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听从此人的建议,未必就会输给司马懿

时间:2020-02-06 00:03: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听从此人的建议,未必就会输给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应该算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司马懿通过这场政变,成功扳倒了大将军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集团,成为魏国的实权拥有者。

当初魏明帝曹睿托孤,其亲指的辅政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

魏国内部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以曹爽为代表的曹氏宗亲,一个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满朝文武。

少帝曹芳即位后,曹爽由于掌控兵权,所以他开始大权独揽,将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排挤到一边,与司马懿一同遭到排挤的还有满朝的大部分非曹氏文武官员,取而代之的是曹爽的亲信以及曹家子弟。

当然,随着两大集团的矛盾不断尖锐,司马懿一直在密谋推翻曹爽。最后司马懿趁着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随同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的时候,在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当天跟随皇帝出行的有大将军曹爽及其兄弟,包括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因为是曹家的祭典,所以曹家重要人物都去了,这才给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机会。

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以及曹爽大军的营地,并宣告免除曹爽极其亲信的兵权。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曹爽此时却不知所措,即使手中依然握有重兵以及天子,但最终他还是投降了。

自此曹爽倒台,大权落到了司马懿手中,魏国不再姓曹。

事实上,当时面对司马懿,曹爽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前后,大司农桓范都是最清醒的那个人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

“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

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当时桓范建议曹爽学学他爷爷曹操,把少帝带到许昌,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调集四方兵力辅助自己对抗司马懿。桓范认为现在皇帝在我们手里,军队、粮草也触手可得。大司农印信在我手里,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只要我们护送皇帝到许昌,以圣旨召集军队勤王,司马懿岂有不死之理?

“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桓范的计划,的确有很强的可行性。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

当时的司马懿,说实话真没有什么力量。之所以能够发动兵变,靠的就是自己养的几千死士。洛阳的驻军在太尉蒋济的劝说下没有反抗,但是他们对司马懿显然是没什么忠诚度的。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如果曹爽犹豫个十天半个月,司马懿形势就大大不利了。

当然,这里讨论的更多的是一个都城周边的实力对比。如果综合当时魏国全国形势来讲,曹爽当初如果挟天子去许昌,双方将会由政治斗争转向军事斗争。曹爽会拿着桓范给他的大司农印信向天下征集粮草,因此许昌定会聚集数万兵马抗衡司马懿。但在这期间,司马懿同样会和蒋济、高柔等人整合洛阳的兵力。所以此时就只能看外部势力的归属问题。

当时曹魏当时最重要的三个军事集团为雍凉地区、荆州地区、淮南地区的军队。

雍凉地区最高指挥官为夏侯玄,但有司马懿派系的郭淮掣肘。如果夏侯玄发兵攻打司马懿,不知能否拿下郭淮。

当时的荆州刺史为胡质,胡质与司马懿私交颇深。而且就在政变之前,曹爽派遣了李胜取代胡质的荆州刺史之职。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胡质不会帮助曹爽。

最后来看看淮南地区,这一地区是曹爽积极拉拢的对象,而且在政变前的一年,王凌还代替高柔成为了司空。所以淮南地区和曹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果曹爽号召天下勤王,淮南地区必然会相应曹爽。

此时可以看出,三地兵马中,淮南一定支持曹爽,荆州定然不可能,雍凉地区存在变数。所以双方实力也在伯仲之间。

但不管怎样,至少可以说明曹爽是有胜算的。

但是曹爽怂了,他因为家眷在司马懿手中,而且他又害怕失败,觉得“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 然后就啥都没干,老老实实的交出了大权。

爽既罢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最终曹爽并没有过上自己所认为的富贵安稳日子,先是被司马懿监视软禁,后来被诛杀。

曹爽可以说是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不过话说回来,曹爽与司马懿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从曹爽带少主出城反被司马氏抄了老巢就可以看出曹爽这个人缺乏战略家的深谋远虑,而且政治眼光很差,看不出司马氏的勃勃野心。即使听从桓范的建议,带幼主前往许昌,今后的战略战术也会被司马氏处处压制,根本不可能有几乎翻身。

他的死不是因为他投了降,而是他遇见了司马懿。

上一篇: 鼠年举牌第一单!这家央企再度买买买!不久...

下一篇: 761例!瑞德西韦双盲临床试验启动,就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