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忠臣不事二主,战国时期的却“士无长主君无定臣”,神奇的士阶层

时间:2020-02-03 10:40: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忠臣不事二主,战国时期的却“士无长主君无定臣”,神奇的士阶层

中国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更二夫”,说的就是忠义的臣子不会改投其他的君主,贞洁的女子也不会嫁给第二个丈夫,这句话出自《史记》中齐国的故事。但是我们看遍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臣子并没有固定的君主,而君王也是经常更换大臣,国家大事,朝中重臣也是频繁的更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事例比比皆是,并没有忠义的观念,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战国时期士阶层这个活动在在诸侯之间的特殊群体。

在战国时期,礼制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战争也不在披着礼仪的外衣,各国之间发动战争的目的也变成纯粹的为了国土和人口。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成为了战国时期争霸的主要基调。而在国内也并不是风平浪静,春秋末期公卿们的逐渐强势使得君主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在这之前,朝堂上的重要岗位都是由国内各大贵族家庭世袭担任的,此时君主开始对公卿严加防备,如何削减公卿贵族的势力成为了君主必须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但是,如果罢免掉一些贵族的职务,就需要有人来接替这个职位,并且还不能是其他的贵族,不然犹如饮鸩止渴,并没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再这样的社会局势之下,一个阶层出现在了统治者的眼中,这就是“士阶层”,“士”这个阶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门下,最初是由落魄的贵族形成的一个团体,他们有着贵族的身份却没有相应的特权,后来孔子开办私学,许多没有贵族身份之人也因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成为了士阶层。这一阶层的宗旨就是用自己的才华能力达到仕进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

这些人身负才华和能力并且没有盘根错节的势力,成为了各国国君需要的最好人才。于是各国都开始大范围的招募贤才,如我们熟知的燕昭王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成为了君主求贤的佳话,乐毅、苏秦这样的人才纷至沓来,而我们可以发现,士阶层的许多人并不是在一国担任职位,他们周游与列国之间,如刚刚说的苏秦,就一个人担任六国相位,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毕竟各国之间都有矛盾摩擦,但是士在各国之间都会受到礼遇,因为如果传出了君王不爱惜人才的传闻,这个国家很快就会人才凋零。

士阶层的身份也因为各国的重视开始水涨船高,早晨可能还是一个默默无闻,被人看不起的农夫,晚上就成为了国家重臣,与天子一起探讨国家大事,这个样巨大的身份落差,也让士阶层前赴后继的在各国之间寻求赏识自己的人,在《史记》的记载中,脚穿草鞋,只背着一个雨伞的虞卿第一次去见赵孝成王的时候就被赐予了大量的金钱,第二次去的时候就成为了赵国的上卿。这样的转变确实让人心动。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千金买马骨”,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也可以抛砖引玉,使真正有才华的人前来投奔。

那么士阶层为何会经常周游在各国之间,而不是效忠一个国家呢?其实在当时的士阶层的思想中,并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出士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其实是自身抱负的施展,用现在的说法来就是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证明,如果在一个国家不被重用,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转投另一个更加赏识自己的君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正如我们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士阶层真正有能力的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效忠国家只是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所以效忠哪个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

其实,在小编看来,士阶层的兴起,也是必然的,首先世袭贵族因为长期的腐化堕落生活,真正有能力的人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公卿大臣都是尸位素餐之流,这也就造成了国家朝堂暮气沉沉的现象,而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就是吸收新鲜血液,使用有理想有抱负的有能力的士阶层。这也是造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鼎盛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只要有才能,有理想,总会有一个国家的君主给你施展抱负的平台。诸位对战国时期士阶层这样的行为怎么看呢。

上一篇: Steam销量排行榜PC版宝可梦《Tem...

下一篇: 原创她是奥斯卡影后,衣品完美,优质男票不...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