消失在奋斗与献身的革命洪流中,留下多少不解之谜!

赵浩卞是在分宜县城牺牲的,时为1930年11月9日。

由著名红色骁将黄公略指挥,刚刚夺占分宜县城的红三军,为诱敌又迅即撤走,从上高奔袭而至的白军77师罗霖部,突入分宜县城。此时,赵浩卞正在主持分宜县委一个紧急会议,部署应敌。侦察员急报,敌人迫近,只有三四里了。急乱中,侦察员口中的三四里,说出来大家误听为三十里,赵浩卞不及细察,镇定自若地打算开完会再撤。守城的地方红军独立团,也放松了警戒,被敌人一阵猛攻击破,由叛变的县赤卫队大队长张克林带路直击会场。红色警卫营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与会的县委机关30多人,包括来自宜春东南苏区的领导汪平、王芳庚,还有赵浩卞当年的学生高潮等,与县委书记赵浩卞一起倒在敌人的弹雨中。半月后,在吉安一带检查苏区反围剿工作的毛泽东,闻讯后不胜愕然与痛惜,致信江西省行委,指出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赵浩卞牺牲时仅25岁,犹如流星一瞬,从此隐没在红色历史深处,消失于岁月的漫漫长河中,至今已近90年。

宜春老照片,因战火损毁只剩一半的石桥

那天,我们在社树村倘徉,冬日漠漠,寒气浅浅,不远处是混沌横卧的石室山。我们说着赵浩卞,在村部,在祠堂,在铁路下的隧洞内,尽量去感触历史的脉动。赵维国先生的答疑和诉告,村支书赵绍辉的穿插,都让我们努力靠近着几近百年前的历史真实。我在赵维国和赵绍辉的脸上端详,力图捕捉到赵浩卞的影迹,他们是他的血亲和族人,很自然也理由充足,去引发想象催生联想。时间久远造成的隔膜是难免的,从他们有时摇头多于点头的述告中,我更多地感觉到历史的深邃和无解。

赵浩卞,实名赵效卞,不知何时何故讹变为现名。烈士证上他又叫赵守仁,守仁是他的字,绝对不是他的名。牺牲后他葬于何处,有无碑铭,后人已难于知晓,或者说可能根本不存在归葬和碑记。白色恐怖时,他的家人和族人皆因“土匪头子”的重压,不敢露面,岂能援手!妻子张氏,彬江本地人,浩卞牺牲后她亦不知下落,杳无音讯,永远消失。他有无子息,是否存在,根本无从得知!

白色恐怖时被白军抓获残害的共产党员

历史就是这样,岁月亦然。近处石室山峨然寂然,仿佛在无声诉说,又似乎隐藏着无数秘密。古时石室山上的石乳洞名闻遐迩,今天却无人知会。村民把红花仰高山上的圣公菩萨移到此处,依然一片清冷。我想,万里长征路上,藏区百姓称呼红军为“菩萨兵”,难道赵浩卞不能算是菩萨?救苦救难,救国救民,菩萨之谓也!

未解的烈士之谜,与青青石室山同在,永远潜藏着历史的密码,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二○二○年元月二日 宜春甘尔居

刘密

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先辈们用鲜血

为我们换来的

宜春人要铭记历史,牢记英烈们的功劳

请将本文发到朋友圈和发给好友

让更多的人知道赵浩卞烈士的故事

上一篇: 深圳:已率先研发互联网金融APP监测系统

下一篇: 原创在感情中把承诺当儿戏的四大星座,看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