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黄旭华、曾庆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间:2020-01-10 11:27:2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刚刚,黄旭华、曾庆存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资料图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3月,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医也是他的梦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面对敌机的肆意轰炸,黄旭华立志:“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保护祖国蓝天;制造军舰抵御海上侵略。”后来,黄旭华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20世纪50年代,面对其他国家的核威胁,毛泽东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决心。

1958年,他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核潜艇研究。因任务涉及机密,此后30年,他一直隐姓埋名,工作在核潜艇研制一线。

据报道,30年间,黄旭华与家人彻底断绝了联系。“30年中,我和父母的联系只有一个海军的信箱。父亲去世,我也没回家……他只晓得我在北京工作,从来不知道我在什么单位,在干什么。”“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说。

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黄旭华的报道。他把杂志寄给了母亲。母亲反复看后,把家里的子孙叫到一块,说:“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为了研制出核潜艇,黄旭华和同事用算盘、秤砣等土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将核潜艇玩具反复拆装,摸索艇体形状。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作为中国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专家,黄旭华主持制定了第一代核潜艇与核动力协调总体方案及现代化改装方案,主持开展了第二代艇预研工作,并为中国未来核潜艇发展战略目标制定、装备持续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300米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接力棒传给了年轻核潜艇研制人员。

对于年轻人,黄旭华说,核潜艇技术在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属于最高机密,科研人员要想从浩如烟海的报道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必须随身带着“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必须重视问题,深入细致地解决问题;作为一个总师,必须胸怀大局,勇于担当。”黄旭华说。

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等。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参加大会的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

会见时,看到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习近平身边坐下。

曾庆存院士是世界知名科学家,在大气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

曾庆存资料图

他在卫星气象遥感理论、数值天气气候预测理论、气象灾害预测和防控调度问题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为国际学术交流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该学会最高荣誉),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十三和十四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曾庆存院士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领域——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的贡献,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关键性贡献,并密切结合国家需要,为解决军用和民用相关气象业务的重大关键问题做出了卓著功绩。

相关阅读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含创新团队1项),二等奖160项。

10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颁给了中国工程院黄旭华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院士。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党和人民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根据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规定“国家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即大家常说的“国家三大奖”。还包括授予外籍科学家或外国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分量最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奖项。

2018年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其中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2019年1月4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的通知》,规定自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标准由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全部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标准均上调50%,特等奖奖金由100万元/项调整为150万元/项,一等奖奖金标准由20万元/项调整为30万元/项,二等奖奖金标准由10万元/项调整为15万元/项。调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自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起实施。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29位科学家分别是:

2001年度——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2002年度——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度——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5年度——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6年度——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

2007年度——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8年度——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谷超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

2010年度——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的师昌绪;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王振义。

2011年度——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家麟;另一位是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的吴良镛。

2012年度——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以及“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2013年度——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另一位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程开甲。

2014年度——授予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于敏。

2016年度——授予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的赵忠贤,以及在青蒿素发现上做出科学贡献的屠呦呦。

2017年度——授予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王泽山,另一位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侯云德。

2018年度——授予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刘永坦院士,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院士。

上一篇: 罕见?美媒称伊朗击落失事客机,蓬佩奥拒绝...

下一篇: 奥运会男排资格赛中国3-2逆转中国台北进...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