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困”在论文里
时间:2021-09-09 12:20: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采写|杨瑞静
取消第一作者的高级职称、取消第一作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且五年内不可再次申请、暂停第一作者申报副高级职称5年、暂停通迅作者招收研究生资格5年...9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部分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通报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署名不当、数据或图片造假、论文找人代写代投、买卖论文等,涉及全国11家医院,50人左右被处罚。
2020年以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李红良、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医学界的权威专家先后被举报论文造假。
经过将近一年的严肃调查处理,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均未发现有学术造假,只是存在写作不规范、图片误用等。
近几年来,举报论文造假的新闻屡见报端。互联网时代,做过的事都会留下痕迹,各种信息更容易被获取,也容易被利用。
「例如两个人之间打过架,职称晋升、科室主任竞选时,就可能出现一人举报另一人论文造假事件。」赵明说,他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的外科医生,他对论文造假现象已经见怪不怪,「带教的医生会让学生去做,没有学生的医生,可能会去第三方买论文,或者拿自己的博士论文复制粘贴。」
在北京一家主攻心血管疾病的三甲医院任主治医生的李力,感受却与赵明相反,他并不认为频频曝出的论文造假是常态,不能以偏概全。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技部副部长、肝胆外科教授付文广看来,学术论文造假需要抵制,临床医生既要求临床又要求科研,看似矛盾,其实两者并不冲突。
追根究底,「论文造假频现」背后,关系着中国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制度。
晋升正高?他选择躺平
上至三甲大医院,下到乡镇卫生院,从高年资医师,到刚入行的住院医师,发论文,一度是大多数中国医生职业晋升的规定动作。
SCI(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在中国,SCI论文相关指标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
李力告诉健康界,按照医院规定,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需要一篇核心期刊文章;主治医师晋升副高职称,要求至少三篇核心期刊文章,其中一篇要发在中华牌杂志或者SCI;副高晋升正高,5篇核心期刊文章,其中一篇发在中华牌杂志或者SCI(中华牌,指的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学术期刊,在中文医学期刊中地位最高)。
虽然略有不同,但各家医院要求大体如此,都会将论文作为晋升的前置条件。「论文是医生晋升的门槛之一,因为你发了多少篇文章能直接查出来,这是硬性标准。」李力说,若要考核临床能力、手术技术如何,现在还没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
论文加分的玄机在于,刊物等级,从高到低的加分依次是国际核心论文(SCI、SSCI等)、国内核心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等)、普刊。
SCI相对来说要求较高,需要更好的角度、真实的实验数据。「但是以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各种标本的存储并不是很规范。」惠宏医疗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余庆松告诉健康界,「造成论文造假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真实数据,没有生物样本库。」
目前国内具备科研实力的临床实验室有限,加上一线医生工作繁忙,加大了发表SCI期刊论文的难度。
「我们的工作真的很忙,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忙完临床工作,赵明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已经是半夜23点,他认为,医生临床工作太忙了,缺少时间去写论文,让工作很多年的临床医生去发基础研究文章,「就是逼着你去造假」。
论文中介也就因此衍生,他们的服务包括「代写」「代投」。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发现:买卖论文在中国已形成产业,保守估计,2009年销售额近10亿元,两年内,规模膨胀5.5倍。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王承德则在2015年的两会现场讲起,他曾看到过一篇来自某县级医院的医学论文,称一年看了257个间质性病变的病例。
作为全国知名的免疫专家,王承德说,这样的疑难杂症,连他自己一年也看不了几十例,「不可能发生在县级医院里,这纯粹是造假」。
「SCI论文正在毁掉一批年轻医生。」这是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在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2019年两会医界代表委员座谈会时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临床医生写假文章、买版面,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将会成为其一生的污点,对其学术生涯造成重大影响。
而循着这样的职称晋升路径出来的人,在业界颇受争议。
一台心脏手术正在进行,一心外科主任医师竟然紧张地手抖成了筛子,根本无法完成手术——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胡大一教授曾提过的一个案例,他由此怒斥「唯论文」评价体系道:「一些热爱临床工作,麻醉、手术、临床水平很好,不随波逐流,坚持医生天职的优秀临床医生被边缘化,在大医院无立足之地。绝非个别的有SCI(论文)又听话好用,但上手术台就手抖的人当上了科主任,我不议论其他科,心外科就有,还不是个别。」
如今已经取得副高职称的赵明,选择躺平,不再刻意追求晋升正高。
「有,最好;没有,改变也不大。」对他来说,从副高到正高的待遇变化也不大,因为他的最终收入更多依靠的是临床工作量。反之,如果他要晋升正高,还要承担各种被举报的风险。
在他看来,晋升带来的风险,远大于收益。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
他们还在冲论文、冲晋升
在已评上副高好几年的赵明的经验中,单纯总结临床经验,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并发表。而在正在冲刺副高职称的李力看来,写临床论文并不是件难事。他正在准备的3篇文章,都是从临床工作中所常见的病例出发。
按照李力以往经验,从前期收集病例、统计分析、整理思路、查阅资料、总结病例到文章成功投稿,一篇论文的发表至少要一两年。
结婚之前,李力还能下班后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查资料、写文章。结婚、有了孩子后,他更多只能在值夜班时,抽时间写论文。
付文广先后发表过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这些论文有基于临床的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也有基础研究文章。
论文的写作都有套路,「只要你留心专业领域热点,就能很快产生文章思路。」付文广这么谈自己的经验,临床研究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和准备,基础研究则要聚焦,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你紧紧围绕一个专题做时,你就会发现它的道路越来越宽」。
团队协作是重要的成功秘诀。「我每年要做手术、搞科研,还要承担教学任务,所以就需要团队,一起完成相关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付文广说,他的团队拿到了3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以上三位医师的晋升经历,折射了中国医生晋升制度逐渐调整改变的过程。
「中国科研文章跟临床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好现象。」余庆松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2010年至2020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连续四年排世界第二位。其中临床医学论文数量近33万,占世界份额11.1%,被引用次数占8.28%。
「政策越严,医院越松」
如果说论文是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课题申报则是加分项。核心论文也基本需要课题作为支撑,提高其录用概率。
医院每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并立项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科研创新实力。国自然基金竞争日趋激烈,以青年项目为例,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数据,2010-2020年,医学科学部的青年基金申请量增长353%,资助数增长165%,资助率从20.07%降至11.74%。
无法申请到国自然基金,就意味着他们的职称晋升,可能要等一等了。
据相关人士向健康界爆料,一些医院允许没有立项的人员自己凑一笔钱,放到第三方公司账户上,再过回自己手里,这笔费用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其申请到的课题经费,之后就可以立项、做研究、发论文。
「现在大部分医院应该都可以这样做,就是变相为医生‘松绑’。」上述人士对健康界提到。
大概从2019年开始,赵明感觉到医院对论文、课题标准的要求降低了,例如SCI论文不硬性规定必须发表在哪些平台上,课题不一定必须是国自然立项。
医院的这些变化,源于政策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科研诚信作出系统部署,推动立法、司法部门适时出台相应刑事制裁措施。
到了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委共同修订《关于印发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的通知》提到,将重拳严查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造假,明确科研工作者所属科研单位和高校要留存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和资料。
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又于6月8日、8月19日分两批通报部分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通报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署名不当、数据或图片造假、论文找人代写代投、买卖论文等,涉及全国20家医院,50多人被处罚。
赵明说,政策越严格,医院相关规定就会越松,避免「逼着医生去造假」,引起负面舆论。
争排名,签责任状
在一些医院逐渐放松临床医生科研要求同时,仍有重视科研的医院,会给医生下科研硬性指标。
大连一家专科三甲公立医院院长钱龙在2021年8月份下旬刚跟各科室主任签订了责任状,安排科研任务。
「如果完不成,你就别当科主任了。」钱龙告诉健康界,在此过程中,他会给予科主任经济和设备上的支持,科主任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完成科研任务。
钱龙相信,有压力才有动力,应该让医生看到医院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发展空间,要生存下来,就要努力工作、不被淘汰。
「有些医院院长非常重视这一块。」赵明分析,这些院长应该是为了争医院排名。
多年以来,科研水平的高低,早已成为衡量一所医院业务水平的关键标准。「复旦排行榜」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学科建设、科研发展衡量标尺之一,余庆松以此为例,指出评分规则里总分100分中专科声誉得分80分,科研得分20分,论文量、课题项目是同行间最直接的比拼指标。
医院有要求,医生就必须要去做。因此,余庆松相信,存在造假行为或者嫌疑的临床工作者中,大多数不是出于主观意愿去论文造假,「可能制度缺陷是很重要的原因,它逼迫大家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的审议现场,提到医生们的「职称晋升病」。
「地级市医院医生评职称应该把自主权放开,不要统一论文。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应该是以患者是否满意为标准,让他们写论文搞科研,对地级市医院没有这个必要。」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在会上提起,困扰基层医院医生职称评定的难题。
李克强总理当即扭头对列席的原卫计委负责人说:「他讲得有道理啊。手术没做好,论文写得不错,问题不解决,这不是花架子吗?」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在2019年的座谈会上表示,SCI论文发表数量与绝大多数临床医生都没有关系,或者说,与广大看病的老百姓没有关系。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谁是合格的临床医生?谁能治好病?
这一系列问题背后,指向最终的矛盾——到底如何评价临床医生?谁的水平更高?如何评估不同级别医院、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医生?
临床能力评价指标来了!
2021年8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给出了答案。
《意见》破除「唯论文」问题,明确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把论文篇数和SCI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并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除论文外,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最大亮点是,《意见》参考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创新性地建立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
一是将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手术数量等作为申报条件;
二是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设置病种覆盖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次均费用等指标,对医生临床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三是将病案作为评价载体,采取随机抽取与个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中所提到的评价指标中,很多数据可以直接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抓取到,例如手术量、门诊量、费用、病案等。余庆松提到,随着三级公立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无论从工作量到工作质量,信息系统中都能找到客观数据。
当前,高职评审中,是由申报人自己提供3份病历;将来,除了本人提供外,还要随机抽取,这明确要求临床医生平时就得写好病案。
「如果医院能按照这些指标、信息化手段去考评医生,再加上临床大数据中心的建立,我相信临床应用型科研论文会越来越多,造假也会越来越少,评价临床医生的综合能力也更加客观。」余庆松说。
论文考核是否会取消?
《意见》公布后,改变正在西南医大附属医院发生。付文广明白,让所有医生做基础实验是不现实的,「于是我们开始鼓励临床医生从临床出发,充分运用丰富的病例资源做科研,同时鼓励做临床成果转化」。
在临床能力的评价上,他们也有了可依据的标准。医院通过对临床医生手术量、门诊量等数据的抓取,进行更全面评价。
一场手术直播,也可以作为临床医生晋升的代表作。同样,论文也从晋升考评中的前置条件,变成了业绩成果代表作中的一种。
尽管四川省最新相关文件已经不对论文一项做具体要求,但不唯论文,并不代表不需要论文,不代表拒绝科研评价,「好的临床医生,需要把自己的技术总结成一种经验分享传播。」付文广提到,医院在晋升考评时不会取消论文这一项。
「我们现在是讲质量,不再讲要求数量。」付文广说。
在他看来,目前晋升考评的最终导向,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临床医生回归临床和临床研究,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前沿工作。
李力也仍然相信对于论文的考核不会取消,因为它是同行间可以直接互相PK的指标,「你不可能做了10多年医生,一篇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都没写,否则你的临床水平会被人质疑。」
余庆松同样认为,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毕竟,从全世界范围看,论文依然是学术成果主流呈现方式,仍是推动医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一个只做手术、不去总结的医生,是手术匠,不算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他说。(文中赵明、李力、钱龙为化名)
来源:新浪医药。