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时间:2020-12-25 23:00:5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艺海观澜)

  “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剧集创作应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无论是传统客厅里的“合家欢”,还是移动端前的“个人独享”,剧集一直是广受观众喜爱的文艺产品。一部叙事扎实、情感真挚的作品不仅是社交讨论的热点,还会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余韵悠长。近几年,剧集市场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几百部的上新,逾万集的播出,人们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这样一类作品:它们具备精品剧的品相,甫一亮相,就给足人们观剧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陆续出现人物形象不连贯、剧情不符合逻辑、结尾仓促等问题。比如,前不久一部话题度颇高的家庭剧,主题耳目一新、情感刻画细腻、演员演技精湛,一开播就赢得广泛好评。遗憾的是,该剧后半部整体质量下降,口碑也随之滑坡。这类“半部好剧”的现象当前比较普遍。

  相比于一些泛泛之作,“虎头蛇尾”的作品更令观众感到遗憾。剧集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扎实。剧集体量大、播出周期长、收看门槛低等特性,使其具有“陪伴”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为了吸引眼球,编剧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式伏笔,让观众迅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述的开展,人物不断增加,故事变得复杂,很容易出现情节衔接不畅、人物设置前后矛盾等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编剧在动笔前要做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可以为每个角色设置一份详尽的人物报告,这样不仅让一个个角色立体丰满,还可以有效减少情节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好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随时审视故事前后的连贯性,还要在情感上完全投入到作品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欢笑,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可感、可信,否则角色仅仅变成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虽然初见惊艳,但看到后期难以引起共鸣。

  剧集创作是团体协作的项目,避免出现“半部好剧”现象需要整个行业提供支持。很多剧集拍摄周期紧张,只有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内容就立项拍摄,没有给“一剧之本”留有足够创作时间。为赶进度,有的作品往往多个编剧联合创作,这种情况尤为需要整体统筹,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致问题。

  “半部好剧”现象,也与当前剧集盈利模式有关。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仅2020年1月至8月,上新电视剧60部、网络剧162部。当前网络视频平台是剧集播映的重要渠道,剧集也是各平台吸引会员以增加营收的重要抓手。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免费,继续看下去就需要购买“会员资格”。因此,制作方往往在一部剧的前几集上花费最多心血:将节奏紧凑、高潮迭出的内容前置,吸引观众掏钱观看。

  倾力打造作品“开头彩”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集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艺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平快”、赚“快钱”,让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好剧的作品止步于“半部好剧”,格外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显示出当前剧集创作者具备打磨精品的潜力,而差的这一口气,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曾长期在工厂体验生活;创作《北平无战事》时,编剧刘和平把能找到的相关历史材料,根据时间整理成标签,贴满整整一面墙;为拍好《大江大河》,主创团队对细节严格把控,小到一碗肉在剧中年代怎么吃,都认真“考据”一番。水平有高低,质量有高下,但创作态度和创作追求决定着作品最终呈现的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到《士兵突击》《大明宫词》《闯关东》《潜伏》《父母爱情》,再到走出国门并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最新网络剧,经典的诞生都是主创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结晶。期待我国剧集创作去掉浮华浮躁,重视创作规律,让“半部好剧”成长为精品力作。

上一篇: 《宇宙打歌中心》召开“打歌人年会”“拜早...

下一篇: 《潮流合伙人2》营业额创新高 内容吸睛狂...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