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地坛:明清帝王祭地之坛,天坛建成百余年,为何要再建一个地坛?

时间:2020-01-07 23:23: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地坛:明清帝王祭地之坛,天坛建成百余年,为何要再建一个地坛?

北京地坛最早叫方泽坛,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祭地之坛。

本来,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已经修建了天坛,用它来作为帝王祭天祈福的场所就足够了。

而且,在地坛修建之前的150多年的时间里,明代的帝王们一直遵循着天与地一起祭祀的仪式。

既然一起祭祀,那就说明只需要一个祭坛就足够了,那么,为什么到了明代中期还要再建一个地坛呢?

其实,地坛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礼仪制度的变革,还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事件。

原来,明世宗嘉靖帝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突然暴毙且没有皇子,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但由于嘉靖帝是被强拉过来当上皇帝的,而且,朝廷上的众大臣还要求嘉靖帝认自己的伯伯当父亲,也就是让嘉靖帝以《皇明祖训》(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中的“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这让本来很重礼节,并很有主见的嘉靖帝非常生气。

嘉靖帝希望自己的生母能随自己一起住进皇宫,并且还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的方式继承大统,而这一想法又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于是,嘉靖帝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争执,这场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之争。

最后,观政进士张璁引经据典,使用《周礼》等古籍批驳了群臣的观点,提出了“继统”的理论,最终,这场明朝中期的政坛大辩论,以嘉靖帝的愿望实现而告终。

这件事结束后,使嘉靖帝尝到了通过改变礼仪制度的方式,达到为自己树立威信、巩固集权统治的甜头。

于是,嘉靖帝找准机会,表明在祭祀当中的“天地合祭”有违古代礼制,需要分开祭祀的意思。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帝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天地分祭”的礼仪制度,并建造了专门祭地的方泽坛,后经过修葺,最终变成了明清两朝帝王们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坛。

地坛作为皇家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其设计不仅要体现出皇家的威严气派,更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终极思想,可以说,地坛修建的位置、规模大小、设计样式,乃至哪里一砖,哪里一瓦,都无不体现着古代阴阳学说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方泽坛作为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坛周围有一圈水渠,象征着中国古典地理的“泽中方丘”的思想。

同时,古人还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一对对立物,而地坛作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其设计思想就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祭坛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因此,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条:

首先,“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

其次,“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第三,根据《周礼》“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的要求,以黄色来象征土地,因此,方泽坛均采用黄色琉璃构件。

不仅如此,地坛还需要表达出大地观念和领地的观念,“天圆地方”和“地谓之黄”都属于大地观念,而领地观念则体现在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八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明清的帝王们在祭祀的时候,除了要在坛的上层摆设皇帝祖先牌位之外,下层还要摆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

嘉靖帝除了新建地坛外,还在嘉靖九年(1530年)同时修建了专门祭祀太阳、月亮的日坛和月坛。

本文参考自:《老北京记忆》

上一篇: 原创刘宪华半夜晒照大秀身材和肌肉,太ma...

下一篇: AionLX高端深度定制,这份科技定制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