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少责备,多些共情,一个家才会越来越好
时间:2020-01-23 00:40:0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在一个家里,夫妻要相处,亲子要沟通。 “命令式关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意图不清的要求”都很容易让家人情绪失控。
如果不懂得更好地沟通,只会让自己和家人两败俱伤,也会伤害家庭的和气。
01
“命令式关怀”是负担,不是爱
父母之于子女,子女之于父母,恋人间互相牵绊,一旦沟通不当, “命令式关怀”,“爱”便成了负担。
在亲密关系中,“你觉得”和“我觉得”都是片面的,“共情力”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多观察一下家人的真正需求,就能做出更好的“关爱”。
在一家人的相处中,没有那么多“霸道总裁”。
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能够更加理解对方。
多听一听家人的心声,家人之间产生冲突的几率也会大幅降低。
多一些共情,就能多一些商量与讨论的余地,也能让家人间的关爱更加妥帖。
02
威严指责,不如心平气和
有一天晚上,当我又向我的儿子指出他没做好作业时,他带着哭腔说:
“妈,你真的很爱指出我的问题,但是很少肯定我。你这样我越来越怕你,根本做不好事情。”
他的话在我脑海中盘绕了许久。
我以为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但却发现,我无法强迫孩子按我的期待行事与生活。
盛气凌人往往无济于事。
越高的要求就暗含着越多的威严,而过度的威严会“吓出”孩子的怯懦病。
威严之下,孩子很可能失去应有的自信和勇气,也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研究提出:
当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时,对方的反应常常是应激和反击。
当我们用平等的态度与对方讨论时,对方能听进去的意见会增加三成。
当我们能够在言语中稍微肯定对方时,批评的效果是出人意料的。
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三明治效应”。
当你想批评或者激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采用先表扬、再批评、再以表扬收尾的沟通方式。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能够让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并作出反应。
一次认可,往往比一次又一次的威严指责,更有利于对方改正错误。
03
好好说话,是夫妻恩爱的秘诀
夫妻之间闹别扭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
我不想和他吵架,更没想过离婚。
那你想要你丈夫怎么做呢?
我想要他多关心我。
那你和他说过你想要他怎么做吗?
没有,不说就懂不是一个丈夫应该做到的吗?
可是,朋友,没有人能当另外一个人的无线脑电波啊!
没人会知道对方需要怎样的关心?嘘寒问暖,还是早安晚安?
在沟通时没有说清需求,还要求对方什么都懂,最后因为对方不合自己的期待而心中有怨,这其实是在强人所难。
很多家庭矛盾在于,有的家人嘴上表达的是一,但内心的想法其实是二三四。
好好说话,是夫妻恩爱的秘诀,也是一个家喜乐常在的好兆头。
04
会沟通,就会有稳稳的幸福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在家庭中实现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需求。
第一步:留心地观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一时的情绪,我们要留意家人的生活习惯和情绪变化。
第二步:共情与感受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命令式关怀”很多时候是强人所难,我们需要以共情力,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替对方去“觉得”。
第三步:有效地表达需要
用指责、批评的方式表达我们的价值观往往收效甚微,不妨用平等姿态来表达态度。
第四步:表达具体的请求
面对至亲的人,不要扭捏,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
总而言之,在亲密关系中,最理想的状态是高效地沟通、有爱地交流。
家人一场,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
我们不能让家人在亲密关系中觉得不被爱,也不能让家人备受束缚。
把握好沟通的方式,就是一个家最大的福气。
希望我们都能在家庭中得到滋养,而不是彼此消耗。
希望我们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去爱,而不是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