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唇齿相依”: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中)

时间:2020-01-14 18:30: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唇齿相依”: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中)

作者:李甜

第643期

摘要:现有徽学研究大多关注徽州社会或徽州人本身,至于徽州与毗邻区域的互动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分析汉代至芜湖开埠以前的皖南区域中心之转换过程。文章认为:一方面,从唐代的“宣歙”到明清的“徽宁”,两地排序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地方实力之转换,以及皖南区域中心的嬗变历程;另一方面,自唐代以降,宣歙(徽宁)地区与江南等周遭地域相比,由于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相似性,被视为一个文化整体,黄山也逐渐演化为两地共同的地域象征。

关键词:区域格局;地域象征;人文变迁;地域关系;皖南

二、作为人文整体的“徽宁”

1.“徽宁”的社会结构与人文互动

传统时期的徽州府和宁国府同属宗族社会,著姓大族比比皆是,宗族之间交往密切,社会结构呈现高度的相似性。“徽宁二郡,聚族而居,支分派衍,尤多著姓。” 泾县赵青藜给绩溪胡氏谱牒作序称:“吾徽宁多聚族居,犹有古遗风。” 聚族而居的聚落形态,一直蔓延至毗邻的池州府境内。康熙年间进士潘永洛,描述了石埭县的宗族形态:“每逾一岭,进一溪,其中烟火万家,鸡犬相闻者,皆巨族大家之所居止。一族所聚,动辄数里或十数里,即在城市中者亦各占一区,无异姓杂处。”

宗祠作为维系宗族团结的纽带,在徽宁二府受到极大的重视。泾县学者朱珔说:“我宣歙间,每大姓皆有祠堂。” 又曰:“宣歙俗最重祠堂,往往合宗而构。” 康熙太平知县陈九升说:“宣歙俗最重祠堂,宗祠外多建支祠,往往合支而构。” 祖籍宣城的南京人梅曾亮发现:“徽宁之俗,尤于宗祠为兢兢。” 道光年间,太平人项文涛也说:“宣歙俗尚祠堂,宗祠外多建支祠,祀其分派之祖。” 包括宗祠和支祠在内的祠堂,作为宗族精神象征的职能,在徽宁二府得到相当程度的发挥。祖先坟茔也得以保存完整,“新安、宛陵著姓多聚处,坟茔祠宇,累朝弗替” 。此外,谱牒亦是聚族而居的重要文化载体。宁国县名士周赟给毗邻的绩溪某族谱牒题字,对两地的修谱文化表示认可:“宣歙大族,聚族而居,类皆冠山带水,灵淑所钟,故巨族莫不有谱,即莫不有十景诗焉。”

笔者对宁国商人的研究指出,明代旌德商人在宁国府率先兴起了懋迁之风,与当地作为徽州通往北方交通要道的第一站息息相关,络绎不绝的徽州同族商人,对旌德经商风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徽宁两地的宗族迁徙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主要表现为徽州移民向宁国府的迁徙。明代宣城梅鼎祚说:“宣歙地相错如绣,歙土狭不任耕,故多趋化居而迁,即迁吾宣者,阮氏、孙氏称最久,且著世相为昏[婚]姻。” 泾县宣阳都汪珊的始祖葬于徽州,他邀请族众清理墓塘,其祖先应属徽州籍。泾县朱氏自徽州婺源县迁出,遂以朱熹后裔自居。同邑唐氏、胡氏、檀岭王氏宗族的祖籍亦皆为徽州婺源县。泾北童氏也号称自徽州迁入。亦有一些徽州宗族自宁国府迁入,如祁门县谭氏宗族于乾隆年间自旌德迁来。人口的流动与迁徙,推动徽式建筑文化的传播。泾县徐氏村落图表明,徐氏宗祠和住宅受徽式建筑风格的显著影响。藉助现代摄影术的便利,可见旌德庙首吕氏村落风景与徽州别无二致。(见图2)

图 2 民国六年六月六日旌德庙首村摄影图

资料来源:吕朝熙编订:《旌德吕氏续印宗谱》第二册扉页,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徽宁两地民间交流的频繁,对民俗信仰、民风民俗的整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笔者研究,徽州乡土神汪华信仰随徽州汪氏移民及交通路线上的其他人群,传播到除宣城以外的宁国府其他五县。历史上宁国府奉祀汪华及其属神的祠庙有29座,包括旌德9座,太平8座,宁国5座,南陵4座,泾县3座。其中,该府南部毗邻徽州的旌德、太平二县,汪华信仰具有悠久的影响力,较早进入官方祀典的汪王庙位于泾县和宁国。徽宁二府的风俗礼仪也有几分相似,“徽宁旧俗,多惑于形家言,有数世不克葬其亲者。”

宁国商人也受到徽州风水意识的影响,清末民国婺源风水书《新安嘉福轩选单》首页为《宝店翻造新屋后选吉作灶进宅吉课》,系光绪三十二年(1906)风水师詹馨山为旌德商人汪荣茂的漆器店翻造店屋内进开具的选单。绩溪县南关许余氏的《惇叙堂家礼》中提到:“丧事在宣歙间有三大非礼”,“徽宁恶俗有祠堂捐钱配享之例” ,将两地陋俗视为一体。泾县胡承谱说:“我徽宁乡俗,娶妇之家亲朋宴集多朝,名曰暖房,又曰炒新。”

自唐代以降,徽宁(宣歙)常被外界视为一个文化整体。乾隆元年(1736),徽州休宁潘伟为旌德方学成的文集撰写的序言中提到:“宣歙江南大郡,击橛相闻,阡陌交通,山水、风俗、物产亦略相近。” 光绪年间,义宁陈宝箴作序称:“泾县朱兰坡先生崛起徽宁,与姚李两先生标帜相望。” 此处将泾县朱珔与桐城姚鼐、阳湖李兆洛相提并论,并自然地将地缘和人文相近“徽宁”当成一个整体。徽宁二府在经商风气、聚落形态、宗族活动、民间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一定程度上表明两地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同质性。

2.“徽宁”与周边的地域比较

徽州人季福将“徽宁”与“应凤”“苏松”视为对等的地域实体,由此可将“徽宁”分别与江南、安徽其他地域做一比较。先看“徽宁”与江南的地域关系。一方面,江南是徽宁商人的主要活动地,地缘和人文方面的关系极密切,徽宁人对江南并不排斥。自康熙分江南省后,安徽与江苏可谓藕断丝连。时人有这样的认知:“吴与皖,江上下之分也。今制虽设二抚臣,而内隶户部,外建提督,则并称江南。生长于吴而仕宦于皖,盖犹之一乡也。” 乾隆元年(1736),尚书杨名时奏称:“江苏、安徽虽各设学政、巡抚,而历来乡试合为一省。” 皖苏科举迄于清末仍未分开。太平天国战乱期间南京陷落,苏皖士子一度借浙闱参加乡试。嘉庆《宁国府志》论述各县的经度,认为当地“要皆在京师之东,省城之西耳” ,当知此处省城当指南京而非安庆,足见嘉庆年间的方志编撰者,仍然对江南省有所认同。因此,“季福”大谈江南省的人文差异并不意外。徽宁人对行政隶属江南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咸丰年间徽州人王茂荫上奏称:“唯徽郡僻与浙省相错,处万山之中,距庐最远。陆路既极崎岖,水路又不与江通”。鉴于徽州与浙江的密切关系,将徽州暂划浙江的建议最终得到朝廷采纳。

另一方面,徽宁人渐渐具有安徽人的意识。清代浙江学者俞樾记下一个有趣的掌故,万历中叶,御史叶永盛奉敕巡查浙江盐务,新安商人以子弟应试不便,提出设立“商籍”的请求,他慷慨相助,“特立商籍取入儒学七名,商人德之。” 他对培育商籍子弟不遗余力,万历二十七年(1599)为他们创设了崇文书院。数百年后的俞樾重提旧事,将叶永盛的行为视作同乡之谊。实际上明代有南直隶而无安徽省,但就俞樾将泾县人叶永盛视作“徽人”的后见之明来看,可知清代外省人往往将“徽宁”视为一体,反映一种概念化的地域观念。

清代江南分省以降,安徽人的意识逐渐增长。乾隆年间,祖籍徽州的广德人王云鹤在湖州南浔镇经商,范燦称赞他的声誉:“先生为我安徽之属邑人,属邑有斯人,是可以为吾省光,并可以为国家扶名教。” 这就明确表达出省籍身份的意识。近代徽州人黄宾虹更是典型,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交叉使用“宣歙”“徽宁”等与江浙抗衡的地域概念。在他看来,“徽宁古之宣歙,文人学士收藏善备,赏识高深,已超江浙而上……近拟集敝藏宣歙书画家传,自元明至近代,不下百余人” 。在给曹一尘的信中,他承认“宣歙文献,卓绝环宇,屡经兵燹,散佚已多” 。在给鲍君白的信中,他惋惜地写道:“家乡宣歙文化,不亚江浙二省,且或过之,所惜未能团结精神,光大前哲学术。” 他认为“宣歙古来文艺已足模楷宇宙,今当如何为青年提倡先路,谅系乡里同志诸君所热忱” 。有鉴于“徽宁画者散居四方” “宣歙文化书史散佚,殊为可惜” 的现状,他拟着手编纂宣歙书画家传记,“徽宁古之宣歙,文人学士收藏善备,赏识高深,已超江浙而上” ,这些表述无不彰显黄宾虹强烈的地域观念。

随着人群往来的密切,区域间联系得到加强,人们对于地域差异的认知愈发清晰,江南人亦对“徽宁”发表过一些看法。咸同战乱期间旅居徽州的南京人汪士铎,结合亲身体会和舆地知识,综合评价各省民性的差异,将各地居民按照所居环境、生活习惯等方式予以区分,笼统介绍各区域的人文地理。他说:“四不像而不文不武,一无所用者,宣、歙、池、严、衢、饶州也。” 徽宁二府及其周遭的皖浙赣交界之地,这片区域的民性十分接近。这种认知在章太炎的《訄书》中得到印证,他对各地方言作了概述:“东南之地,独徽州、宁国处高原,为一种。厥附属者,浙江衢州、金华、严州,江西广信、饶州也。” 章太炎将徽宁二府视作方言共同体,并认为浙赣周遭区域附属之,其地理范围与汪士铎略有不同。章太炎的方言观并非空穴来风,胡适也说:“大概徽州和浙东同一个语言系统,浙江的水源是从徽州来的关系。” 徽宁人士亦注意两地方言的比较,泾县地方志书认为,“泾人口齿视休、歙较清” ,将徽州方言视作宁国府方言的地域参照面。现代方言学者对徽宁方言的关系,也有不少讨论。

再从安徽其他区域看“徽宁”。清代官员贞谦在抄呈中指出安徽的特点:“至于民情之别,又有南北之殊。皖南如徽、宁、池、太,向来人稠地狭,民俗驯良,田土不足耕桑,仕商居其大半。今虽屡遭蹂躏,十室九空,若得四海升平,各复本业,贤有司加以拊循之,似不难于完复。皖北由安庆而庐、凤,风气渐强。至颍、亳、寿一带,以及豫之南、汝、光等处,本属渔盐之地,又尚刚劲之风,客民游匪杂处,其中贪利轻生,恃强好杀,所以例有专条,凡于此数郡县中,盗贼械斗之案从重科罪,此由来积习已久,非自今日始也。” 对安徽省内的内部差异及区域人文环境作了概述,将安徽省分为三片区域,其中皖南为独立一区,社会秩序的恢复能力较强。李国环持相似的看法,将安徽分为皖南、桐城、颍亳庐凤等三个版块。太平天国战后,扬州城内设立安徽会馆,皖人围绕供奉何种地方神发生争执:“皖南商人欲供朱子,皖北商人欲供包孝肃,相争不已,无可解结,乃于正中供历代先贤位。” 这里又可分出皖南、皖北两片认同区域。

历史上安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重心,有一个自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随着明清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变,作为整体的“徽宁”之人文实力得以彰显。光绪安徽巡抚冯煦的奏折称:“矧皖省襟带江淮,苞络灊霍,夙为人文渊薮。国朝右文,皖才尤盛。性理若宣城施闰章、婺源汪黻,考据若婺源江永、休宁戴震、凌廷堪、绩溪胡培翬、黟俞正燮、当涂徐文靖,词章若桐城方苞、姚鼐、泾朱珔、包世臣,算术若宣城梅文鼎暨其孙谷成、歙汪耒。” 上述15人中,徽州7人,宁国5人,合计达12人,足觇徽宁二府人文分量之重,是为徽宁人赖以为傲的资本,进一步加强他们与安徽省内其他区域相比较的特殊认同。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助理研究员)

制作:童达清

上一篇: 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

下一篇: 《月刊少女野崎君》确认影视化,国产版男女...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